书城宗教听圣严法师说佛
13137200000077

第77章 心中有佛,处处是佛

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只要心中有佛,那么处处都是寺庙。修行如此,做事亦如此。

——圣严法师

佛学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佛,但并不是说人人生下来就是佛,那么成佛之前人又处在一个什么位置呢?这个位置就是修佛的起点,也是佛学养生的起点。佛指由修行而达到的最高境界。它穷尽了宇宙和生命的“终极真理”,是一种彻底的觉悟,觉悟到生命的永恒和绝对的幸福境界。

“佛”的境界绝不是离开现实的人生去寻求,他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命之中,每个觉悟了的人与宇宙永恒的光明存在的人、破除了“我执”“断见”的人、为全人类的幸福自觉奋斗的人,都是佛。

宋朝时,有一和尚叫佛印,初次到苏轼家做客。起初苏轼端坐堂中一点也不理会佛印,但碍于是小妹的客人,过了半晌,才抬头问道:“在你眼前你见到是什么东西?”答曰:“一尊佛。”“请问施主你又见到什么?”答曰:“一堆屎。”佛印双手合十,答曰:“善哉!”苏小妹笑道:“哥哥你输了。”

原来,苏轼以为自己的修养已经高高在上了,可他这样说都是在自取其辱。因为只有心中有佛的人才会感觉到处处是佛。所以只有做到心中有佛,处处才是佛!佛才会永在你的心头!

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只要心中有佛,那么处处都是寺庙。修行如此,做事亦如此。

在一座寺庙里,有一个小和尚每天都在诵经,有一位香客问他:“你每天都在这里诵经不觉得枯燥吗?难道你就不向往外面的世界吗?”

小和尚对这个香客说:“为什么要觉得枯燥呢?外面的世界有那么好吗?”

香客说:“外面的世界多好啊!宽敞明亮,要什么有什么,不愁吃喝,你何必在这里做苦行僧呢!”

小和尚回答:“可我现在也很好啊!我每天一心向佛,佛祖赐我屋檐遮挡风雨,风不吹头雨不打脸,还可以天天和师父交流得道的乐趣。”

香客问:“可是你自由吗?”

小和尚沉默了。

于是,香客从怀里掏出一扇门,并且以胜利者的姿态,把小和尚带到了外面的世界,安排在了一处豪华奢靡的人家。

一年后,香客突然想起了小和尚,便去看他。

见到小和尚后他问:“我的佛祖,你过得还好吗?”

小和尚答道:“我佛慈悲,我过得还好。”

“那你能说说在这个精彩的世界里的感受吗?”香客很真诚地说。

和尚长叹一声,说:“唉,这里什么都好,只是这寺庙太大了。我每天早上一醒来就看见满院子的佛光普照,比起我以前的那个小寺庙好多了。”

说话间,小和尚已然入定。

有人把佛像当成佛,把修道成功的印度王子释迦牟尼佛当成佛,有人写“佛”字认为那就是佛,把助人而不求回馈的当做佛,有人觉得自己是大善人,也是佛。这些观念对不对?似是而非!真正的佛没有具体形象,也不是绝对没有具体形象,要看指的是什么。一个是看佛的功能,一个是看佛的本质。

《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不能用观念、形象、物质来表现,否则那是造作,是你心中、手中造出来的东西,不是佛!

圣严法师说:“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只要心中有佛,那么处处都是寺庙。修行如此,做事亦如此。”意在告诉人们:生命的宽度取决于心灵的亮度,心胸狭窄的人,连自己都装不下;心胸敞亮的人,则可以放得下整个世界。生活的质量取决于人生的态度,心中有阳光,生活便处处都灿烂;心中有爱,便处处有温暖;心中有善,处处是善;心中有佛,处处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