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哲学
13108800000071

第71章 宇宙是吾心,吾心是宇宙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陆九渊

在南宋,陆九渊是与朱熹齐名的思想家,史称“朱陆”。陆九渊是宋明两代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开山之祖,字子静,号存斋,江西金溪县人,因曾在象山讲学,人称“象山先生”。

陆九渊出生于一个传统世家之中,其家族拥有深厚的学术、礼教传统。他自幼聪明好学,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拥有作为一位思想家的天分。

三四岁时,陆九渊就问父亲:“天地何所穷际?”父亲没有告诉他答案,他就苦思冥想,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在第一次学习《论语》时,他就质疑其中有错误的地方,这种质疑学问的精神对他日后专研学问有很大的帮助。

陆九渊历任靖安县主簿、台州崇道观主管、荆门军知军等职。他为官清廉、不喜空谈、务求实干,认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治国家疾病的“四君子汤”。

在学习方法上,陆九渊鲜明地提出了“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观点。意思是,不明白那些客观的道理,甚至于没有了解古人的意思,而只在语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经”;自己明白客观的道理,借前人的理解阐发自己的思想,就是“六经注我”。

陆九渊还热心讲学授徒,倡导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据历史记载,在象山向他求学的学子和求教的学者多达数千人。在长期实践中,陆九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人做个人”。

那么怎么才能做一个“天理纯全,仁我、礼、智”的人呢?首先,要分清利和义,能够为了义,不为物欲所引诱;其次,还要立志。他针对当时学生只知背诵空洞文章的弊病,提出学以致用的治学观点,主张通过为社会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来改变南宋小朝廷苟安的命运。

在哲学上,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并以此为核心,创立“心学”,将自然的普遍规律与封建纲常伦理合二为一,即“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有理,心即理也”。宇宙中万事万物的“理”就是每个人心中的“理”,因此他有一句名言:“宇宙就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心”是陆九渊哲学的基本范畴,“理”的普遍必然性必须通过“心”来证明。

在伦理思想方面,陆九渊用心学论证封建纲常的合理性。在他看来,“本心”就是仁义礼智之心,是人心和宇宙的“理”。“立心”要求人们从利欲事物的缠绕中超脱出来,去认识、实践“本心”的善。

著名学者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两派之间在学术上的矛盾,邀请他们在江西鹅湖寺举行学术交流,史称“鹅湖之会”。这次大会进行了三天,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虽然学术上的分歧没能得到解决。但是这次讨论会影响很大,是中国哲学史上堪称典范的一次学术讨论会,而且开启了书院会讲的先河。

一生不注重著书立说的陆九渊,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一些书信、奏表、序文等。他的思想经后人充实、发挥,成为明清以来的主要哲学思潮,一直影响着近现代中国的思想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