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哲学
13108800000002

第2章 八卦的奥秘

阴阳学说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周易》的成书。

《周易》,也称《易》或《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国古代帝王之学,人们常用它来预测未来、反映当前、决策国家大事。一直以来,各朝各代都有人研究《周易》,许多政治家、军事家、商人更将其奉为一生必读之书。

关于“周易”,东汉经学大师郑玄认为,“周”就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而唐代大学士孔颖达则认为“周”只是一个地名,是周朝的代称。

对于“易”的解释就更是众说纷纭了。东汉经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易”是因蜥蜴而得名,只是一个象形字,是蜥蜴的俗称“变色龙”的引申义。

而现代哲学家胡适则认为,“易”是变易、变化的意思,天地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时时刻刻变化的。他还举了个例子:孔子在江边看到滚滚不绝的江水,不觉叹了一口气说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者”便是“过去种种”。天地万物,都像这滔滔河水,才到了现在,便早又成了过去,这便是“易”字的含义。

在这多样的解释中,虽然还没有得到定论,但《周易》书中涉及的诸多占卜知识,以及对事物变化规律的描述,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和自然哲学的依据。

八卦,就是从《周易》中来的。《周易》中说:“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两仪,即阴阳;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传说八卦是上古时期伏羲所画,象征自然世界的八种物象,后来周文王将八个单卦两两相叠,又推演出八八六十四卦。因此《史记》中有“文王拘而演周易”的记载,后世也有许多学者认为《周易》就是周文王所著。

周文王,姓姬名昌,又称伯昌。商纣王时期,他还只是西岐的一个诸侯,人称西伯侯,因不满商纣王重刑辟暗、淫乐后宫,而被崇侯虎告发。崇侯虎对商纣王说:“西伯积德行善、政化天下,诸侯都心有所向,这将对大王您十分不利呀!”于是纣王下令将西伯侯姬昌囚禁在一个叫羑里的地方,不让他再回西岐。

被困在牢狱中整整七年的姬昌,无以打发时日,便发挥自己平生所积累的学识,潜心研究易学八卦。他通过八卦相叠,从而推演出现在《周易》中所记载的“乾为天、坤为地、水雷屯、山水蒙”等六十四卦,留予后代子孙。

其实,所谓的卦象,并没有吉凶之分,只是用来分析说明人们在顺境和逆境时,应采取的态度、行为和处事方法。

《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其内容十分丰富,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诸子百家中,无论是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黄帝内经》都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