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哲学
13108800000139

第139章 人生的价值由自己决定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卢梭

卢梭被称为“浪漫主义运动之父”,他发明了与传统君主专制对立的伪民主独裁的政治哲学,还开创了从人的情感角度出发推断人类范围以外事实的思想体系。卢梭之后,自称改革家的人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追随洛克,另一派就一直追随卢梭。

生于日内瓦的卢梭,全名为让-雅克·卢梭,父亲是一个钟表匠,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便离开了人世。之后,父亲也被放逐,离开了日内瓦。孤苦伶仃的卢梭是跟着姑母长大的,从小受的是正统加尔文派教育。12岁时,卢梭停止了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开始在很多行业当学徒,但对于这些行业,他没有不憎恨的。

16岁时,他离家出走,独自一人到了萨瓦。当时,他没有经济来源,衣食无着,只好来到一个天主教神甫家里,撒谎说他要改宗。后来,他在都灵的一个公教要理授讲所正式举行了改宗仪式。其间,还发生了几段浪漫趣事。

卢梭曾受到一名美丽贵妇—德·华伦夫人的接济,他在她家中住了将近十年。德·华伦夫人成为他情妇的同时,还是他的义母……1743年,在另一位贵妇的帮助下,卢梭成为了当时法国驻威尼斯大使的秘书。两年后他开始同旅馆中的佣人黛蕾丝·勒·瓦色同居。两人一共育有5个孩子,却一直到卢梭56岁时才得以完婚。

1760年,卢梭迎来了生命中的作品多产期,这一年他出版了小说《新爱洛绮斯》,两年后,出版了《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这两本书给他带来了名气的同时,也让他陷入了困境。因为他同时惹怒了新旧两教,最后不得不离开法国。

之后的几年里,卢梭颠沛流离,因休谟曾说过愿为他效劳,所以他决定前往英国。在英国生活的最初阶段,卢梭非常得志,他整日与休谟见面,但他却患上了被害妄想症,把休谟当成了要害他的人,这种精神病最终将他逼疯。

在一些领域内,卢梭的地位非常重要。他在哲学方面的学说主要分为两部分:神学与政治学。

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他认为在理性与感性中选择感性,这不是一种进步。在实际中,若是理性与宗教是在一起的,谁也不会抛弃理性选择感性,但在卢梭所处的时期,理性是与宗教对立的。

在政治学上,卢梭主张自由平等,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坚持社会契约论;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并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和暴政。

他在自己的名作《社会契约论》中,不断夸赞民主政治,他认为小国家适合民主制,中等国家适合贵族制,而大国家则适合君主制。书中曾多次提到了斯巴达,每当提到普鲁塔克笔下的斯巴达,他都抑制不住赞美之词。不过,在他的学说中也隐含着对集权主义国家的辩护。他说,主权者的职责便是制定法律,政府以及各种形式的政府部门是主权者与国民之间联系的中转站。他还认为政府部门是一个组织,这个组织也有自己的利益和总意志,并且他们的利益和总意志同社会的利益以及总意志多半是对立的。

卢梭的学说在后来俄国、德国的独裁统治中也都有所体现。这些学说对未来还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谁也不知道,也没有人敢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