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哲学
13108800000012

第12章 《大学》、《中庸》里的生存智慧

《大学》和《中庸》都是《礼记》中的文章,相传《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

《大学》一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今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启迪意义。

《中庸》同《易经》相似,但是没有《易经》影响大、涵盖面广。宋朝以后,它逐渐成为儒家学者的研读重点,很多儒学、理学的概念和命题都出自《中庸》。许多思想家也都坚持“中庸”的信条,开始用“中庸”的方法论思考问题。

这以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为主要代表。他们两兄弟竭力尊崇《大学》、《中庸》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加之后来,南宋哲学家朱熹又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直至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就是治国安邦的学问,后人将《大学》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大学之道”的总纲,意思就是,做治国安邦这种大学问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广泛地亲近民众和尊重民意,以至善至美为奋斗目标。

“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有关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是一步步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思想……思想端正了,才能完善自我修养;自我修养完善了,才能让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有序了,才能国家安定繁荣;推而广之,达到天下平定。

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

如果说《大学》是指导人实现政治理想的启蒙书,那么《中庸》便是指导人实现完美修养的启蒙书。《中庸》的思想,主要集中表现在“中庸”和“诚”这两个范畴上。

何谓“中庸”?“中庸”并不是“中立、平庸”,而是“执中、中和”的意思。所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中庸”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是对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精神的传承,是对儒家学者世代相传的“忠恕之道”的发展,其主旨在于通过自我教育,达到“至诚”的境界。

“诚”是充分表达个人的本性,所以《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人的天性本来是诚的,若能依着这天性去做,若能充分发展天性的诚,便是“教”,便是“诚之”的工夫。

在儒家思想体系里,政治和伦理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但是,从论述的角度出发,两者却有不同的着重点。

《大学》比较通俗平易,强调各种伦理规范对于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意义,实践性很强;《中庸》比较高深微妙,把这些伦理规范提升到了天人关系的高度加以考察,思辨性很强。

《大学》和《中庸》都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代表著作,长处都在于方法明白、条理清楚。数千年来,这两部著作已成为无数仁人志士初窥儒家之门的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