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
13107500000006

第6章

【注】

①子贱:孔子的学生,姓宓(fú),名不齐,字子贱,春秋末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四十九岁。②斯焉取斯:这个人从哪里学到这样的好品德呢?第一个“斯”指子贱,第二个“斯”指子贱的品德。焉,哪里。

【译】

孔子评论子贱说:“君子啊,这个人!如果说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怎么会得到这种品德呢?”

【解】

子贱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此人不但才学渊博,而且具有君子的仁义道德。本章孔子对子贱的高尚品德称赞有加,并期望人们能够从子贱的身上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为人所必须具备的品德。

命赐存鲁

门人故事子贱鸣琴而治

宓子贱治理单父时,每天弹琴取乐,悠然自在,很少走出公堂,却把单父治理得很好。巫马期治理单父时,每天早出晚归,日夜不得安宁,事事都亲自办理,这样才把单父治理好。

巫马期向宓子贱询问他能够治理好单父的缘故。

宓子贱说:“我的办法是凭借众人的力量,你的办法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依靠自己力量的人当然劳苦,依靠众人力量的人当然安逸。”

【原文】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①也。”

【注】

①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皿,是一种十分贵重的器具。

【译】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就像一个器具。”子贡又问:“像什么器具呢?”孔子说:“像敬神的瑚琏。”

【解】

子贡见孔子以君子称赞子贱,故有此问。然孔子的回答亦褒亦贬,亦贬亦褒,正所谓“君子不器”,故子贡非君子,但子贡也是有大才者,所以又有后边的肯定。

冉雍

【原文】

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③,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注】

①雍:孔子的学生,姓冉,名雍,字仲弓,与冉耕、冉求是兄弟。②佞(nìng):能言善辩。③口给:口齿伶俐、嘴快话多。

【译】

有人说:“冉雍虽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俐齿与人辩论,令人厌恶。我不知道冉雍是不是具有仁德,但为何一定要能言善辩呢?”

【解】

孔子认为,具有仁德之人不需要口齿伶俐、能言善辩。这与其“敏于事而慎于言”和“讷于言”是一致的。这里,他对冉雍是否具备仁德没有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对于冉雍的“不佞”却是大为赞赏。

【原文】

子使漆雕开①仕②。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③。

【注】

①漆雕开:孔子的学生。姓漆雕,名开,字子开,一说字子若。②仕:做官。③说(yuè):同“悦”。

【译】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

【解】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并鼓励和推荐他们去做官。但孔子最看重的还是弟子的仁德修养,漆雕开不急功近利,而是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虚心向夫子求教,这种品德是孔子最为欣赏的。

【原文】

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于海,从②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注】

①桴:用来过河的小筏子,这种筏子使用竹或木编制的。②从:跟随、随从。

【译】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不能实行了,我就乘上木筏子泛游海外。能跟从我远游的恐怕只有子路一个人吧!”子路听后很高兴。孔子说:“仲由比我还勇敢呀,可惜我们没处去弄到这些木材啊。”

【解】

“无所取材”,也常译为子路不知裁夺事理。孔子说“乘桴浮于海”本为感叹,但子路以为孔子真有这样的打算,所以孔子美其勇,而讥其不能裁夺事理。若依据前译,则幽默后是孔子更深的慨叹:道不行,亦无所逃于世。两种译法皆通。

【原文】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①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②,百乘之家③,可使为之宰④也,不知其仁也。”“赤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⑥,可使与宾客⑦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

①赋:兵赋,向百姓征收兵员和装备等军事费用。②邑:古代百姓聚居点的通称,大致相当于后来的城镇。③家:卿大夫的采地。④宰:古代一县的县长叫作“宰”,大夫家的总管也叫作“宰”。⑤赤:孔子的学生,姓公西,名赤,字子华。⑥束带立于朝:穿着礼服立于朝廷。⑦宾客:指一般客人和来宾。

过蒲赞政

【译】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是有仁德的人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在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他掌管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千户人家的城邑、百辆兵车的采地,可以让他担任民政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可以让他穿着官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但我也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

【解】

孟武伯许是想挑选孔子的学生去做官,所以来问孔子对他们的评价。在孔子看来,仲由具有管理军事的才能,冉求具有管理内政的才能,公西赤具有办理外交的才能。但涉及仁德,孔子既不说有,也不说没有,而是谨慎地说不知道。此外,从孔子的回答也可看出,“才能”和“仁德”是可分离的,“仁”是一种道德修养,“才能”则是一种外在的技能。

门人故事子路为政

子路开始步入仕途,是孔子在鲁国做“中都宰”“大司寇”的时候。最初,子路只是在季孙氏那里做点小事,后来得到信任,升为“季氏宰”,即季氏家族的总管。其后,还做过“费宰”。

在孔子周游列国客居卫国时,子路做了卫国实际掌权者孔悝的蒲邑的“蒲大夫”,前后三年,取得不少政绩,深得孔子称赞。子路治理蒲三年,孔子路过,入境时说:“好啊!由严肃而相信了!”进入城邑说:“好啊!由忠信以宽容了!”到庭院时说:“好啊!通过观察来判断了!”

【原文】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①?”对曰:“赐也何敢望②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③也!吾与④女弗如也。”

【注】

①愈:胜过、超过。②望:比。③弗如:不如、比不上。④与:赞同、同意。

【译】

孔子问子贡说:“你与颜回相比,谁更优秀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很多事;而我充其量也只是能由此及彼罢了。”孔子说:“你是不如颜回呀,我与你都不如啊。”

【解】

孔子多次对颜回表示赞赏,比如在《为政》篇中赞扬他大智若愚;在《雍也》篇中赞扬他安贫乐道等,本篇中孔子主要赞扬颜回学识渊博,能做到闻一知十,融会贯通。值得注意的是,“智”在《论语》中常被提及,但后世儒家多谈仁义,对“智”的发展较少。

门人故事颜回食灰

颜回随孔子在陈、蔡期间绝粮七天,子贡费了许多周折才买回一石米。颜回与子路在破屋墙下做饭,有灰尘掉进饭中,颜回便取出来自己吃了。子贡在井边远远望见,很生气,以为他偷饭吃,便跑去问孔子:“仁人廉士也改变自己的节操吗?”孔子说:“改变节操还叫仁人廉士吗?”子贡说:“像颜回,也不改变节操吗?”孔子说:“是的。”子贡便把自己看到的情况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人已非止一日,你虽如此说,我仍不会怀疑他,这里边必定有缘故。你等等,我将问他。”孔子把颜回叫到身边说:“昨夜我梦见先人,大概是启发佑助我。你把做好的饭端进来,我将祭奠先人。”颜回对夫子说:“刚才有灰尘掉进饭里,留在锅里不干净,丢掉又太可惜,我就把它吃了,不能用来祭奠了。”孔子说:“这样啊,那我也一起吃吧。”颜回出去后,孔子环顾了一下身边的弟子说:“我相信颜回不是从今天开始的。”从此以后,大家更加信赖颜回了。

子我

【原文】

宰予昼寝①,子曰:“朽木不可雕②也,粪土③之墙不可杇④也。于予与何诛⑤!”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

①昼寝:白天睡觉。②雕:雕刻、雕琢。③粪土:腐土、脏土。④杇(wū):建筑时用来抹墙用的工具,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⑤诛:责备、批评。

【译】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筑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还有什么可以说呢?”孔子又说:“先前我对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取他的话之外,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是宰予使我改变了。”

【解】

宰予是孔门的大弟子,以会说话见称,所以孔子才有了后边一段评说。综合全书来看,宰予大概是一个聪明而不够勤奋,有才华而不重修养的学生,并因此多次受到孔子的严厉责备,但孔子不但宽容他、收留他,而且还盛赞过他。这也体现了圣人不拘一格定人才的胸襟以及儒家的宽恕之道。

【原文】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①。”子曰:“枨也欲②,焉得刚?”

【注】

①申枨(chéng):姓申,名枨,字周,鲁国人,孔子的学生。②欲:欲望。

【译】

孔子说:“我还没有见过一个真正刚毅不屈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这样的人。”孔子说:“申枨这个人的欲望太多,怎么能做到刚毅不屈呢?”

【解】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刚”并非血气之勇,而是与道德意志相关的力量,或者说是理性对感性、欲望的支配。所以欲望太多的人是做不到刚正的。

申枨

【原文】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①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②所及也。”

【注】

①加诸:凌驾于、强加于。加,凌驾。②尔:你,指子贡。

【译】

子贡说:“我不想别人强加什么东西给我,我也不想把这些东西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所能完全做得到的。”

【解】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关涉的是自身行为,所以是可实现的,然子贡想要的“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关涉的是别人的行为,这就是子贡(自己)做不到的了。

【原文】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②与天道③,不可得而闻也。”

【注】

①文章:即文献典籍,这里指孔子传授的诗、书、礼、乐等知识。②性:人之本性。③天道:天命。

【译】

子贡说:“老师讲授的文章,我们可以听得到;老师对人性和天道,我们却无从听到啊。”

【解】

这一章说明孔子之道深微渊博,他人难以企及。子贡认为,夫子所讲的礼、乐、诗、书等书面知识,靠耳闻和自身的努力便可以领会,并做到学以致用。但是,夫子对人性与天道的理论,深奥而神秘,不是通过耳闻就可以学到的。

【原文】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①闻。

【注】

①有:通“又”。

【译】

子路听到一个道理,如果没有付诸行动,就唯恐听到新的道理。

【解】

这一章主要反映了子路的志向和情操,同时也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学是为了实践,为了行,为了用。

零公效迎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不耻下问③,是以谓之文也。”

【注】

①孔文子:名圉(yǔ),“文”是其谥号,“子”是尊称,卫国大夫。②敏:敏捷、勤勉。③下问: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少的人请教。

【译】

子贡问孔子:“孔文子凭什么以‘文’为谥号呢?”孔子回答说:“他聪敏好学,又能虚心地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所以谥号以‘文’。”

【解】

“不耻下问”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具体表现,它要求身居高位者要摒弃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姿态,培养自身虚心向学、诚恳求教的良好品德,不仅听老师和长辈的教导,向他们求教,而且还要向地位低于自己、学识少于自己、能力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

【原文】

子谓子产①:“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②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注】

①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郑国大夫,是郑穆公的孙子,为春秋时郑国的贤相。郑简公十二年(前554年)为卿,执政十三年。执政期间曾推行了一系列有关农业、税赋、法令等新政策,曾平定贵族叛乱,给郑国带来兴盛,世称其贤。②行己:自我修养。

【译】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美德符合君子德行:他自我修养极其谦恭,他侍奉君主谨慎恭敬,他抚养百姓多用恩惠,他役使百姓合乎道义。”

【解】

子产执政期间,正是晋、楚两国争强、战乱不息的时候。郑国弱小却地处两大国之间,形势十分紧迫,而子产在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势时,却能保持冷静,卑亢得益,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最终使国家得以安全、太平。可见,他的确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原文】

子曰:“晏平仲①善与人交,久而敬之②。”

【注】

①晏平仲:齐国大夫,姓晏,名婴,“平”是他的谥号,曾做过齐景公的宰相。②之:代词,这里指代晏平仲。

【译】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朋友,时间越久,越令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