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
13107500000014

第14章

【原文】

问①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②。康子馈③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④,不敢尝。”

馈食欣受

【注】

①问:问候。古代人在问候时往往要赠送礼物。②再拜:拜两次,以示敬重。③馈:馈赠。④达:通达、认识、了解。

【译】

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向受托的人拜两次后送行告别。季康子馈赠药品。孔子拜谢后接受了,说:“我不了解药性功用,所以不敢尝用。”

【解】

当时凡受赠事物的,都应该先品尝,然后再拜谢。因为孔子受赠的是药物,不能当面品尝,所以这样向季康子解释。

范氏曰:“凡赐食,必尝以拜。药未达则不敢尝。受而不饮,则虚人之赐,故告之如此。然则可饮而饮,不可饮而不饮,皆在其中矣。”

杨氏曰:“大夫有赐,拜而受之,礼也。未达不敢尝,谨疾也。必告之,直也。”

【原文】

厩焚①。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注】

①厩焚:马棚起火。厩,马棚。

【译】

马棚失火烧毁了。孔子退朝回家,说:“伤到人了吗?”不询问马的情况如何。

【解】

另一种常见的断句为“伤人乎?不。问马”,“不”通“否”,即否定回答。全句意思为“人受伤了吗?没有。那么马呢?”也可。

【原文】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①,必熟而荐②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③,加朝服,拖绅④。君命召⑤,不俟⑥驾行矣。

命名荣贶

【注】

①腥:生肉。②荐:供奉。③东首:头朝东躺着。④绅:束在腰间的大带子。⑤召:召见。⑥俟:等候。

【译】

国君赐予食物,孔子一定摆正坐席先尝一尝。国君赐予生肉,一定煮熟了先贡奉祖先。国君赐予活着的动物,一定要饲养起来。在旁边侍奉陪同君王一道吃饭,在君主举行饭前祭礼时,一定要先为君王尝食。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他就头朝东躺着,身上盖着上朝穿的礼服,拖着大带。君王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出去了。

【解】

这一章记述了孔子受君主赐食及侍食之礼,反映了他对君主尽礼、尽忠、尽心之情,体现了他对君主的尊重、恭敬之心。

【原文】

入太庙①,每事问。

【注】

①太庙:古代开国之君太祖的庙。鲁国的太庙是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

【译】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请教。

【解】

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当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时,依然事事都要问别人,这恰恰反映了孔子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品质。孔子的这种良好的修养和谦虚谨慎处事的态度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原文】

朋友①死,无所归,曰:“于我殡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题季札墓

【注】

①朋友:指与孔子志同道合的人。②殡:泛指丧葬事务。

【译】

孔子的朋友去世了,无人殡葬,孔子说:“由我来为他办理丧事吧。”朋友馈赠的物品,即使是车马等重礼,只要不是祭祀的肉,接受的时候不行拜礼。

【解】

朱熹曰:“朋友以义合,死无所归,不得不殡。朋友有通财之义,故虽车马之重不拜。祭肉则拜者,敬其祖考,同于己亲也。”

朋友有通财之义,所以即使像马车这样贵重的礼物也不拜谢。祭肉是祭祀祖先的物品,朋友之亲同于己亲,所以要拜而受之。

【原文】

寝不尸,居不客。见齐衰①者,虽狎②,必变③。见冕者与瞽者,虽亵④,必以貌。凶服⑤者,式⑥之。式负版者⑦。有盛馔⑧,必变色而作⑨。迅雷风烈,必变。

【注】

①齐(zī)衰:丧服名。②狎(xiá):亲近。③变:改变颜色,以示同情。④亵(xiè):常见、熟悉。⑤凶服:丧服。⑥式:通“轼”,古代车前供扶手用的横木,这里作动词用。乘车遇见地位高的人或其他人的时候,身子向前微俯,伏在横木上,以示尊敬或同情。⑦负版者:背负国家图籍的人。⑧盛馔:盛大的宴席。馔,饮食。⑨作:站起来。

【译】

孔子睡觉的姿势不像死尸一样直挺着,平日家居时也不像接待客人时那样拘谨恭敬。见到斋戒或身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也一定要整肃容颜以示同情。遇见戴正式礼帽的人和盲人,即使经常遇到,也一定要有礼貌地揖让。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就用手扶着车前的横木,身体向前微俯以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用手扶着车前的横木,身体向前微俯以示尊敬。出席盛大的宴会,必定神情庄重地站起身来致谢。如果突遇雷霆大风,则必定肃容以待,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解】

这一章记述了孔子在日常生活细节中的礼节和态度,反映了孔子重礼、遵礼的品德。

【原文】

升车,必正立,执绥①。车中,不内顾②,不疾言③,不亲指④。

【注】

①绥:上车时扶手用的索带。②内顾:回头看。③疾言:大声说话。④不亲指:不用自己的手比画。

【译】

上车时,一定先端正站好,再手挽索带。车在进行中,不回头顾盼,不大声说话,不指指点点。

【解】

这一章记述了孔子的乘车之礼,是礼,同时也是安全事项。在当时乘车是一件重大的事,不可不在安全和礼仪方面注意。

【原文】

色斯举矣①,翔而后集②。曰:“山梁雌雉③,时哉!时哉!”子路共④之,三嗅⑤而作。

山梁叹雉

【注】

①举:鸟飞起来。②集:鸟群停在树上。③雉:野鸡。④共:通“拱”。⑤嗅:应为“狊(jù)”,鸟张开两翅。

【译】

(野鸡)见人脸色不善,便一举身飞起,在空中回翔再三,瞻视详审,才落到树上。孔子感叹说:“不见山梁上的那野鸡吗!它也懂得时宜呀!它也懂得时宜呀!”子路听了,起敬地拱拱手,野鸡张了几下翅膀就飞走了。

【解】

野鸡也懂见机而作,审择所处。孔子满腹经纶却不容于世,周游列国却不得施才,故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朱熹曰:“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亦当如此。然此上下,必有阙文矣。”

先进第十一

【原文】

子曰:“先进①于礼乐,野人②也;后进③于礼乐,君子④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注】

①先进:指先学习礼乐,再做官的人。②野人:指没有贵族身份,地位低下、行动粗鲁的人。③后进:指先做官,再学习礼乐的人。④君子:指有世袭贵族身份的人。

【译】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出身平民阶层的人;先当了官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是有世袭贵族身份的人。如果要选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解】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即先学习,使个人修养得以提高后再去做官,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效力。他认为那些先当官的人是原本就有爵禄的人,但做官前却没有学习礼乐知识,这样的人在行事时难免不会有所缺失,因此在选拔贤才时,这类人是不宜选用的。而那些本来没有爵禄的平民,他们在当官前就已经全面系统地接受了礼乐及道德教育,他们不但具备一定的行事能力,而且人品也是出类拔萃的,所以这样的人会是一个好官。

【原文】

子曰:“从①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②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③:冉有、季路。文学④:子游、子夏。

【注】

①从:跟从,跟随。②不及门:指不在跟前受教。门,这里指受教的场所。③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④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与文化知识。

【译】

孔子说:“曾跟随我从陈国、蔡地游历的人,现在都不在我身边受教了。”孔子的学生中以德行著称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擅长辞令的有:宰我、子贡。能从事政治事务的有:冉有、季路。通晓文献知识的有:子游、子夏。

圣门四科

【解】

公元前489年,孔子带着自己的学生从陈国到蔡地去,途中楚国人来聘请孔子,而陈国和蔡国的大夫们担心对己不利,于是将孔子和学生子路、子贡、颜渊等人团团围住,导致他们绝粮七天,许多人饿得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后来子贡去楚国告急,楚君才派兵前来营救孔子。公元前484年,孔子回到鲁国后,子路、子贡等人先后离开了他,颜回也去世了,孔子时常想念他们。

门人故事曹溪之水代束脩

闵子骞欲拜孔子为师,但由于家贫交不起充当学费的束脩(干肉条),他就为老师奉上一缸精心酿制的佳酿。同学中有人嗤笑说:“曹溪之水,怎能抵得上束脩?”孔子听说后,讲学时故意说道:“闵子骞千里求学,精神可嘉,虽是曹溪一滴,远胜束脩百条。”闵子骞求学后,读书刻苦,为人沉稳持重,重视道德修养,崇尚节俭,淡薄仕途名利。季桓子想聘请他当费邑宰,管理费地。他不同意,认为季氏是通过篡夺才当上国君的,如果做了他的官,就违背了忠信,所以力辞说:“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暗指投向齐国)。”后经孔子劝说,还是任了费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即闵家寨)。他治费很有成绩,但看不惯季氏行为,最后毅然辞职,又随孔子去列国游学,病卒于长清县内。

【原文】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

孔子说:“颜回啊,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解】

所谓教学相长,弟子有疑而问,有时也能对老师有所启发,孔子就曾称赞子夏“起予”。但如颜回,“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颜回聪明,对老师所说的都能理解,通常都是默而知之,不像其他弟子一样发问,也就很少与老师讨论,所以孔子才这样说,既有可惜之感叹又有愉悦之称赞。

【原文】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①于其父母昆②弟之言。”

【注】

①间:非议、挑剔。②昆:哥哥,兄长。

【译】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父母兄弟赞许他的话,没有任何异议。”

【解】

这一章孔子赞美闵子骞的孝行。

门人故事鞭打芦花

闵子骞10岁丧母,其父闵世恭再娶,但继母虐待他,给自己两个儿子做的棉衣里装的是棉花,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一次,子骞及二弟随父出门探亲,子骞驾车。子骞因受冻手寒,把马缰绳掉落了,父亲认为他不好好驾车,勃然大怒,举起鞭子抽了下去。棉衣破了,芦花随着寒风纷纷扬扬,父亲这才知道真相,既痛心又自责。回家后生气地对妻子说:“我娶你的原因,是为了我的儿子,现在你欺骗我,让我的儿子受冷,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子骞上前劝道:“如果母亲留在我家,就只有我一个儿子受寒;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三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父亲一句话也不说,沉默了好久,后母最终感动认错,一家人复又和好。

鞭打芦花

【原文】

南容①三复②白圭③,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

①南容:即南宫括,孔子学生。②三复:反复诵读。③白圭:指《诗经·大雅·抑之》的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其旨在告诫人们要谨慎自己的言语。

【译】

南容反复诵读《诗经·大雅·抑之》的诗句:“白圭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说错了话,就无法挽回了”,孔子就把侄女许配给了他。

【解】

孔子一向提倡“谨言慎行”,而南容懂得祸从口出的道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谨小慎微,是一个可造之材,于是便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了南容。

【原文】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

季康子问孔子:“您的学生中谁最具有好学的精神?”孔子回答说:“只有一个叫颜回的人很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发现如此好学的人了。”

【解】

孔子赞扬颜回好学的精神,同时哀叹颜回不幸早逝,对此他感到十分惋惜和心痛。在孔子看来,颜回的好学精神和谦逊的品格是值得后人称颂和学习的。

【原文】

颜渊死,颜路①请子之车以为之椁②。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③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注】

①颜路:颜渊的父亲,名无繇(yóu),字路,也是孔子的学生。②椁(guǒ):外棺。③鲤:孔子的儿子,字伯鱼,先于孔子死,死时50岁。

【译】

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卖掉孔子的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棺。孔子说:“不管有才能还是没有才能,都是自己的儿子。我的儿子孔鲤死了,当时只有内棺而没有外棺。我不能卖掉自己的车子给他买外棺。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是不可以步行的。”

【解】

颜渊不幸早逝,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自己的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棺。孔子很看重礼制,不管是自己的儿子还是自己最得意的学生,不管逝者有才能还是没有才能。反映了孔子在维护礼制方面的理性和决心。

颜路

【原文】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①。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②人之为恸而谁为?”

【注】

①恸(tòng):哀伤过度,过于悲痛。②夫:指示代词,指颜渊。

【译】

颜渊死了,孔子说:“唉!老天爷毁灭我呀!老天爷毁灭我呀!”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哀伤过度了。”孔子说:“我哀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哀伤,还能为谁哀伤呢?”

【解】

上一章讲孔子面对颜回去世时的理性意识,这章则充分体现了孔子感性的一面。

【原文】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①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②。非我也,夫③二三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