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书就是好老师好妈妈(学习卷)
13094900000006

第6章 第6种好习惯:培养一个有规则意识的孩子

习惯点滴

规则,是一个群体中的成员所必须遵守的规定。它可以是书面形式规定的成文条例,比如法律、学生守则;也可以是约定俗成、流传下来的不成文规定,比如说尊老爱幼这样的道德。人们生活在群体中,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关系里,如果没有规则的约束,那么社会将乱成一团,生命和生活将得不到保障。因此规则是人人都应该遵守的。

当一个人发自内心地认同规则,并以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我们就可以说,他很有规则意识。这些道理,大人们都是明白的。但是由于孩子们年龄还小,遇到的关系和事件也还不太多,所以他们还不太懂得或不太自觉遵守这个世界的规则,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正因为如此,父母们要承担起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的责任来。

但是,由于规则是一种外在的制约,硬生生地要孩子们遵守,是很难的。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应该让他们理解规则是与人性有关的,跟自己切身相关的。规则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人,而是为了限制那些有害的行为。

习惯故事

在这里我要给你们推荐一本书,它讲的不是人类社会的故事,而是生活在丛林里的居民们的故事。这些居民主要是狼、豹、熊、老虎、猴子等动物,还有一个被狼收养的孩子——莫格里。在这个故事里你可以看到莫格里的学习,可以看到各个动物氏族的生活,也可以看到人类氏族的一些方面。因为与动物氏族和人类氏族的距离,也许可以帮助你们理解法则。

这些故事发生在印度的热带雨林里。在一个炎热的黄昏,西奥尼山间有一对狼夫妇和他们的四个孩子正在玩耍,洞口来了一个刚学会走路的人娃。他仰头看着狼,对他们微笑。狼妈妈很喜欢他,让他喝自己的奶、跟狼宝宝们玩。老虎谢尔汗寻上门来了,说这是他的猎物。狼爸爸和狼妈妈誓死保卫这个孩子。因为丛林法律规定,任何野兽都不能吃人,除非人在教人如何杀野兽。真正的原因在于,一旦野兽杀了人,复仇的人就会使所有的野兽都遭殃。野兽们的理由是,人是所有动物里最柔弱的,自卫能力也最差,杀人有违公平决胜的原则。因此,狼夫妇一方面是处于捍卫法则,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个孩子太可爱了,激起了他们的亲子情感。

狼夫妇把人娃带到狼氏族议事会上,因为收养有收养的法律。大部分的狼都不同意收养这个孩子,他们说,自由之民跟人娃有什么相干?根据丛林法律,如果就一只狼宝宝是否应被氏族收养发生争执,氏族里必须有至少两位除父母之外的成员站出来辩护。巴鲁——负责教狼宝宝们丛林法律的棕熊,唯一可以参加狼氏族议事会的其他动物,为人娃做了辩护。黑豹巴希拉说,杀一个光溜溜的婴儿是可耻的,他愿意出一头牛赎他——因为丛林法律说,如果对一个新生宝宝有疑问,又不想把他杀了,就可以出钱赎买他的命。就这样,靠着一头牛的赎金和巴鲁的辩护,这个人娃留在了狼氏族里面。狼妈妈为他取名莫格里。跟动物比起来,莫格里是多么柔弱啊!但是在他长大之前,他不会受到伤害,因为狼氏族规定,在狼宝宝杀死第一头公鹿之前,任何成年狼不得以任何理由杀死他们。凶手如果被抓住,就会被处死。

莫格里和幼狼们一起跟巴鲁学习丛林法律。巴鲁很高兴能找到这样聪颖的学生,因为幼狼们只肯学习与他们自己的氏族和部落相关的法律,但莫格里能够学更多。所以巴鲁既教他森林的法律,也教他水里的法律:如何区别烂树枝与好树枝;在见到离地五十英尺的蜂巢时,如何礼貌地对野蜂讲话;中午如果打扰了在树上睡觉的蝙蝠,如何道歉;跳到水蛇中间游泳之前,如何向他们发出警告等等。莫格里很有语言天赋,鸟民、蛇民和所有四足居民的语言他都会,有时候棕熊自己不会的,就只好带着他去向那些动物请教。

但是莫格里毕竟是个小男孩儿,要背这么多东西,让他觉得索然无味。一天,他被巴鲁轻轻打了一下,就气呼呼地逃走了。巴希拉责怪巴鲁不该这么严肃,但巴鲁说:“我是爱他的,就算他被我打得从头到脚都青了,也比因为无知而受伤害强。”但是巴希拉认为应该考虑男孩儿的年纪,并且巴鲁的轻柔熊掌一点儿也不轻柔。后来,莫格里回来了。当巴鲁得知他去和猴子玩了,非常生气。因为猴民是被公认为没有法律、什么都吃的败类;他们吹嘘、炫耀,装作了不起的样子,但却只会寻开心和恶作剧,捉弄生病或受伤的野兽;他们记性差,有始无终,如果说他们有什么恒久的愿望的话,那就是让丛林居民注意到他们。但丛林居民不愿跟他们来往,就算他们把坚果和脏东西扔到头上,也不理睬他们。莫格里羞愧不已,决心不再和猴民们来往。

但猴子们却突发奇想,想让莫格里来当他们的首领。在午睡的时候,猴子们把莫格里偷走了。他们挟持着莫格里,得意地尖叫着,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猴子在树上移动的速度像飞一般,莫格里头昏眼花,但还是迅速转动脑子考虑对策。当务之急是送信给巴鲁和巴希拉。他知道往下看是没用的,因为他的朋友肯定追不上猴子,于是他往上看,发现了鹞鹰。他喊出鹞鹰的口令“咱们都流着同样的血,你和我”,鹞鹰听见了,就飞下来。“标记我的路线,给巴鲁和巴希拉传个话,以莫格里的名义!”男孩喊道。鹞鹰答应了。

巴鲁和巴希拉又愤怒、又伤心,几乎发了疯。他们是没办法追上猴子的,而且,万一他们追得太近,那些猴子说不定会把莫格里扔下来——猴民就是这样的动物。巴鲁很自责,巴希拉比较冷静,他们决定去找岩蟒卡帮忙。因为猴民最怕的是岩蟒。正当他们在和卡说到营救人娃的事,鹞鹰带来了莫格里的消息:猴民把他带到冷巢去了。巴鲁和巴希拉很为莫格里骄傲,因为他真的记住了鸟民的口令,能够并且懂得托鹞鹰带话。三个好朋友立刻向冷巢进发。巴希拉和卡走得快些,所以他们走在前面,不用等巴鲁。巴鲁这只老熊,也奋力走着,因为他很爱莫格里。

冷巢是一座人类城市的遗址,猴子们装模作样地住在那里,把它称为他们的城市。在冷巢,猴民们又笑又跳,要求莫格里教他们编东西,没几分钟又失去兴趣。莫格里很饿,叫猴子们给他点吃的,或者允许他在这里打猎。几十只猴子蹦蹦跳跳地走了,去给他采坚果,可是他们在路上起了内讧,谁都不肯把剩下的果子带回来。莫格里又难过,又生气,又饥饿,想走也走不了。当巴希拉向围着莫格里的猴子们发起进攻的时候,几只猴子抓起莫格里从房顶扔进一个窟窿里。窟窿里满是毒蛇,幸好莫格里懂蛇民的语言和口令,才没有被咬死。巴希拉和巴鲁跟猴民们进行了一场大战——猴子有好几百个!最后,是卡用它特殊的方式战胜了猴子。莫格里非常得体地向卡道了谢。

就这样,莫格里在动物们中间渐渐长大了。当然,在他还没进入童年期的时候,他的狼兄弟们就已经是成年狼了。过了十年,他变得和灰猿一样敏捷。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莫格里是怎么进入狼群的?没错,那必须提到老虎谢尔汗、黑豹巴希拉,还有莫格里的养父母以及首领阿克拉,另外还有一头赎买他性命的牛。莫格里刚懂事的时候,巴希拉就告诫过他,看在牛对他有恩的份上,决不可以吃牛杀牛——这是丛林法律。巴希拉和狼妈妈也不止一次告诉他,谢尔汗是他的敌人,以后他必须杀死谢尔汗。但莫格里很快就会忘了,因为谢尔汗十年来也没有怎么样。但是,有一天,巴希拉又提起了这件事,因为阿克拉已经年迈,谢尔汗又怂恿那些年轻的狼,他们策划了阴谋,要换掉首领,到那时就没有人娃的容身之地了。莫格里信任巴希拉,于是他听从建议,去村子里采来人类的红花——也就是火。因为动物们都怕火,这样,除了巴希拉、巴鲁和那些爱莫格里的狼,莫格里得到了一位更强大的朋友。

莫格里抱回一个火罐,经过多次试验,他找到了一种易燃耐燃的树枝。果然,那些受谢尔汗唆使的狼设计了一个狩猎陷阱,让阿克拉捕猎失败,不仅要从首领的位置退下,而且还要被处死。谢尔汗也在狼氏族的议事会上指手画脚。他们对阿克拉进行了判决,接着又要对莫格里下手。阿克拉这匹真正的狼,誓死维护莫格里。巴希拉和狼爸妈、还有另外一些狼也站在莫格里这边。莫格里直直地站着,愤怒和痛苦在他心里翻江倒海。他高声喊道:“听着,你们!咱们不需要听这条狗的废话。你们今晚一再地说我是人(虽然我本有可能一辈子都和你们做狼的),我觉得你们说得对。所以,我不再称你们为我的兄弟。你们做什么,不做什么,不是由你们自己说了算。决定权在我。为了让大家看清形势,我——人——带来了一点你们害怕的红花。”莫格里的火把那些动物吓退了,也是他不得不离开丛林的时候了。巴希拉特别理解这种感受,因为他是在人群间出生的——在王宫的笼子里。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他是一只豹子,不是人的玩物,于是他砸碎了锁,逃了出来。这也是他为什么愿意赎莫格里性命的原因。他明白,就像自己要回到丛林一样,莫格里也终究要回到人的世界里。

莫格里来到村庄里,人们大惊小怪地围观。他心想,人真是没礼貌,只有猴民才会像他们这样。有几个女人说,他像美苏阿被老虎叼走的儿子,美苏阿自己也觉得像,就把他领回了家。莫格里很不习惯人类的生活,特别是要在屋里睡觉,他总觉得那像陷阱。所以他晚上会从窗子出去,在野地里睡。一开始,他听不懂人话,但他决定学习,因为他知道不懂一个氏族的语言就跟又蠢又哑没有区别。此后的三个月,他都忙着学习人的各种礼仪和生活习惯。但有些事让他恼火,比如穿衣服,比如用钱换东西。村里的小孩也让他生气,幸好丛林法律教会了他克制,因为在丛林里,要觅食和生存,必须控制自己的脾气。有时他气得想抓起孩子撕成两半,好在他知道,杀死光溜溜的幼兽是不公平的。对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莫格里也没有丝毫的概念。地位低下的贱民他也帮助,这让当地人大为震惊。

村里安排莫格里去放牛,这让莫格里心花怒放,因为村里的工作就数这个最符合他的性情了。他坐在拉玛——领头的大公牛背上,到野外去,怀念丛林时光。灰兄弟——狼妈妈的儿子也会来见他。有一天,灰兄弟带来了一个消息:谢尔汗决意要杀死莫格里。莫格里吩咐灰兄弟帮他密切关注谢尔汗的行动。过了几天,谢尔汗果然来了,他藏在附近的瓦因艮加河大峡谷里。灰兄弟带来了阿克拉,因为他觉得莫格里可能需要帮手。好极了!莫格里让两只狼帮忙把水牛分成两队,母牛和小牛一队,公牛和耕牛一队。两只狼一会儿就分好了。母牛们把小牛围在中间,怒目圆睁,蹄子敲着地面;公牛和耕牛们喷着鼻息,猛力跺脚,看起来气势汹汹,其实反而不那么危险,因为他们无需保护小牛。莫格里让灰兄弟和阿克拉带母牛沿河而上,堵住出口。他领着公牛从峡谷入口沿河而下,把谢尔汗堵在公牛和母牛的中间。当然,为了不惊动谢尔汗,莫格里需要绕远一点的路,而灰兄弟们需要把牛赶到谢尔汗无法跳上峭壁的地方。莫格里胜利了,谢尔汗被牛踩扁了。

莫格里终于杀死了谢尔汗,剥下他的皮,铺在西奥尼狼氏族议事岩上——正如他曾经说过的那样。他丛林里的朋友们都为他感到骄傲。然而,闻讯赶来的村里的猎人布尔德奥,却想把杀死谢尔汗的功劳占为己有,好去政府领赏。不仅如此,他还宣称莫格里是妖孩,让祭司宣判莫格里的父母——美苏阿和她的丈夫都有罪,要烧死他们。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和祭司想瓜分美苏阿家的财产。莫格里和朋友们救出了美苏阿夫妇,把他们护送到另一个地方,自己也重新回到了丛林里。

莫格里的故事还有很多,他回到丛林里,成为丛林之王,后来又回到人的村庄……这些精彩动人的故事,就写在《丛林故事》和《丛林故事续编》里。

教育良方

让孩子理解规则

父母们跟孩子讲的规则,他们知道了,但是未必会遵守,常常出现认识与行为脱节的情况。这是因为孩子们对规则不理解。比如,“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光是说出这句话,孩子是没法理解的;可以通过画图、模型的方法,让他们知道如果不遵守,就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莫格里因为自己是个小孩儿时受到保护,因此他在村里时也不会杀小孩子儿——因为他通过自身的经历理解了规则。

让孩子体验规则

有的规则是需要通过体验来认识的。比如,尊重他人。甲孩子和乙孩子争论荧光棒是否真的有魔法,甲说真的,乙说假的,最后两个孩子打起来了。父母可以给他们演示一下正确的行为:他们互相尊重对方的看法,因为荧光棒真的有魔法对于甲很重要,荧光棒没有魔法对于乙很重要。莫格里在被猴子挟持之后,体会到了不讲规则的猴民远不如讲规则的狼族。

让孩子践行规则

规则意识不是一天就培养起来的,而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中积累起来的。比如,孩子在玩耍时总是欺负人,那么就不允许他玩耍,让他在旁边干看着。因为游戏是有游戏规则的,不遵守规则的人就不能玩儿。这样,孩子渐渐就会明白这个道理。莫格里学习丛林居民的语言和口令派上了用场,他就知道那是好的,因此来到人氏族里他也很乐于学习。

延伸阅读

一个精彩多元的世界:《丛林故事》中的动物不是人的代言者,而是独立的、充满野性的,他们有自己的法则。作者吉卜林于?19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说:“丛林法则就是宇宙法则,如果要问这些法则的主旨是什么,吉卜林就会言简意赅地告诉我们是:奋斗、尽职和遵从。人类社会和动物世界一样,人和人的个人利益是相互制约的、相互依靠的。”马克·吐温曾热情洋溢地赞美吉卜林的作品说:“我了解吉卜林的书,它们对于我从来不会变得苍白,它们保持着缤纷的色彩,它们永远是新鲜的。”世界是多元的、精彩的,我们应该仔细看、仔细听——即使我们只生活在人类社会里,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些充满生命力的诗

在每一个故事的首尾都有一些诗歌。这些诗歌都是从动物的口中唱出来的,而在每一个故事中,我们能看到这些诗歌的来历——这使得每一首诗歌都那么厚重和鲜活,同时又那么智慧和微妙。

许多有价值的思考

《丛林故事》的叙述,既是深入动物内心的,又是俯瞰他们的;既是远离人群的,又是接近人群的。主人公莫格里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在狼族看来,他是人;在人群看来,他又是狼。他的被接纳与驱逐,蕴含了很多个人与群体的思考。而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但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群体中,这些思考对我们是很有益处的。

推 荐 版 本:《丛 林 故 事》,(英)罗德亚德·吉卜林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

(陈冬兰编写)

B篇 让孩子微笑着学习学习习惯的培养

习惯箴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英”王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