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玩诵本
13092400000001

第1章 导读

在传世的诸多儒家经典之中,《论语》是一本独具魅力的书。它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展示了孔子的人格境界,但却不是一部体例宏赡之作,仅仅是后世弟子根据回忆所记录并经过几代人反复集纂编订而成。《论语》大量保留了孔子思想的原貌,以其独有的风貌和清晰明确的内在思想理路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之一。南宋的朱子(熹)将其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与《大学》、《中庸》、《孟子》并列为“四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一说公元前552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此时是思想高度发达但社会秩序几近崩溃的春秋时代。孔子出生地为周公的封地——鲁国昌平乡鄹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幼年丧父,随母移居曲阜阙里,孔子一生心系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学无常师,好学不厌,终能以一己平民之身,“集众圣之大成”(孟子语),为儒家文化开创了全新的局面,在“礼坏乐崩”的时代,以自己的德行,“知其不可而为之”,承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脉相承的思想文化,以独有的人格高标,成为儒家思想的标志、中国文化的标志,被历代尊为“圣人”、“大成至圣先师”,成为“万世师表”,晚年周游列国实现礼乐教化未果,回到鲁国退而修《诗》、《书》、《礼》、《乐》、《易》、《春秋》,并授徒讲学,立儒门之教,其思想精神也通过弟子以及后世弟子的传述,以《论语》以及其他儒家经典的方式传承了下来。

《论语》在汉初便受到极高的重视。东汉经学家赵岐在其《孟子题辞》中有言:“汉兴,除秦虐禁,开延道德,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之后历代都对《论语》有高度的重视。朱子提出了“四书”这一概念并用毕生之力完成《四书章句集注》。其后,“四书”流传日广,成为儒生学子必读之书,《论语》受到了更高的推崇。

《论语》全书共20篇500章。每篇篇名取首章开篇的两个或三个字,篇名没有实质性含义。但每篇都将孔子及其弟子在各个不同时期的言谈对话、行为举止进行了巧妙的构思结纂,进而清晰地表达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及根本价值,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形象生动的人物群像。

《论语》的经典注本为朱子的《论语集注》,与其所注《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章句集注》。其他重要注本有“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注疏》,由三国时期魏国何晏作注、北宋邢昺作疏。还有南北朝梁代皇侃的《论语义疏》、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清程树德的《论语集释》、现代钱穆的《论语新解》等。

当我们学习《论语》的时候,应该深入体会文字所承载的丰富信息,并进而去体会孔子的精神世界以及后世儒者之所以选择这些话语和这些语句编排方式的用意所在。就像北宋先儒程子(颐)所说:“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态度和认知,那么我们便会将经典的学习和我们的自身体验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一点,程子也有明确的教导,他说:“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并且就学习的次第,程子也说:“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时记起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方法,明白只有通过对孔子思想的深入把握,方可脱离俗谛之桎梏,进入希圣希贤的全新的人生境界。

《论语》的文字是典雅的,也是通俗的。《论语》所承载的道理是深奥的,也是浅显的。《论语》就是这样一本书,常读而常新。孔子就是这样一个人,亲切而可亲。儒家文化就是这样一种文化,极高明而道中庸。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这样评价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一语中的。千载之下,依旧如此。只有以此心态来对待孔子以及《论语》,方能真正懂得我们的传统,懂得儒家。

据《汉书·艺文志》,《论语》有三个版本:“《论语》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两《子张》。《齐》二十二篇。多《问王》、《知道》。《鲁》二十篇,《传》十九篇。”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师从夏侯建学习《鲁论》,师从庸生、王吉学习《齐论》,并以《鲁论》为主将二者“择善而从”编订为《张侯论》。由于张禹地位尊崇,所以《张侯论》在东汉包咸和周氏作章句后被“列于学官”。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底本,参考《齐论》、《古论》,为《论语》作注。今本《论语》,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此次编订《论语(玩诵本)》所依据的底本是朱子《四书章句集注》本,这不仅仅是考虑到朱子本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更是因为朱子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远超历代诸儒,对后世儒学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受其深刻影响的韩国、日本,对其评价之高远超当代的中国。即使稍有学术上、义理上的争议也无伤于其在儒学思想上的价值与地位。本书同时也参考其他经典注本,并将重要版本差异出注,以便读者参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