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让爱一路陪伴:灾后心理救助手册
13091300000002

第2章 前言

写在前面的话作为一个心理救助专业人员,我想借此书对受助者、助人者和组织管理者说几句话:

如果你是灾难的受害者(幸存者及其亲人),除了书中提到的灾难后常见的反应外,我在这里强调几点,供参考:(1)为什么?这是灾难发生后幸存者及其家属常问及的问题,如果你也在问自己,很正常,不要觉得奇怪;但我要提醒大家:这个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得到答案的,对一部分人来说需要一段时间,对一部分人来说可能需要一辈子;同时我也要大家注意一下,你生活中有许多好的事情在发生,也有许多不好的事情被及时避免了,只要静下心来就能举出例子来。(2)愤怒。这是与“为什么”伴随出现的对于丧失最常见的反应之一。如果你有愤怒,不要责备自己,要对自己说,这是很多人都会有的反应,很正常。(3)不论是书中提到的,还是我上面强调的两点,尽管是常见的反应,但要记住,每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个体差异有时候很大,不要拿着书本上的条条框框对号入座。(4)灾难后的情绪、行为、认知以及身体的反应尽管有个体差异,但都会有一定的规律,学习相应的知识,阅读一些资料,尽可能做到知己知彼,正确对待出现的反应。(5)尽可能地与同事、朋友、亲人在一起,不要长时间地一个人待在屋子里。(6)尽量避免在一个问题上纠缠,让自己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事情。(7)如果你的反应影响到了你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请不要犹豫,尽早寻求帮助。

如果你是目击者(一线救援、救助人员),除了书中写到的以外,我在这里强调两个方面:

(一)尽可能用正确的方法救助我们的受助者。在紧急的情况下,出现错误是难免的,我只是希望大家尽量不犯不该犯的错误。否则将是雪上加霜。更有甚者,犯了错误还意识不到,帮了倒忙,这是要尽最大可能避免的。这也是我们专业人员的职责,在开始救助之前就要想到,而且要反复强调。除了做好应有的培训以外,有几点需要注意:(1)不要追求其受难过程的详细回忆,不要追求描述的准确性,不要追求案例记录的完整性。(2)要敏锐地理解和帮助你的受助者,他或者她目前最需要什么。(3)帮助他或者她制定容易觉察到的、有能力达到的、非常实际的、短期的目标,切忌宏伟的长远目标。循序渐进,先迈出一小步。(4)鼓励他或她树立对生活的信心,与他或她共同挑战悲痛、无助和丧失。(5)与受助者交谈时,要注意区分其描述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是主观的感受还是事实的陈述。即使是事实,是夸大了还是缩小了,这与个人的人格特点和生活经历有关。(6)更要小心那些反应形式是麻木、分离、躯体化的受助者。如果我们的助人者经验不足,就会被这些假象所迷惑,做出错误的判断,以至于不恰当地进行干预。(7)要同意受助者去助人的请求,并帮助他或她选择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灾难幸存者此时的利他主义比较强烈,我们要知道这个特点,并引导和帮助他们学习接受帮助的同时去帮助别人。(8)要记住,许多受助者会被一些扭曲的或者不合理的思维或者想法“困住”,“纠缠住”,类似于强迫性思维。要帮助我们的受助者寻找有意义的方法或者有效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9)要注意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的灾后反应不同于成年人,男女也会不同,注意学习这方面的知识。(10)还要注意到精神病人以及以前有精神病史甚至还在服药的病人的管理和处置。(11)伦理议题是我们助人行业首先要关注的。近年来我们国家的助人者也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并努力学习和实践着。伦理中的保密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对从事性侵害创伤干预的工作者来说尤其如此,不得有半点疏忽。但我想在此提醒:自然灾害的心理救助中也要注意保密等伦理问题,国外已经有一些相关的研究报道。

(二)第二个方面是我想重点谈的问题,就是助人者自助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范围很广,在此我想集中谈谈替代性创伤,也是本书最末一部分提及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这个概念还没有被民众甚至是助人者了解,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个问题会很快在这次灾难的救助中出现,而且会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引起不好的后果,如果我们及早加以重视是可以预防和很好地干预的。因此,在此多加笔墨以示提醒。望同道们借鉴,也起抛砖引玉之功效。

替代性创伤(vicarious traumatization)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与此相近的概念有:枯竭(burnout),二次创伤(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同情心疲劳(compassion fatigue),以及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但多数人这样来描述:(1)替代性创伤是一个个体化的现象,每个人出现的概率不同,表现也不同。因为个体在应对刺激的时候其应对方式因人而异。有许多的因素可以影响其发生,比如:性别、受创伤历史及当前的情境等。(2)替代性创伤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可以受不同个案的影响,受影响的程度随着时间和个案数量而变化,这一点有别于反移情。(3)替代性创伤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广泛的,可以波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情绪、人际关系以及世界观。这种广泛性有别于枯竭。另外,虽然替代性创伤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但也可以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出现。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替代性创伤容易出现呢?下面一些方面应该引起注意:缺乏有效的督导,缺乏相应的技巧和知识,缺乏对伦理议题的理解(界限的把握等),缺乏对助人者有可能受影响的认识,缺乏行政方面的支持,对情感的忍受力薄弱,原有创伤,助人者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背景,职业身份。

替代性创伤的表现可以因人而异,但常见的表现有:无助感,脆弱,迷惑,孤独,害怕,不信任别人。症状的出现常常与现实原因无关,而且在停止创伤性工作后仍然可以持续数年,可以导致对自我和对世界的看法改变。

替代性创伤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干预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1)职业方面:督导和顾问,降低工作量(减少个案数),任务多样化和平衡,给予和接受教育,积极的和舒适的工作场所,支持的气氛。(2)个人方面:个人生活第一,个别的心理治疗、业余活动、精神健康,让自己的身体、情绪、精神、人际关系、娱乐、艺术各个方面顺其自然。(3)组织方面:同行支持,替代性创伤座谈会,督导便利,尊重助人者和受助者双方,精神卫生保健,提供空间和时间的资源。总之,总体上可以练习,自我觉察,自我保护,工作、休息和娱乐的平衡,意义和联系。

如果你是心理救助的组织者或者管理者:我想说,即使是对有经验的专业工作者来说,每一次灾难都会有预料不到的课题出现,因此每一次的应激干预都是一个学习的机会,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这项工作才具有了它的魅力,才这么具有挑战性。在灾难来临的非常紧急的情况下,各种情况变幻莫测,大量信息源源不断,各种意见纷至沓来,作为专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一定要冷静、沉着、敏锐、果断,协调各方关系,调动各方力量,集合各方资源,制定总体方案,部署各种计划,组织各种培训,监督计划执行,总结阶段经验,准备后续工作,进行科学研究。

关于此书的作者王晓菁,是2007年毕业的我的一个硕士研究生。她本科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毕业前获得免试资格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读硕士,可能是由于同是医学背景的关系,我们相互“看上”了对方,她由此跟随我读了3年硕士,目前在北京一家中学做心理健康老师和心理咨询师。王晓菁小巧玲珑,非常敏捷、聪颖,阅读书籍快而有效。3年期间基本补完了心理系本科的主要课程,还阅读了大量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方面的书籍、文献,同时也积极参加实务练习,在我主持的“北师大心理咨询与研究中心”做咨询与接受跟诊的训练和接受督导,在其他大学做心理咨询和接受督导,在心理公司兼职做测评和咨询等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咨询实务经验;同时完成了在精神病院的实习,对各种精神症状和疾病有一定的鉴别和诊断能力。她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我与北京市就业指导中心的一个合作项目“北京大学生心理问题测评系统研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顺利毕业。

我很高兴同样的使命又把我们拉在了一起。这本书的立意和结构都很新颖,有特色,一种新的角度让我这个教授觉得自己是上了一点岁数了,相比之下有一些僵化了;我觉得这本书像作者本人一样,小巧玲珑,透着青春的气息,跳动着青春的脉搏,有一种生命冉冉而起的感觉。这本书虽然篇幅不大,但涵盖了灾难心理援助的主要内容,结构简洁明了,语句通俗易懂,措词准确恰当;整篇文稿似乎是一个助人者在娓娓讲述助人的故事,读起来亲切,用起来实用,携带起来方便。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读物,适用于受难者、助人者以及相关人员阅读和借鉴。

非常高兴的是卫生部已经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出台了《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显示了政府对民众心理健康、精神卫生的重视,也充分肯定了心理救助专业工作者的工作,使这个专业又一次见证了它所起的作用,将进一步推动这个专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使民众得到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辅导和帮助,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水平。

感谢卫生部对心理救援工作的肯定和支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对我的信任和对我的学生的信任与支持。

最后,向我的同道们尤其是奋战在灾区一线的同道们致敬,你们辛苦了!你们的背后还有我们,让我们手拉手,肩并肩,共同战胜灾害,共同渡过难关!

王建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临床心理学博士后McLean Hospital 哈佛医学院

2008年5月20日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