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宇宙真相
13077400000003

第3章 认识宇宙(2)

通过哈勃望远镜拍摄到的高清晰度的宇宙深场照片,我们可以看到姿态年龄各异的河外星系。人类看到的最古老的星系在宇宙年龄约8亿年时就已存在,是照片片上最小、颜色最红的。这说明宇宙有可能是具有多重连接的拓扑学结构。似乎从某些角度来说,星体和星系应称作“所观的影像”才合适。因为这些结构如果足够小,那么人类就就像身处挂了多面镜子的房间里,可能从不同方位看到同一天体的多个影像,那么天体实际的数量也会比观测所见的少。这个可能至今没有彻底被否定,但最近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研究结果认为这是很不可能的。

总之,有关宇宙的形状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结论,还有待科学家继续不断研究。

新知博览——时空的起源

有些人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从没有时间和没有空间的状态产生的,而不是永恒的。现有的物理理论证明,在小于10-43秒和10-33厘米的范围内,并不存在一个“钟”和一把“尺子”能进行测量,因此是一个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物理世界,时间和空间概念失效了。

正像历史上的牛顿时空观发展到相对论时空观那样,这种观点中涉及到的时空形式有其适用的界限是完全正确的。今天的科学实践不断发展,也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时空观。由于在宇宙大爆炸后10-43秒以内广义相对论的失效,引力的量子效应就必须考虑到,因此为了探讨已知的时空形式的起源,有些人试图通过时空的量子化的途径来解决。这些工作都是有益的,但我们决不能否定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虽然人类时空观念有了新的发展,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上也有着无法度量的新时空形式。

小知识——宇宙爆炸的三个阶段

美国天文学家伽莫夫曾提出一种观点,认为宇宙曾有一段从密到稀、从热到冷不断膨胀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像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这种理论被称为大爆炸宇宙。

这种观点将宇宙200亿年的演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宇宙的极早期,宇宙处于一种极高温、高密的状态下,温度高达100亿摄氏度以上。这时,宇宙中任何东西都不存在,地球、月亮、太阳及所有天体也不存在,甚至没有任何化学元素存在,宇宙间只存在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这个阶段的时间很短,短到甚至可以以秒来计算。

随着宇宙体系的不断膨胀,温度也很快下降。当温度降到10亿摄氏度左右时,宇宙便进入第二阶段,开始形成一些化学元素。在这一阶段中,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摄氏度,这时,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即宣告结束。第二阶段大约经历了数千年。

当温度降到几千摄氏度时,宇宙便进入第三阶段。200亿年来,宇宙一直都处于这一阶段,至今我们仍生活在这一阶段当中。这期间,宇宙中充满了气态物质,这些气体逐渐凝聚成为星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系统,这便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五彩缤纷的星空世界。

寻找宇宙的中心

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太阳系中所有的行星都绕着它旋转;银河也有中心,它周围所有的恒星也都绕着银河系这个中心旋转。那么宇宙有中心吗?一个让所有的星系包围在中间的中心点?

很久以前就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中国古代盘古开天的混沌宇宙图像,西方的叠乌龟驮天地的宇宙图像,等等,都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中多彩的一笔。

《论天》发表

公元前340年,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论天》一书中提出了地球是球形的理论,不过他同时所提出的地球是不动,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的这一理论也被我们批判了千年。后来,托勒密对这个八天球的宇宙图像进行了描述,提出了一个最早的完整宇宙模模型。再后来这一图像被基督教“窃取”了,他们认为,这样至少人们可以想象在固定恒星球之外的天堂和地狱,与《圣经》很吻合。

虽然这些都没能找到真正的宇宙中心,但这些大量的观测工作和测量数据,也逐渐形成了一些观点和看法,为后人继续研究宇宙提供了参考。

托勒密学说

公元90~168年,基于前人提出的观点和测量数据(尤其对于当时关于行星的观测结果提出了“地球中心说”),古希腊学者托勒密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地心宇宙体系。

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恒星均位于固体球壳上,这些固体球壳被称为“恒星天”;其他的天体如太阳、月亮、五大行星等,都在地球周围沿着各自的被称为“本轮”的小圆轨道匀速转动;本轮的中心围绕地球匀速转运又在一个大圆轨道上,这些大圆轨道被称为“均轮”;“恒星天”和太阳、月亮、五大行星等,也都一起绕着地球转动。

当时在研究天体运动时,托勒密运用了许多科学的方法。他建立了新的坐标参考系和几何学模型,并将恒星固定在“恒星天”上,我们称之为“水晶球”。如今,在现在的天文观测上这些假想的“天球”概念仍然保留着。但尽管如此,托勒密的理论仍是错误的。

利用这个错误,中世纪欧洲教会为维持着当时教会的统治找到了依据。教会在这段历史时期总是宣传:“上帝选定的宇宙中心是地球”,“最高天”是上帝居住的极乐天堂,把地心宇宙观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真理。但是,人们探寻真理的脚步并没有因为教会的统治而受到阻止。在教会的严苛统治下,依然有不少人在认真研究宇宙中心的问题。

哥白尼与他的《天体运行论》

从14世纪中期开始,一种新的文化潮流开式逐渐随着时代发展兴起起来。15世纪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天文学也在不断进步,天文学家也能精确地观测和预报到天体位置,这时托勒密理论已经不实用了,天文学逐渐陷入了窘境。

1473年2月19日,伟大的哥白尼诞生了。由于受到当时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青年时的哥白尼就对宗教神学充满蔑视。当时哥伦布刚刚发现新大陆,消息传来,立刻就激发了哥白尼创立新天文学说的热情和勇气。

哥白尼对各种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一些哲学著作进行了仔细地阅读,在这些书中,有些初步提出了“地动”的思想。这个古老的科学见解在当时显得十分新鲜,可却在天文研究方面给了哥白尼许多有益的启示。

回到波兰后,哥白尼开始潜心研究。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新的宇宙结构理论诞生了。哥白尼认为,其实天球并没有动,巨大的天球运动是表面现象,产生这种现象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他大胆地指出:太阳而并非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在绕着太阳转。

公元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一书出版了。在《天体运行论》这部著作中,哥白尼认为,行星的运行由两种运动导致的: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运动和地球在自己轨道上绕太阳的运动。这部《天体运行论》花费了他“将近49年的时间”,是他对宇宙中的天体不断地进行观测研究才得出的结论。

对宇宙中心的不断探索

哥白尼以及后来的开普勒、伽利略等提出的“太阳中心论”观点,使人类第一次把自己从中心地位移开。再后来,牛顿又提出了他的万有引力定律。在这个定律的启发下,人们一度相信宇宙的无限性,每一点都是宇宙的中心。因为各个方向对每个点来说都是平权的,没有任何区别。但后来这种无限静态宇宙模型由于种种反驳,还是被打破了。

随着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发表,1922年,俄国物理学家亚历山大·弗利德曼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说:不论我们往哪个方向看,也不论在何地进行观察,宇宙的形象都是一样的。通过1929年的哈勃观测,这个假设也被证明了。哈勃观测到,相对于我们,各个星系都快速退去,也就是说,宇宙在膨胀。同时,他还观测到各个方向都有着等同的宇宙膨胀速度。这让我们又困惑了,难道我们真的仍是宇宙的中心吗?

事实上,这种情形很像一个被逐渐吹胀的画有好多斑点的气球。任何两个斑点之间的距离在气球膨胀时都在加大,但没有一个斑点可以认为是膨胀的中心。也就是说,宇宙没有中心!

至此,我们对人类历史长河中宇宙中心探索的变换进行了回溯。但是,不要以为我们已经得到了真正的答案。英国物理学家霍金在他的著作《时间简史》中所述的一段内容令人深思:“也许有一天,这些答案会像我们认为地球绕着太阳运动那样显而易见——当然,也可能像乌龟塔那般荒唐可笑。不管怎样,唯有让时间来判断了。”

新知博览——宇宙的年龄推算

利用望远镜,科学家可以观察到最老的星球上的铀光谱,从而推算出宇宙的年龄是125亿年。关于宇宙的年龄,科学家有着不同的估计,根据不同的宇宙学模型,他们估计宇宙年龄在100~160亿之间。2001年,利用南欧洲天文台的望远镜,科学家观察到一颗叫做CS31082-001的星球,量度星球上放射性同位素铀-238的光谱,经过计算,确定这颗星球的年龄是125亿年,这个估计有大约30亿年的误差。也就是说,宇宙的年龄至少有125亿年,这是科学家第一次量度太阳系以外铀含量的研究。

科学家解释说,这个方法类似于在考古学上使用碳-14同位素量度物质的年龄,铀-238同位素的半衰期是44.5亿年。科学家指出,宇宙开始时的大爆炸会产生各种元素如氢、氦和锂等,而比较重的元素是在星球内部产生,含有重元素的物质在星球死亡后会散布到周围的空间,然后与下一个星球结合;其实,地球上的黄金也是来自爆炸了的星球。

因此,星球愈老,重元素也会愈少,科学家认为,在一些比较老的星球里,重元素的含量只有太阳1/200。科学家曾经试图利用钍-232同位素来对宇宙的年龄进行估计,作为一种放射性金属元素,钍与中子接触时会引起核分裂,产生原子能源。不过,钍的半衰期是140.05亿年,半衰期比较铀-238长,因此估计也会产生比较大的误差。

宇宙的结构

宇宙是由很多物质组成的,而不是空无一物,在宇宙中,到处都充满运动着的各种形态的物质,比如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就是太阳系的一个大行星。

太阳系现在还有8个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除了大行星,太阳系还有40个卫星(包括月球),以及为数众多的小卫星、彗星和流星体等。这些天体都是离我们地球较近的,是人们了解得较多的天体,它们组成了我们的太阳系。那么,除了这些以外,无限的宇宙空间还有一些什么呢?

恒星与星云

晴夜,我们用肉眼能看到的闪闪发光的星星,绝大多数都是恒星,它们像太阳一样,本身就能发光发热。在银河系内,这样的恒星大约有1000多亿颗。

恒星喜欢“群居”,许多都是紧密靠在一起的,“成双成对”,按照一定的规律互相绕转,这称为双星;还有聚星,他们由一些3颗、4颗或更多颗恒星聚在一起。如果是10颗以上,甚至成千上万颗星聚在一起形成一团,那就是星团了。目前银河系里这样的星团有1000多个。

在恒星的世界里,还有一些变星,顾名思义,它们的亮度会发生变化。这些变星变化有的很规律,有的则没什么规律。现在人类已经发现了2万多颗变星。

有时候,天空中还会突然出现一颗星,很亮,我们称为新星,它们在两三天内会突然变亮几万倍甚至几百万倍。还有一种恒星叫超新星,亮度增加得更厉害,会突然变亮几千万倍甚至几亿倍。

除了恒星之外,还有一种天体,云雾似的,被称为星云。星云由极其稀薄的气体和尘埃组成,比如有名的猎户座星云,形状很不规则。

在广阔星际空间里如果既没有恒星又没有星云,那还有些什么呢?是绝对的真空吗?当然不是,那里的星际气体、星际尘埃、宇宙线和极其微弱的星际磁场等非常稀薄。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必定还会发现宇宙中越来越多的新天体。

星系团

星系的空间分布也并非没有规律,它也有成团现象。星系团是由上千个以上的星系构成的大集团。宇宙中,属于这种大星系团的星系大约只有10%,大部分星系只结成十几、几十或上百个成员的小团。不过能够肯定的是,作为宇宙结构中比星系更大的一个新层次,星系团这个层次的尺度大小为百万秒差距,平均质量是星系的一百倍。

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随着逐步提高的测距能力,人类逐渐对宇宙结构在越来越大的尺度上建立了立体的观念。而第一个重要的发现就是认识了银河系。

银河系是包括太阳系在内的一个庞大恒星集团(包括1011颗恒星),这种恒星集团叫做星系。银河系中的大部分恒星都呈扁平盘状分布,盘的直径为25kpc(千秒差距,1秒差距=3.26光年=3.09亿亿米),厚度约为2kpc。盘中心有一个球状隆起叫做核球,盘外部是几条旋臂构成的。太阳就位于银河系其中的一条旋臂上,距离银河系的中心约7kpc。银盘上下延展区也呈球状,其中恒星分布较稀疏,叫做银晕。其总质量约占整体的10%,直径约为30kpc。而就太阳的光度、质量和位置来说,也都不过是银河系成员中极其普通的一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