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宇宙真相
13077400000020

第20章 发现星空(1)

星系是怎样形成的

大约在100年前,当时的科学家们受观测技术的限制,认为整个宇宙就是由太阳系所在的银河系组成的。而那些不能在天象图中被确认为恒星且规模不大的模糊斑迹,就被称作“星云”,它们曾被看作是银河内气体物质所组成的云团,或许是遥远的太阳系的雏形。

随着测量距离的方法和精度的改善,在20世纪20年代,天文学家对上述有关“星云”的观点做了重大修正:许多星云其实是无穷远处由若干单个恒星组成的星团。此外,人们还认识到,这些遥远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所以在不断膨胀的宇宙中的众多星系中,我们的银河不过是普通的一员而已。这一惊人的发现也引发了新的问题,它们同样困扰了天文学家几十年:星系,究竟源自何处?

星系的形成过程

宇宙在大爆炸时体积被认为是零,所以是无限热的。但是随着宇宙的膨胀,辐射的温度会降低。温度在大爆炸后的1秒钟降低到约100亿℃,这大约是氢弹爆炸达到的温度,亦即太阳中心温度的1000倍。此刻,宇宙主要包含光子、电子和中微子(极轻的粒子,只受弱力和引力的作用)和它们的反粒子,还有一些质子和中子。

然后宇宙不断膨胀,温度继续降低,在碰撞中,电子、反电子对的产生率逐渐低于它们湮灭率。这样就只剩下很少的电子了,而大部分电子和反电子则会相互湮灭,产生出更多的光子。然而因为这些粒子和它们自己及其他粒子的作用都非常微弱,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并没有互相湮灭掉,直到今天它们应该仍然存在。只要我们能够观测到它们,就可以为早期宇宙阶段的图象提供证据,但我们根本不能直接地观察到,因为它们的能量太低了。

在大爆炸后的大约100秒,温度就降到了10亿℃,也即最热的恒星内部温度。质子和中子在这个温度下不再有足够的能量摆脱强核力的吸引,所以开始结合,氘(重氢)的原子核产生了。氘核中有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然后氘核和更多的质子中子相结合,形成氦核,它包含2个质子和2个中子,还可以产生少量的2种更重的元素锂和铍。可以计算出,在热大爆炸模型中,大约1/4的质子和中子转变了氦核,还有少量的重氢和其他元素。所余下的中子会衰变成质子,也就是通常氢原子的核。

大爆炸后的几个钟头之内,氦和其他元素就不再产生了。之后的100万年左右,宇宙没有其他变化,仅仅只是继续膨胀。最后,一旦温度降低到几千度,电子和核子没有足够能量去抵抗它们之间的电磁吸引力,它们就开始结合,形成原子。作为整体,宇宙继续膨胀变冷,但如果一个区域略比平均更密集,由于额外的引力吸引膨胀就会慢下来,在一些区域内膨胀还会最终停止,还会开始坍缩。当它们坍缩时,在这些区域外的物体的引力拉力使它们开始很慢地旋转;当坍缩的区域变得更小,它会自转得更快。

最终,如果这些区域变得足够小,自转的速度就足以平衡引力的吸引,而碟状的旋转星系就诞生了。而另外一些区域刚好没有得到旋转,就形成了椭球状物体,叫做椭圆星系。之所以这些区域会停止坍缩,是因为星系整体并没有旋转,只是星系的个别部分稳定地绕着它的中心旋转。

随着时间流逝,星系中的氢和氦气体被分割成更小的星云,受到自身引力的作用开始坍缩。收缩时,它们的原子相碰撞,气体温度升高,直到最后可以引发热骤变反应。这些反应将更多的氢转变成氦,释放出的热升高了压力,因此使星云不再收缩,但在这种状态下它们会稳定地停留很长时间。质量更大的恒星需要变得更热,以便与它们更强的引力平衡,使得其核聚变反应进行得极快,以至于在1亿年这么短的时间里它们将氢用光。然后,它们会稍微收缩,进一步变热,开始将氦转变成更重的像碳和氧这样的元素。但是,这一过程并没有释放出太多的能量,所以我们还是不完全清楚下面发生了什么。

星系的特点

星系在宇宙中比比皆是,在现代技术可及的地方,我们仍可以找到星系。据统计,现在可以观测到的宇宙空间里,我们大约可以找到10多亿个星系,但其中肉眼能看到的只有3个,分别是秋季星空中的仙女座大星云,以及南半球居民比较容易看到的大麦云和小麦云。

星系的大小不一,最小星系的恒星大约只有几百万颗,离我们稍远一点就很难发现,最大的星系则相当于几百个我们的银河系。

星系的外形和结构是多种多样的,按星系的形态一般可分为旋涡星系、椭圆星系、棒旋星系和不规则星系。近些年,又有许多特殊星系被发现,如塞佛特星系,这个旋涡星系具有十分明亮的中心区,光谱中有强而宽的发射线;有的星系核心很亮,近于星状,称为N型星系;有些星系称为致密星系,看起来完全像恒星,只有在光谱中才显示出其星系的性质;有些星系被称为爆发星系,不仅在外形上显示出爆发形成的喷射纤维,而且喷射物高速运动;等等。有人把看起来像个恒星状天体,但紫外辐射很强的类星体也归入星系,把它看做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星系。

星系的四大种类

椭圆星系是河外星系的一种,也叫椭球星系,呈圆球型或椭球型。中心区最亮,向边缘亮度递减,通过大型望远镜,可对距离较近的分辨出外围的成员恒星。相同类型的河外星系被划分为巨型和矮型,质量差别特别大,其中差别最大的是椭圆星系的质量,质量最小的矮椭圆星系与球状星团差不多,而宇宙中最大的恒星系统可能是质量最大的超巨型椭圆星系,质量大约为太阳的千万倍到百万亿倍。椭圆星系的直径范围是1~150千秒差距,总光谱型为K型,是红巨星的光谱特征。椭圆星系根据哈勃分类,按其椭率大小分为E0、E1、E2、E3、……、E7共8个次型,E0型是圆星系,E7是最扁的椭圆星系。

旋涡星系是具有旋涡结构的河外星系,在哈勃的星系分类中用S代表。最早是在1845年观测猎犬座星系M51时发现旋涡星系的,具有透镜状的中心区域,扁平的圆盘围绕在周围,若干条螺线状旋臂从隆起的核球两端延伸出来,叠加在星系盘上,有正常漩涡星系和棒旋星系两种。正常漩涡星系按哈勃分类又分为 a、b、c3种次型:Sa型中心区大,紧卷旋臂稀疏地分布着;Sb型中心区较小,旋臂大并较开展;Sc型为小亮核中心区,旋臂大而松弛。除高光度O、B型星、超巨星、电离氢区集聚在旋臂上外,同时星系盘上还分布有大量的尘埃和气体。当从侧面看去,在主平面上呈现为一条窄的尘埃带,有明显的消光现象。漩涡星系通常有星系晕,是一个笼罩整体的、结构稀疏的晕。漩涡星系的质量为太阳质量的10亿~10000亿倍。

中心呈长棒形状的螺旋形星系称为棒旋星系,一般的螺旋形星系是有圆核的中心,而棒旋形星系的中心是棒形状,棒的两边向外伸展有旋形的臂。

外形不规则,没有明显的核和旋臂称为不规则星系,是没有盘状对称结构或看不出有旋转对称性的星系,以字母Irr表示。不规则星系在全天最亮星系中仅占5%。按星系分类法,不规则星系分为Irr I型和Irr II型两类。I型是十分典型的不规则星系,除了有以上所述的一般特征外,有的还隐约可见不太规则的棒状结构。它们是质量为太阳的1亿~10亿倍的矮星系,有的甚至高达太阳质量的100亿倍。体积小,长径的幅度为2~9千秒差距。II型的很难分辨出恒星和星团等组成成分,具有无定型的外貌,且有明显的尘埃带。一部分II型不规则星系可能是正在爆发或爆发后的星系,另一些则是在受伴星系的引力扰动下扭曲了的星系。所以I型和II型不规则星系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起源。

相关链接——星团和星云

除了单个的形式,或组成双星、聚星的形式,在银河系众多的恒星中也有以更多的星聚集在一起的。超过10颗以上星数,并且彼此具有一定联系的恒星集团,称为星团,引力使这些恒星团结在一起。星团多的可达几十万颗成员,它们又可以分成两类:疏散星团和球状星团。银河系中遍布着星团,只是不同的地方星团的种类也不同。

所谓星云,则是一种云雾状天体,是由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星云中的物质密度非常低,有些地方与地球相比几乎就是真空的。但星云的体积非常庞大,往往方圆达几十光年。因此,一般星云比太阳还要重得多。有的星云呈弥漫状,形状很不规则,没有明确的边界,叫弥漫星云;有的星云淡淡发光,像一个圆盘,很像一个大行星,所以称为行星状星云,总之星云的形状千姿百态。

神秘而美丽的银河系

银河系,是地球和太阳所属的星系。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投影在天球上的亮带,因此被称为银河而得名。

侧看银河系,它就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整个圆盘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而太阳位于距银河中心2.3万光年处。鼓起处被称为银心,是恒星的密集区,因此望去是白茫茫的一片。俯视银河系,它又像一个巨大的漩涡,由4个旋臂组成,而太阳系则位于其中一个旋臂(猎户座臂),按逆时针旋转(太阳绕银心旋转一周需要2.5亿年)。

怎样发现的银河系

发现银河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望远镜发明后,伽利略首先用它观测了银河,发现银河是由众多恒星组成的。在这以后,许多天文学家通过观测认为,银河和全部恒星可能集合成一个了庞大的恒星系统。

F.W.赫歇尔在18世纪后期,用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开始进行恒星计数,以确定恒星系统的大小和结构。他断言,恒星系统呈扁盘状,太阳离盘中心距离不远。

在20世纪初,天文学家将以银河为表观现象的恒星系统称为银河系,并根据统计视差的方法测定出恒星的平均距离,结合恒星计数得出了一个银河系的模型。在此模型里,太阳在中间位置,银河系呈圆盘状,直径8000秒差距,厚2000秒差距,并测定了球状星团的距离,从球状星团的分布来研究银河系的结构和大小。但是天文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太阳不在银河系的中心,银河系是一个透镜状的恒星系统。

银河系的结构与特点

太阳系在银河系的恒星系统中,大约包含2000亿颗星体,其中恒星大约1000多亿颗,太阳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颗。银河系有旋臂,旋臂主要由星际物质构成,4条旋臂分别是人马臂、猎户臂、英仙臂和天鹅臂,而太阳位于猎户臂内侧。

银河系是一个非常大的螺旋状星系,它有3个主要部分组成:包含旋臂的银盘,中央突起的银心和晕轮部分,总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400亿倍。在银河系里,很多恒星都聚集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范围内,扁球体的中间突出部分叫“核球”,半径大约是7000光年;核球的中部叫“银核”,四周叫“银盘”。有个更大的球形在银盘的外面,那里恒星少,密度也小,因而被称为“银晕”,直径约为70000光年。

银河系属于具有旋涡结构的星系,有两个旋臂和一个银心,两旋臂距离约为4500光年,距银心的远近造成各部分的旋转速度和周期有所差异。太阳距银心约2300光年,以250千米/秒的速度围绕银心运转,运转的周期约为2.5亿年。

银河系的物质约有90%集中在恒星内部。恒星按照物理性质、化学组成、空间分布和运动特征,可划分为5个星族,最年轻的极端星族Ⅰ恒星主要分布在银盘里的旋臂上;最年老的极端星族Ⅱ恒星则主要分布在银晕里。

银河系中除了大量的双星外,还有1000多个星团,另外还有气体和尘埃,含量约占银河系总质量的10%。气体和尘埃分布不均匀,有的散布在星际空间,有的聚集为星云。

银河系的核心叫做银心或银核,是个十分特殊的地方,能发出很强的射电、红外,X射线和γ射线辐射等。那里还可能有一个质量可达到太阳质量250万倍的巨型黑洞。

银河系也有自转。太阳系以每秒250千米的速度围绕银河中心旋转,旋转一周约2.2亿年。

一般认为,银河系中的恒星多为双星或聚星。但2006年新的发现认为,银河系的单星占主序星中的2/3。

银河系的年龄问题,现在占主流的观点认为,银河系在宇宙诞生的大爆炸之后不久就诞生了,用这种方法推算出,我们银河系的年龄大概 在145亿岁左右。而科学界认为宇宙诞生的“大爆炸”大约发生200亿年前。

延伸阅读——河外星系

在17世纪时,人们先后发现了一些称之为“星云”的朦胧的天体。有的星云是气体的,有的则像银河系一样,是由很多恒星组成的。

美国天文学家哈勃于20世纪20年代在仙女座大星云中发现了一种叫做“造父变星”的天体,因此计算出星云的距离,最后确定它是银河系以外的天体系统,所以它们被为“河外星系”。

河外星系,是处于银河系之外、由几十亿至几千亿颗恒星、星云和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目前已发现大约10亿个河外星系,我们的银河系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星系。根据估计,河外星系的总数在千亿个以上,因为它们如同辽阔海洋中星罗棋布的岛屿,所以也被称为“宇宙岛”。

反观我们的银河系,它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星系,是庞大星系家族中的一员,是宇宙海洋中的一个小岛,是无限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