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宇宙真相
13077400000018

第18章 月球探秘(4)

满月和新月前后分娩多

日本茶水女子大学的藤原正彦副教授是《月的魔力》一书的译者,她在对“月球的力”研究中发现,“月球的力”与分娩还有关系。依靠朋友的帮助,她得到了岐阜和东京两个妇产医院2531个婴儿的正确分娩时间,因为考虑到大医院里较多使用催产素和剖腹产,所以她选择从两个普通的妇产医院取数据,而没从大医院取数据。她将取到的数据绘成图观察,发现满月和新月前后会出现产妇分娩高峰,且具有一定规律性:在满月和新月两个不同的时间里,绘出的图形状极其相似。

假定是月球和太阳的力(吸引力和离心力)影响分娩,那么将这种力作成图,图中曲线的形状也与上图相似。藤原正彦的论文中,还出现了许多数学研究和数学公式,研究表明,就是这种力产生了“扳机”效果,从而引发阵痛而进行分娩。

当然,随着科学家今后对月球的更广泛研究,也许还会发现更多惊人的事实。

新知博览——月球的圈层结构

作为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月球与地球有着密切的演化联系。通过分析建立在月球上的阿波罗11号和12号月震台记录资料,以及对月球表面和月岩的研究,我们已经可以确定现今的月球内部也有圈层结构,但并不是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完全相同。

月球表面有一层月球土壤,几米至数十米厚,整个月球可认为由三部分构成,即月球岩石圈(0~1000千米)、软流圈(1000~1600千米)和月球核(1600~1738千米)。月球岩石圈又可进一步分为月壳(0~60千米)、上月幔(60~300千米)、中月幔(300~800千米)和月震带(800~1000千米)4层。软流圈又称为下月幔。在月壳的10千米、25千米和60千米的深处,均存在月震波速的急剧变化,这表明在这些深度处存在显著的不连续性。

月球表面至25千米深处为玄武岩组成的月壳第一层次,25~60千米之间由辉长岩和钙长岩组成,为月壳的第二层。上月幔由富镁的橄榄石组成,中月幔和下月幔由基性岩组成。

月球震源的位置位于600~1000千米的深度之间,平均月球震源深度为800千米。比起整个月球的平均密度来,月球表面岩石的密度并没有小多少,因此可认为月球核不会是由铁、镍等较重的元素组成,可能呈塑性或部分熔融状。月幔在月球1000千米深处的温度不会高于1000℃。

月球的圈层结构也是月球的演化过程中,整个月球物质圈层分化的结果。

月球上的“雨海”

如果经常观察月亮,我们会发现在月面的左上方,有一片类似圆形的暗灰色区域,这就是“雨海”。当然了,月球上是没有大气和水的,因此这个“雨海”的称呼自然也就名不副实了,其实这个“雨海”只是月球上的平原而已。而“雨海”这个叫法,是被意大利天文学家西奥利命名的。观察发现,“雨海”是以典型的环形结构和复杂的地势而闻名。

雨海周围的地形

科学家通过天文望远镜,可以清晰地看到雨海的形状,它如同一个巨大的圆形。虽然当年伽利略没有为其画出月面图,但1643年波兰天文学家赫韦斯完成了这个使命,十分清晰地画出了“雨海”的位置、形状及其周围的环境特征。

“雨海”位于月面的西北部,北面隔着一条高地与东西走向的冷海相邻;东边地势起伏较大,往往都是悬崖峭壁,与澄海相通;南面则与著名的哥白尼环形山为中心的高地和伸向陆地的暑湾毗邻;西部则与风暴洋相连。看起来这里的自然环境似乎很恶劣,然而事实上,这里却是风平浪静,万籁寂静。

据观测,“雨海”的总面积约88.7万平方千米,在22个月海中,其面积仅次于风暴洋,位居第二,与风暴洋、澄海、静海、云海、酒海及知海等一起构成月海带,并且还以非常典型的环形月海而著称。

“雨海”的地势特征

从地形的角度来看,“雨海”的形状属于封闭的圆环形,被群山包围,是一个典型的盆地结构。其东北部,为阿尔卑斯山,东边是高加索山脉和亚平宁山脉,西北方为朱拉山脉;北方则是直列山脉和泰纳里夫山脉。在东部的海中,还有斯皮兹柏金西斯山脉。目前,已经知道的整个月球中共有15座山脉,而“雨海”周围就有9座。因此,有些天文学家便推测,在地球的太平洋周围也有断断续续的山脉环绕,从而也可以探索类地天体构造的共同规律。

“雨海”与其周围的地势构成了一个整体。通过天文望远镜观测,“雨海”的东部地势错综复杂,弗雷斯纳尔海角将隔开雨海和澄海的大山脉拦腰截断,北段为高加索山脉,南段为亚平宁山脉,从而令雨海与澄海相通。亚平宁山脉长约640千米,是月球上最大的山脉,向雨海一侧偏斜,因此也形成了悬崖峭壁。

月面上不仅山脉众多,还有很多蜿蜒曲折的大裂缝,类似于地球上的沟壑或谷地,通常较宽的部分被称为月谷,较窄的则被称为月溪,而雨海这里则既有月谷又有月溪。这里的月溪长约10万米,深1500米,深400米,是地球上能看到的最清晰的月溪之一。它外形笔直,连接雨海和冷害,这就是著名的阿尔卑斯月谷。用一般的天文望远镜望去,也能清晰地看到它独特的外形,类似地球上的苏伊士运河。

在雨海的北岸,是著名的柏拉图环形山,直径约96千米,底部与雨海的“海面”一般高。1878年时,就有人曾几次观测到柏拉图环形山底部会随着太阳在月球天空的高度不同而出现明暗的变化。1949年,又有人发现这座环形山的底部出现了一次金黄色的闪光。

在阿尔卑斯山和高加索山脉之间,在雨海的海面上,还有一座直径约58千米的环形山,这就是卡西尼山。这座山是以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的名字命名的,1680年,卡西尼根据自己的观测绘制出了精确的月面图,并发现了月球运动的3条规律,因此将这座山用他的名字命名,以纪念卡西尼为此做出的卓越贡献。

在卡西尼环形山的西部,有一座不出众的小山,叫做皮同山。在雨海的东部,还有3座很明显的环形山矗立,分别为阿基米德环形山、奥托里环形山和奥利斯基洋环形山。其中阿基米德环形山与柏拉图环形山一样,坑底也是与月海面一样高和一样平坦的,只是环状壁的顶端露出了海面。它们都属于比较古老的环形山了,都是在月面形成前就产生了。

在亚平宁山脉的南侧,还有一座比较有名的环形山——爱拉托逊环形山。这座山在东西方向上将亚平宁山脉与喀尔巴阡山脉分开,在南北方向上是雨海和暑湾的分水岭。

雨海区域的地势是相当复杂的,而且又极为壮观,因为它囊括了月面构造中的多种类型,所以很早便引起了天文学家的兴趣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