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是地球上容量最大、水深最深的淡水湖。据布里亚特人的传说,贝加尔湖被叫做“贝加尔达拉伊”,是“自然的海”的意思。从面积上看,贝加尔湖在世界湖泊中只排第8位,不像非洲的维多利亚湖和美洲大湖那样大。但如果论湖水的深度和洁净度,贝加尔湖是首屈一指的。
贝加尔湖的现状
贝加尔湖湖型就像新月一样狭长弯曲,因此又叫做“月亮湖”。
贝加尔湖长约636千米,平均宽度约48千米,最宽处达79.4千米,面积共3.15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为744米,最深点达1680米,湖面的海拔是456米。湖水澄澈、稳定、透明,是世界第二。蓄水很丰富,差不多是北美洲五大湖蓄水量的和,占地表不冻淡水资源总量的20%。如果它是世界上唯一的水源,它的水量50亿人用,也能用半个世纪。贝加尔湖容积之所以如此巨大,秘密在于它的深度,湖平均水深730米,最深处达1620米,两边还有1000至2000米高的悬崖峭壁所包围。假如在湖底最深点,把世界上4幢最高的建筑物叠起来,那么第4幢的屋顶上的电视天线杆还是在湖面下58米;假如我们把泰山放入湖的最深处,山顶距水面也要有100米。
贝加尔湖的周围有336条河流注入(其中最大的是色楞格河),但是,从湖中流出的仅有安加拉河。湖水注入安加拉河的地方有1000多米宽,白浪滔天。
在众多俄罗斯自然景观中,贝加尔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个。1996年,又被列进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
贝加尔湖的成因及历史
关于贝加尔湖的成因,科学家认为是由于亚洲地壳沿着一条断层慢慢拉开,出现的一条地沟。起初这条地沟深8000米,后来随着岁月流逝,地沟逐渐被淤泥填塞,并逐渐形成现在的模样,从淤泥中的微生物化石可以显示其形成年代。
贝加尔湖约形成于2500万年前,算得上世界最古老的湖泊之一了。是什么人最早生活在湖边,现在不知道,只能从他们留下的壁画和其它东西来了解他们那时候的生活方式。湖岸的萨甘扎巴悬崖壁上刻着不少鹿、天鹅、狩猎台以及跳舞的巫师等画。湖岸上,沿路边还建着很多石祭台。这些就是这里的早期居民的生活之见证了。
在公元前110年前,贝加尔湖第一次出现在文字记载中。我国汉代的一官员在札记中将贝加尔湖称作“北海”,这或许是该湖俄语名称的起源。贝加尔湖名称的起源的另一种解释是:土耳其族人将贝加尔湖称作“富裕之湖”,后来逐渐演化成了俄语的“贝加尔湖”。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突厥族库雷坎人从东方迁移至贝加尔湖边,在这里遇到了土著居民埃文基人(中国称鄂温克人)。埃文基人以捕鱼、采集野果和养鹿为生。13世纪,蒙古后裔布里亚特人也来到贝加尔湖地区生活。无论是突厥人,还是布里亚特人,都没能改变埃文基人的生活方式。三个世纪后,1643年,叶尼塞哥萨克库尔巴特·伊万诺夫来到贝加尔湖地区时,布里亚特人已经是贝加尔湖地区的“主人”了。
库尔巴特绘制了贝加尔湖及注入河流的平面图,这也是历史上对贝加尔湖的第一次直观描述。不久后,大司祭阿瓦库姆在生活记录中也描述了贝加尔湖。1729年,彼得大帝命令德国人达·梅塞施米特考察西伯利亚地区,对该湖也进行了第一次科学的考察。20世纪初,学者绘制出了该湖第一张全图,还测量了湖深。1977年,苏联学者用深水考察仪“派西斯”对该湖进行了考察,很多秘密在考察仪探照灯下就“曝光”了,之前一些被怀疑东西也从黑暗中“走”了出来,此考察在当时曾经轰动一时。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仪器能探测湖底。
贝加尔湖的动植物资源
贝加尔湖湖盆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而形成的。生物学家眼中的贝加尔湖不只风光美丽,而且还是“天然的生物进化实验室”在这里,他们发现的3000多种动植物中大部分是特有品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胎生贝湖鱼(一种全身半透明的小鱼)。该类鱼生活在水面下50~1500米深处,在贝加尔湖除湖岸附近的各个水域都有分布,它们是环斑海豹、秋白鲑等的主要食物。科学家认为在冰冷的环境下生活的胎生贝湖鱼是经过了长期的进化而来的,但是对于它们从卵生鱼、变为胎生鱼的原因以及时间仍没有合理的解释。
贝加尔湖还有很多稀有的蝶类。比如大多分布在高寒地区的白色绢蝶,它们与凤蝶不同,翅膀近乎圆形,无臀、横脉,后翅无尾突。绢蝶翅面的鳞片较少,呈半透明状,如丝绸般薄,绢蝶一名就是由此而来的。
另外有一种眼蝶,多为灰褐色,翅上被有毛状的鳞片,翅边缘有一些大小不同的的黑眼点,中央呈淡蓝色,如同美丽的蓝眼睛。眼蝶喜欢在日荫下飞舞,因而又被称作日荫蝶。而灰蝶的体型较小,翅背上有金属光泽的蓝、绿、紫铜、青铜等色,腹面的颜色较暗。
还有一种孔雀蛱蝶,体背是黑褐的,有棕褐色短绒毛。触角棒状很明显,端部呈灰黄色。翅是朱红色,翅反面则是暗褐色,密布着黑褐色波状的横纹。翅上还有像孔雀羽般的彩色眼点。蛱蝶与其它种类的蝴蝶个很大的区别:蛱蝶的前足退化,因而,人们常常认为蛱蝶只有两对足,实际上,它的前足是隐藏在胸前的,只有小心拨开胸部的绒毛,才能看到。
环斑海豹也是这里的标志性动物,它们主要栖息地乌什卡尼群岛(位于湖北部)。尽管这里的海豹数以万计,但是,只有在的沙滩上才能近距离看到,而在其它水域,除浮出水面换气外,环斑海豹大部分时间都潜在水下。它们生性胆小,又有敏锐的视觉和听觉,船舶马达的声音会把它们惊跑。
贝加尔湖的主要经济鱼种是秋白鲑。它与环斑海豹一样,也属于特有的生物种类,生物学家说秋白鲑的祖先也来自于其它水域。
湖里还有虾255种,包括淡得近白色的。此外,底还有l~15米高、如同丛林似的海锦,以及端足动物200多种和扁虫80多种。数量多,有些种类也很奇特。还有人在湖里捕到过巨扁虫,体长达38厘米。大量端足类动物使湖具有了“自体净化”的功能。因为这些动物能分解水藻、动物尸体,是维持湖水清澈一个主要原因。
世界上唯一的淡水海豹在这里生活。冬季,海豹在冰中咬开洞来进行呼吸。海豹一般生活在海水中,人们曾惊认为该湖是通过一条地下隧道和大西洋相连通的。事实上,海豹可能是在最后一次冰期中,逆河而上,来到这里的。
这里的植物资源也非常丰富,沿岸有松、云杉、白桦、白杨等组成的密林,两岸是被针叶林所覆盖的群山。山地草原植被是杨树、杉树、落叶树、西伯利亚松、桦树等。植物的种类多达600多种,其中的75%是贝加尔湖所特有的。西岸是针叶林所覆盖的、连绵不断的群山,有大量的悬崖峭壁;东岸以平原为主。两岸气候的差异很大,自然景观也就随之迥然不同。
美不胜的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是个美丽的地方,但又令人难以说出哪儿最美。在东岸,奇维尔奎湾像王冠上珍贵的钻石一样绚丽夺目。从湖的一侧向奇维尔奎湾望去,可看到许多覆盖着稀少树木的小岛,像卫兵一样保卫着湖湾的安全。在湖的西岸,佩先纳亚港湾如同马掌一样,钉在深灰色的岩群中,港湾两侧有大小不同的悬崖峭壁矗立着。在这儿,人们还可以看到被称作贝加尔湖自然奇观之一的高跷树。树根从地表拱生,成年人也可以自由地从其下穿过。它们生长在沙土山坡,大风能从根下刮走土壤,树根为了树的生存,就要越来越深地往贫脊的土壤中扎,这体现了树的顽强,还有聪明。
湖岸群山环绕,溪涧相错,山水相映,水树相临,风景奇丽。伟大的文学家契诃夫称这里是“瑞士、顿河和芬兰的神妙结合”。
贝加尔湖畔有充沛的阳光,温泉300多处,所以是俄罗斯东部最大的疗养之地。湖畔约有小城镇40座,这里居民曾经可以引用清澈纯净的湖水,但是,现在的湖水已经受到了工业的污染。尽管这样,湖水看上去还是很清澈的。5月冰雪融化,40米深水下的物体也可以看清,(其它湖泊能看透20米都少见)。
这里的景色季节的变化非常大。夏季,尤其8月左右,山花烂漫,湖水会变暖,石头在阳光下闪烁。太阳把山峰照得光彩夺目,仿佛比实际距离移近了好几倍。
冬天, 凄厉的风把湖水表面吹成了晶莹透明的冰,湖显得那么薄,冰下的水就像从放大镜里看下去的,微微拨动。冰层可能有1米厚,有的甚至还厚。
春季临近,冰面开始活动,冰破时会发出的巨大的爆裂声,仿佛要吐尽一冬天的郁闷、压抑。冰面上迸开的一道道又宽又深的裂缝,步行或乘船都无法逾越,有时它会重新冻合在一起,裂缝处蓝色的大冰块叠积,成为一排排壮观的冰峰。
贝加尔湖出口宽约1000米,湖水出口正中央的大圆石被叫作“谢曼斯基”。河水泛滥之时,这块圆石看上去就像在滚动。湖岸溪涧相间,群山环绕。湖水清澈无比,(据说原因是湖底时常发生地震,产生的化学物质沉淀到湖底,湖水得以净化。)湖水透明度竟然能深达40.5米,难怪被誉为“西伯利亚明眸”。
相关链接——贝加尔湖的“圣石”传说
在贝加尔湖湖水向北流入安加拉河的出口处,有一块巨大的圆石,被称为称“圣石”。当涨水时,圆石宛若滚动之状。
相传,很久以前湖边住着一位名叫贝加尔的勇士,他的独女安加拉很漂亮。贝加尔对女儿虽然十分疼爱,但是管束却极严。一天,海鸥告诉安加拉,有位叶尼塞青年很勤劳又很勇敢,安加拉对他的爱慕之心油然而生。但是贝加尔坚决不许,安加拉只好趁父亲熟睡时,悄悄地出走。贝加尔醒后,没有追上她,就投下巨石,以为能挡住她的去路,可是,女儿已远去,投进了叶尼塞的怀抱。从此,这块巨石就屹立在了湖的中间。
珊瑚海与大堡礁
在澳大利亚与新几内亚的东面,新喀里多尼亚与新赫布里底岛的西面,所罗门群岛东面的珊瑚海,南北约长2250千米,东西宽约2414千米,面积479万平方千米。在南面,连借着塔斯曼海,在北面,连接着所罗门海,在东面临着太平洋,在西面,经过托里斯海峡,和阿拉弗拉海相通。因为有大量的珊瑚礁而得珊瑚海知名,其中的大堡礁最为著名。
地球表面有70%的地表为水覆盖,因此也被称为“水星球”。而70%中的水大部分在大洋,大海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全球面积大小、水体深度等都各不相同的大海中,珊瑚海是面积最大、水体最深的海。因里面生活着很多鲨鱼,所以人们又珊瑚海为“鲨鱼海”。
珊瑚海周围几乎没有河流注入,这使得珊瑚海的水质污染很小。这里的海水很清澈,水下的光线很充足,利于各种各样的珊瑚虫的生存。同时海水盐度在27‰~38‰之间,可以说是珊瑚虫生活的理想之处。因此在海中的大陆架、海边的浅滩等地到处有大量的珊瑚虫。时间长了就逐渐发育成了的形态各异的珊瑚礁,珊瑚礁在退潮时,会露出海面形成热带海域独有的绚丽奇观。“珊瑚海”便因此而闻名世界。
认识珊瑚
珊瑚看起来像是植物,实际它是海洋里的一种低级动物。一块珊瑚往往是成千上万亿个珊瑚虫的群体。活的珊瑚,在海水中会显得五光十色,色彩鲜艳夺目,因而被称为“海底之花”。我们平常见到的白色珊瑚,其实是珊瑚死后留下的残骸与骨骼。
珊瑚虫很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它的样子:没有眼睛和鼻子,只有作为感觉器官的灵敏的触手。触手随水流慢慢漂动,自由伸缩,捕捉流经附近的浮游生物和碎屑。当受到惊吓后,触手立马缩回藏。在四周的触手的中央有一个小口,是珊瑚虫的嘴,叫作“口道”。口道里面就是直肠子,没有食道也没有胃。消化后的剩余残渣再从口道吐出来,因此,珊瑚的肛门与嘴是不分家的,所以叫它低等动物。
珊瑚是分裂繁殖,能一分为二,二分为四,而且速度之快让人吃惊,转眼之间就会“儿孙满堂”。但是它们在同一块珊瑚体上,互相挤压,分不清备份。有的珊瑚虫也进行有性生殖,精卵结合生成幼虫,从口道排出的幼虫随水漂流,到合适的地方,就会附着在那里,发育成为珊瑚虫,再逐渐成为一个群体。群体珊瑚繁殖也很快,老的死去留下的骨骼会成为礁石;新珊瑚虫就在前辈的骨路上生长攀登。这样由前辈作铺路石,后辈踏着尸骨继续筑起新高峰。珊瑚礁石就是这样筑成的。大堡礁、环礁、岛礁也是这样形成的。
不过,并非所有的珊瑚都能造礁,只有体内含有石灰质的珊瑚,如石珊瑚、鹿角珊瑚、多枝蔷薇珊瑚等,才有这种本领。促进造礁的还有虫黄藻,一种单细胞藻,个头很小,1000个虫黄藻在一起也只有一粒米大。在阳光下,它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氮磷钾变成为机物,为珊瑚虫的生长提供营养,使珊瑚能够生机勃勃、绚丽动人。当环境变阴冷,虫黄藻就会逃之夭夭,珊瑚就失去了营养,很快就变得暗淡无光,甚至枯萎而死。现在,珊瑚海还有很多珊瑚礁,这说明在造礁的年代,这里不仅有大量造礁珊瑚,还有旺盛的虫黄藻。它们的成功配合,才使的珊瑚海如此美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