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新儒家如何面对现代化
13076700000009

第9章 熊十力 “翕辟成变” 的进化观(3)

熊十力决非腐儒。其深究本体论的心性之学,虽是他的整体思想体系的根本基础,但他却能由此而生发出一套极具现代性的经济、科学观念来,究其实,熊十力本就是一位极其注重“经世济民”的实用之学的儒者;所不同者,是他坚认中国古人早有实用之学。如其所言:“经济者,为讲求实用之学。古人经济一词,其涵义极宽。本经世济民之义,今以计学而翻为经济,则其义已狭。……博考典章、制度与军事、边务(赅外交)吏治、律例,乃至河工、海防、农桑、盐铁、荒政等等,分门研究,以备当世之用,是谓专长。”熊十力:《十力语要》(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91页。

熊十力自谓“迄中年以后,重玩大易,始悟生生不息真机。”熊十力:《十力语要》(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5页。而在熊十力看来,生生不息的宇宙原理实如不能体现为一种积极进取的社会实用之学,就不能真正成为大易的根本基础。质言之,若无积极而实用的进取精神,社会就不能持续性向前发展。这一根本理念已成为熊十力建构本体论的思想基础而体现在其深探《周易》的系列论述中,所以其晚年感叹:“余平生之学,颇涉诸宗,卒归本《大易》。七十年来所悟、所见、所信、所守在兹。”熊十力:《新唯识论(壬辰删定本)赘语和删定记》,见《体用论》,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页。而“七十年来,誓以身心奉诸先圣,确如老农挥过血汗来。”熊十力:《甲午存稿》,见《体用论》,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1页。

熊十力以“突化”、“创进”等范畴来认识人类社会的进化发展,诚然与其对高扬人的主体性观念关系密切。如其所言:“天道无有一刹那不是突化,天之化常新而不用其故也,……天道复显其突化之功,乃大生、广生,而为新物所资始也。夫物唯任天而自无突化之功,人类由其生机体发展,其灵性得以显现,故人道能法天之突化,不为形役,以发扬其灵性生活之无限性。”熊十力:《论六经·中国历史讲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3页。必须再次强调的是,熊十力十分看重作为一种智慧资源的《周易》,他甚至认为“中国一切学术思想,其根源都在大易。此是智慧大宝藏。”熊十力:《新唯识论(壬辰删定本)赘语和删定记》,见《体用论》,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12页。我们认为,熊十力之所以如此看重大易,实在是看准了其中不仅蕴有的一种积极刚健、自强不息的思想基础;而且从中寻求到了高扬主体性并落实于实学的思想原则,这是他一生中最感欣慰的事,其实这也正与他那刚健向上的个性恰相符合。据此,他还批评宋明理学家丢失了孔子的根本精神,“宋明诸大师于义理方面(孔子哲学方面)虽有创获,然因浸染佛家,已失却孔氏广大与活泼的意思。故乃有体而无用,于物理、人事,少所发明;于社会政治,唯诵说古昔。”熊十力:《十力语要》(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5页。可见,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对物理人事、社会政治都有所创获的实学精神。

何以理学家在浸染佛家后会失却孔子精神呢?熊十力以为佛家在根本上“以寂静言体,至于四时行百物生的意义,彼似不作此理会。缘他出世主义,所以不免差失。”熊十力:《十力语要》(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19页。理学家耽溺于以静言体就必然失却孔学精神。故此,熊十力反复强调大易言乾元,是依健动的势用而显示之。所以他还始终以这种“大用流行,德健化神”,并于物理人事、社会政治均有创获之实学精神为孔子智慧的所在,他确信这能给人类以无限光明。

然而这种积极的实学精神何能与“与民同患”之观念搭界呢?问题须深入到另一个层面才能看清。在熊十力眼中,“与民同患”实乃孔子一种十分牢固的思想基础。熊十力一方面把积极精进的观念作为孔子思想的一个主要基调,而同时决不忽视倡导主体积极性又须“顺理而行”,使主体性落实于“即用显体”的范畴中,故求理就必然要落实到与民同患的事业中去。所以从学理上,正是即用显体的真理论才将“刚健进进”与“与民同患”结合为一种有机关联的思想观念。熊十力将二者作为了孔子的思想基础并洞察了它们的内在关联,并寻求其学理上的必然依据。

在熊十力看来,这一学理依据必定要寻求到孔子的敦仁之学上。把孔子的仁学作为其整个学说的核心部分,在这点上,熊十力和其他思想家别无二致。然而关键的是,熊十力把作为基础部分的刚健日新之德,生生不息之机与敦仁之学紧密联接并贯通起来,并以“仁”为生命动力。这无疑是熊十力最具眼光的地方。

在这里,他仍然是从孔子《易传》入手:“吾儒以大易为宗。易道刚健,刚健,非不虚寂也。无形无象、无染污、无作意,曰虚。寂义亦然。虚寂故刚健,不虚寂则有滞碍,何刚健之有?但以刚健为主而不耽溺于虚寂,故能创进日新,而无颓废与虚伪之失。横渠‘易道进进也’一语极堪玩味。非刚健,则无以言进进也。孔孟之学,皆以刚为主。《论语》:‘刚毅木讷近仁’。唯刚,乃得为仁也。仁体呈现时,私欲不得干之。此可见乾德刚健,故《易》家言乾为仁。”熊十力:《十力语要》(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04页。这里要注意的是,熊十力所指“虚寂”决非佛家“空万有之相归寂灭之体,”熊十力:《十力语要》(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04页。虚寂不等于寂灭,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分。然而“虚”毕竟又涉及道家的基本理念;熊十力非常合理地利用了它并将其结合进儒家易道刚健之论域,从而从逻辑上完善了儒家以刚健为主而创进日新的仁学。这里,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不虚寂则有滞碍”,滞碍则无刚健。然其主旨在倡导一种不耽于虚寂而能创进日新的刚健之德,故其结论是唯刚才能得仁。孔子学说的核心———仁学,正是在“乾德刚健”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熊十力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孔子面目。故此他多次批评朱子的“以柔训仁”。他说:“《论语》大易同以刚健言仁。《朱子语类》以柔训仁便杂于佛老,失《易》旨也。”熊十力:《十力语要》(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04页。站在熊十力的角度,这种批评确有道理,因其前提条件是十分确定的:唯刚,乃得为仁也。

究其实,唯刚得仁一说,正是熊十力理论最富特色之所在,也是其对孔子认识最为深刻的地方,因而在其大部分著作中都可看到其从各个视角的论述,显得完密而系统。他充分认识到:“孔子言仁,以仁德生生,众德之源也。”熊十力:《存斋随笔》,见《体用论》,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700页。同时他也深刻地感到,要把握这种“仁德生生”的理论逻辑,必须从孔子大易“乾之为仁”的理论中寻找依据。熊十力对孔子仁学的认识,确有超过汉宋诸儒的地方。恐怕这不仅仅体现在“仁是积极性”熊十力:《明心篇》,见《体用论》,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12页。的命题上,同时也体现在他的仁之实现,须有返己之功的理论上。熊十力说:“返己之学,唯孔子造其极,立大中至正之准。余是以归心焉。”熊十力:《明心篇》,见《体用论》,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84页。同时认为“:为道必返己,众圣皆同。……吾儒返己,在不违仁,实现我与天地万物为一。”熊十力:《明心篇》,见《体用论》,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24页。这就在指出了返己与不违仁的必然关系后,进一步深入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命题上,尽管该命题来自于大程子程颢,但熊十力在其“体用不二”、“天人合一”的原则上进行了新的整合。他曾明确指出“:儒者说仁为本体,却是即用而识体。”熊十力:《原儒》下册,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6年12月版,第25页。“吾儒体用不二、天人合一,此为探究宇宙人生诸大问题者,不可违背之最高原理也。”熊十力:《明心篇》,见《体用论》,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84页。而孔子的敦仁之学,在熊十力眼中本身即是“遍被人天”的核心,所以他进一步指出:“孔子敦仁日新之道,足以遍被人天而莫可违。”熊十力:《明心篇》,见《体用论》,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84页。一方面熊十力是从“人天”的角度透视孔子的敦仁之学,一方面他为求得更合理的解释而提出了“仁心流行”“、仁心常是周流乎全体”的说法,从而为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理论提供了一个更合理的框架。熊十力深信:仁心常是周流乎全体,不堕于小己之私欲。(全体谓天地万物)于此,正可认识吾人生命与天地万物的生命本来无二别。孔子敦仁之学,其骨髓在是也。所以,熊十力极为强调个体与天地万物为一,而“周流乎全体”的仁心是其唯一中介。指出孔子敦仁之学的骨髓在此,则是熊十力的洞见。最终,熊十力认为孔子仁学的目的在“以存仁立乎其大,即是于天地万物一体处认识大生命,认识自性,认识大我,而破除世人执形骸为小己之大惑。”熊十力:《存斋随笔》,见《体用论》,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701页。熊十力视孔子敦仁之学为其理论之核心部分,实在是看准了“孔子之学,唯求仁为宗,深远极矣。”熊十力:《原儒》下册,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6年12月版,第36页。何以深远极矣?岂唯返己之功与自识其性而已,实有洞识仁体、涵养性灵的更深远的一面;由此,熊十力坚称体认的本体论方法与“知行合一”的儒家精神为中国哲学的根本路数。

在现代,内圣之学能否开出外王之学并达致“开物成务”,成为现代儒学的最大症结;这恐怕是熊十力考虑最多的问题,也成为其区别于其他新儒家的特色所在。全面接触过熊十力文献的人当知,熊氏是谈现代科学及科学与哲学比较一类话题较多的现代儒家学者;而深入他的文献的人更当知,熊十力是把孔子当作了第一位倡导开物成务的外王之学的儒家开创者。他甚至不无夸张地说“孔子有范围天地、化裁万物之科学理论。”熊十力:《原儒》下册,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6年12月版,第25页。在他看来,儒学若不能达致开物成务,就失去了它的现代作用。

熊氏哲学以此而获得了实学的动力论性格。

从“格物”论入手,熊十力是这样评价孔子的:“今考孔子倡导格物,如裁成天地,辅相万物等论,宏深至极,则古之艺学有以启之也。”熊十力:《原儒》下册,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6年12月版,第39页。熊十力认为孔子的完善之处,就在于既重视格物,重视知识,又本乎良知。“夫唯孔子,格物而本乎致良知。良知是人所本有,须将良知推扩出来,用在事物上,便是格物,而知识由此成。吾人若无良知,便与木石无异,何能格物?何有知识?故良知是知识之本也。”熊十力:《明心篇》,见《体用论》,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46页。可见良知是个根本的大前提,所以熊十力强调:“吾儒之内部生活,唯恒时保任良知作主,绝不屏斥知识。”熊十力:《明心篇》,见《体用论》,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50页。对熊十力来说,既要保任良知,又不屏斥知识,二者缺一不可。他以为孔子原本就是要人们利用本心之明,向事物上发展。“吾人须以自力利用此明几,而努力去逐物,辨物,治理物,才得有精确的知识。”熊十力:《明心篇》,见《体用论》,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56页。同时他批评程、朱解《大学》格物,而终不肯研究格物之术。他想实现的是传统哲学的现代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