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优雅女人三件事:会说话、会交际、会理财
13072300000004

第4章 第一件事 会说话(3)

女人会说温柔话,温言细语暖人心 嘘寒问暖,掌握必要的社交客套话

嘘寒问暖在社交当中即是寒暄。寒暄者,应酬之语是也。寒暄的主要用途,是在人际交往中主动地打破僵局,缩短人际距离,向交谈对象表示自己的敬意,释放自己的善意,或是借以向对方表示自己乐于与之结交的意思。所以说,在与他人见面之时,若能选用适当的寒暄问候语句,往往会为双方进一步的交谈,做好良好的铺垫;反之,在本该与对方寒暄几句的时刻,反而一言不发,这是极其无礼的,尤其在正式的社交场合。

万事开头难,会晤开始前离不开寒暄。音乐始于序曲,会晤起于寒暄。寒暄和言辞是会晤和商务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是人与人之间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寒暄是会客中的开场白,是坦率深谈的序幕。言辞则是人们互相接触交往而进行的谈话,它是人们增进了解和友谊的重要方式。要使寒暄与言辞达到预期的交往目的,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礼节。

寒暄是会晤双方见面时以相互问候为内容的应酬谈话,属于非正式交谈,本身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它的主要功能是打破彼此陌生的界限,缩短双方的感情距离,创造和谐的气氛,以利于会晤正式话题的开始。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方式来进行寒暄问候呢?说第一句话的原则应是:亲热,贴心,消除陌生感。比较常见的寒暄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问候型寒暄。问候寒暄的用语比较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礼貌的问候语,如“您好”、“早上好”、“节日好”、“新年好”之类,这些是受外来语的影响在近几十年中流行开来的新型招呼语。过去官场或商界的人,初交时则常说:“幸会!幸会!”表现思念之情的问候语,如“好久不见,你近来怎样?”“多日不见,可把我想坏了!”等等。表现对对方关心的问候语,如“最近身体好吗?”“来这里多长时间啦?还住得惯吗?”“最近工作进展如何,还顺利吗?”或问问老人的健康,小孩的学习等。表现友好态度的问候语,如“生意好吗?”“在忙什么呢?”这些貌似提问的话语,并不表明真想知道对方的起居行止,往往只表达说话人的友好态度,听话人则把它当成交谈的起始语予以回答,或把它当作招呼语不必详细作答,只不过是一种交际的触媒。

攀认型寒暄。俗话说:“山不转水转,水不转路转。”人际互动中的关系也是这样。据国外专家统计,只要通过五个认识的人,就可以将世界上任何两个人联系起来。在人际交往中,只要彼此留意,就不难发现双方有着这样那样的“亲戚”、“朋友”关系,如“同乡”、“同事”、“同学”,甚至远亲等沾亲带故的关系。在初见时,略事寒暄,攀认某种关系,一见如故,是建立交往、发展友谊的契机。三国时,鲁肃见诸葛亮的第一句话是:“我,子瑜友也。”(子瑜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这短短一句话,就奠定了鲁肃与诸葛亮之间的情谊。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攀认型的事例比比皆是。“我出生在武汉,跟您这位武汉人可算得上同乡啦!”“您是研究药物的,我爱人在制药厂工作,咱们可算是近亲啊!”“唉,您是北大毕业的,说起来咱们还是校友哩!”这些事例,说明在交际过程中,要善于寻找契机,发掘双方的共同点。从感情上靠拢对方,是十分重要的。

敬慕型寒暄。这是对初次见面者尊重、仰慕、热情有礼的表现。

如“我可久仰大名了!”“早就听说过您!”“您的大作,我已拜读,获益匪浅!”“您比我想象的更年轻!”“小姐,您的气质真好,做什么工作的?”“您设计的公关方案真好!”简单一句敬慕的话语,就可以使对方愿意与你交流。

寒暄语或客套话的使用还应根据环境、条件、对象以及双方见面时的感受来选择和调整,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让人感到自然、亲切,没有陌生感就行。那么,寒暄应注意些什么呢?

态度要真诚,语言要得体。客套话要运用得妥帖、自然、真诚,言必由衷,为彼此的交谈奠定融洽的气氛。要避免粗言俗语和过头的恭维话。如“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三生有幸”,就显得不自然。

其次要看对象,对不同的人应使用不同的寒暄语。在交际场合,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彼此熟悉的程度不同,寒暄时的口吻、用语、话题也应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上级和下级、长者和晚辈间交往,如前者为主人,则最好能使对方感到主人平易近人;如后者为主人,则最好能使对方感到主人对自己的尊敬和仰慕。寒暄用语还要恰如其分。如中国人过去见面,喜欢用“你又发福了”作为恭维话,现在人们都想方设法减肥,再用它作为恭维话恐怕就不合适了。西方小姐在听到人家赞美她“你真是太美了”,“看上去真迷人”,她会很兴奋,并会很礼貌地以“谢谢”作答。倘若在中国小姐面前讲这样的话就应特别谨慎,弄不好会引起误会。

除了看对象以外,当然还要注意场合是否合适,只有在合适的场合进行适当的寒暄才能给对方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拜访人家时要表现出谦和,不妨说一句“打扰您了”。接待来访时应表现出热情,不妨说一句“欢迎”。庄重场合要注意分寸,一般场合则可以随意些。有的人不分场合,甚至在厕所见面也问别人:“吃过没有?”使人啼笑皆非。当然,也有适合范围较广的问候语和答谢语,如“您好!”“谢谢!”这类词,可在较大范围,也可在各色人物之间使用。

拿出温柔杀手锏,柔情暖语感化人

玫琳·凯公司是一家知名的化妆品公司。为了扩大自己公司产品的影响,玫琳·凯女士自己用的化妆品都是公司所生产。她也不建议公司职员使用其他公司的化妆品。因为她不能理解凯迪拉克轿车的推销员开着福特轿车四处游说,人寿保险公司的经理自己不参加保险。那么,她是如何同职员交流这一想法的呢?

有一次,她发现一位经理正在使用另外一家公司生产的粉盒及唇膏。她借机走到那位经理桌旁,微笑地说道:“老天爷,你在干吗?你不会是在公司里使用别的公司的产品吧?”她的口气十分轻松,脸上洋溢着微笑。那位经理的脸微微地红了。几天后,玫琳·凯送给那位经理一套公司的口红和眼影膏并对她说:“如果在使用过程中觉得有什么不适,欢迎你及时地告诉我。先谢谢你了。”再后来,公司所有的新老员工都有了一整套本公司生产的适合自己的化妆品和护肤品。玫琳·凯女士亲自做了详细的示范,她还告诉员工,以后员工在购买公司的化妆品时可以打折。

玫琳·凯亲和的态度,友善的表达,使她自然地与员工打成一片,成功地灌输了她正确的经营理念。

女人应该发挥温柔的秉性,经常让你的朋友你的亲人感到温暖,这样你就会很有亲和力。这种方式的优点在易于消减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进而使传达者有效地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被传达者。

我们可以把亲和力比作盛装佳肴的器具,而把我们所要表达给别人的思想比作佳肴。如果这器具是脏兮兮且令人讨厌的,恐怕也不会有人愿意品尝盛在其中的佳肴。

生活中处处需要我们用真心相待我们的家人和朋友,用温暖的语言来保护和爱护他们。马丽接受乳房肿瘤切除手术时,她的亲人都来给她种种支持和帮助。“母亲替我照顾孩子,妹妹替我上市场买东西,丈夫每天在医院陪我,”她说,“可是我几个最要好的朋友来了,却喋喋不休地无所不谈,就是不谈我的病,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什么似的。我觉得很不是味儿。”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就是无意中说错了一句话,巴不得能把它收回。我们怎样才能在某个人处于困难时对他说些适当的话呢?作为女人,我们有很细腻的情感,同样我们要明白我们的朋友也是这样,在交往中女人往往对细节方面注意得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更加用心地体会对方的感受,更加温柔地使对方感觉到我们的关心。虽然这种关怀的话语没有严格的准则,但有些办法可使我们衡量情况和作出得体而真诚的反应。

在处世过程中,留意对方的感受,不要以自己为中心。当你去探访一个遭遇不幸的人时,你要记得你到那里去是为了支持他和帮助他。你要留意对方的感受,而不要只顾自己的感受。

不要以朋友的不幸际遇为借口,而把你自己的类似经历拉扯出来。

丧失了亲人的人需要哀悼,需要经过悲伤的各个阶段和说出他们的感受和回忆。这样的人谈得越多,越能产生疗效。要顺着你朋友的意愿行事,不要设法去逗他开心。只要静心倾听,接受他的感受,并表示了解他的心情。“我丈夫死后,”一位寡妇说,“儿女们老是说:‘虽然你和爸爸的感情一直很好,可是现在爸爸已经过去了,你得继续活下去才好。’我不愿意别人那样对待我,好像把我视作摔跤后擦伤了膝盖而不愿起身似的。我知道我得继续活下去,而最后我的确活下去了。但是,我得依照我自己的方法去做。悲伤是不能够匆匆而过的。”

有些在悲痛中的人不愿意多说话,你也得尊重他的这种态度。一个正在接受化学治疗的人说,她最感激一个朋友的关怀。那个朋友每天给她打一次电话,每次谈话都不超过一分钟,只是让她知道他惦记着她,但是并不坚持要她报告病情。这就是用一种倾听者的温柔去关怀你的朋友,你的亲人,这个时候最真挚的语言却是无法名状的。

泰莉·福林马奥尼是麻州综合医院的护理临床医生,曾给几百个艾滋病患者提供咨询服务。据她说,许多人对得了绝症的人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他们说些“别担心,过一下就会好的”之类的话,明知这些话病人自己也知道并不真实。

“你到医院去探病时,说话要切合实际,但是要尽可能表示乐观,”福林马奥尼说,“例如‘你觉得怎样?’和‘有什么我可以帮忙的吗?’这些永远都是得体的话。要让病人知道你关心他,知道有需要时你愿意帮忙。不要害怕和他接触。拍拍他的手或是搂他一下,可能比说话更有安慰作用。”

要是一个朋友的悲伤似乎异常深切或者历时长久,那么你就应该用你的温柔来体会他现在所经历的痛苦,送去你最真诚的问候,你要让他知道你在关心他。你可以对他说:“你的日子一定很难过。我认为你不应该独立应付这种困难,我愿意帮助你。”

好争辩的女人不受欢迎

有些女人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总喜欢争辩,即使无理也要强辩三分。事实上,在与朋友相处时,如果你总是想推翻别人的观点,那么,即使是你赢了,最后也难免落个孤家寡人的下场。因此,我们要学会接受他人的观点,不要盲目地与人争辩。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承认。如果你常常在与朋友相处的时候,与其争论,时间久了就会被认为是乏味无趣的人,使人敬而远之。好辩的女人总是认为讲道理可以说服对方,她们根本无视对方感情的变化,只是一味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结果定会让人反感。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张着自尊的网。当一个肆无忌惮地挥动着道理“鞭子”的人,闯入这片希望自己掌握的内心领域时,就会引发强烈的抗拒反应。

小高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席间有一位年轻人在说明新郎与新娘的关系时,用了“青梅竹马”这个成语。但是,他为了夸耀自己的博学,还念出了一句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句诗是没错的,但是他却把作者记错了,原本作者是李白,而他却说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小高是中文系毕业,再加上年轻气盛,见此,她就毫不客气地当着众人的面,纠正了那人的错误。可是不说还好,这样一说,那人反倒更加坚持自己的意见了。

于是,两个人开始争论,各不退让。这时候,小高看到自己的大学老师坐在隔桌,高兴地说:“咱们别争了,不如找个专家给评评理。”那个年轻人也不甘示弱地说:“评理就评理,谁怕谁。”最后,他们俩一致同意让小高的大学老师评理。小高满心希望老师对那个年轻人说:“你错了,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不是李清照。”没想到老师却对小高说:“你错了,那位先生说得才对。”小高为此感到非常没面子,她不相信老师这么有学问的人,竟也会忘记这首诗的作者。回去的时候,她又去找老师,还未等她说话,老师就说:“刚才你说对了,那首诗是李白写的《长干行》。”小高一听有点糊涂了,纳闷地问:“那刚才你怎么说是李清照呢?”老师看了看她温和地说:“你说得都对,但我们都是客人,何必在那种场合给人难堪?他并未征求你的意见,只是发表自己的看法,对错根本与你无关,你与他争辩有何益处呢?在社会上工作别忘记这点,永远不和人做无谓的争辩。”

是的,永远不要与人进行无意义的争辩,那样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如果你与人争辩的动机,是出于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为自己辩白或赢得听众的信服,那么你永远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相异于自己的人。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为了一点小事与他人争得脸红脖子粗的人,甚至有些人还会大动干戈。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会出现沉不住气的情况,忍不住与他人争辩。当你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意见与他人相左时,当你的言行遭人非议时,你的第一反应大概就是奋起辩驳,但结果总使得双方心生芥蒂,不欢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