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优雅女人三件事:会说话、会交际、会理财
13072300000030

第30章 第三件事 会理财(5)

其实,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同的家庭情况,确实不应该用相同的理财方式。像这两个例子中的主人公都有较多的房产,但是,一种是主动型的投资家庭,一种是稳健型的。案例1中的夫妻还没有要孩子的打算,所以,在有限的资产范围内,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优越,房价升值空间大,便将投资放在了房地产市场上,能够获得明显的收益;而案例2中,由于主人公的收入不够稳定,再加上已经有了孩子,那就不能像案例1中的主人那样冒大风险做高额投资了,而且,之前投资在股市的15万元其实也是欠缺考虑的,因为风险太大。案例1中的主人公,通过黄金地段的房地产投资,让自己的资产几年间迅速升值;但是这种情况并不适合所有的家庭,比如说,在案例2中,主人公就是因为盲从,导致套牢了大部分资金,让本来盈余的生活质量瞬间下降。其实,如果案例2中的主人公能够仔细分析自己的财务状况,采取稳健型的投资方式,他的生活质量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在稳中收益。

在考试时,抄别人的试卷有可能会让你拿到高分,但是,在理财中,如果总是照搬照抄别人的方法,你永远也不会有属于自己的理财思维,也永远锻炼不出精准的理财眼光,更惨的是,照搬别人的方法,失败的几率反而会大大增加。

理财贵在坚持,不要轻言放弃

李嘉诚曾说,理财必须花费较长时间,短时间是看不出效果的。“股神”巴菲特也曾说过:“我不懂怎样才能尽快赚钱,我只知道随着时日增长赚到钱。”

在银行每天接触各种理财工具的工作人员陈某说,理财的第一原则就是尽早开始,并坚持长期投资。但是,能够真正在理财的道路上坚持的人很少很少。前两年,基金都是翻倍增长,所以年长的投资者都把自己的养老钱拿出来购买基金,但是,每年100%甚至200%的收益率,并不是投资基金的常态,而是在特殊的牛市上涨行情中出现的特殊高回报。而理财是对一生财富的安排,如何在波动的行情中稳中求胜,是现在我们最应当考虑的。

任何一种理财方式,都是时间见分晓,耐不住性子的人,也许短期内能够获得较高收益,但是,总会因为性子急而失去更多。就以基金为例,在众多的理财方法里,基金定投最能考核人的坚持劲。这种方式能自动做到涨时少买,跌时多买,不但可以分散投资风险,而且单位平均成本也低于平均市场价格,但其难度就在于是否能够长期坚持。

有的人,能够坚持10年,在这10年中,经历过不少惨境,也经历过小涨小跌的平缓期,但都没有半途而废,而是用10年的时间,最终让自己收益达到同期基金中的最高水平。

1998年3月,当我国发行第一只封闭式基金时,王女士参加了申购,从此开始了与基金长达10余年的不了情。最初,她用2万元申购到了一千份基金金泰,上市后价格持续上升,身边炒股的朋友劝她卖出,但她坚持没卖,直等涨到两倍时才卖,用1 000元本金居然轻松挣到了1 000元!这是王女士在基金上也是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挖到的第一桶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之后,基金市场一直火了好几年。

但天有不测风云,中国股市火了几年后,熊市悄悄来临了。漫长的熊市让大家感到痛苦和无奈,经济学家的预测不灵了,基金的投资神话似乎也破灭了。终于,在2005年,黎明前的黑暗中,王女士将封闭式基金卖掉了,只留下一千份基金兴华。

时间到了2006年9月,她不经意间听了一场基金讲座,让她忽然发现中国的证券市场已是冬去春来了!于是,在王女士40岁生日这天,她果断地将10万元投资到华夏红利基金中,“周围的人都认为我疯了,但是我知道,坚持一定会有收益,等了这么多年,该是收益的时候了!”

果然,仅8个月的时间,王女士的收益已翻倍有余。她庆幸在最惨淡的时候,她没有半路放弃,而是咬牙坚持了下来,整整10年,最终得到的还是收获。

像这位朋友这样10年的坚持,少有人能够做到。尤其是很多患得患失的女性朋友,更是容易在稍微有点涨动或者跌落的趋势时就动摇、放弃,这样永远都得不到好的收益。

理财最重要的是能够稳住,在最糟糕的情况下稳住,坚信时间将会改变局势。相信很多半途而废的理财人士在看着那些本来可以进入自己口袋的收益,因为自己的提早放弃而流失时,都有相同的感受。其实,很多人在投资一项理财工具时,都有着侥幸的心理,也有遭遇风险的心理准备,按理说,应该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但是,往往真的出现风吹草动时,很多人就跟风放弃了。有坚持的想法,却没有坚持的决心;有坚持的理由,却没有坚持的行动,最终也就只能是小打小闹了。这种坚持之心,也不是通过训导能够说服的,只有我们亲身经历过,尝过一次甜头,才会真的相信坚持的魔力。

最后,我们就用一个有着多年理财经验的女士的理财心得结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关于理财,每一个人的性格、方式和风险承受能力都不同。但是,我觉得一定要有一个信念——如果自己有坚定的信念和看好的投资方法,就一定要坚持。例如,你认为基金定投作为一种长期的理财投资品种,坚持3年5年,甚至10年时间可以收到可观回报,那你就一定要坚持每个月都定投,不要看到股市行情不好,赔钱了,就放弃了自己的信念。我觉得既然是自己认定的路就一定要走到底,千万不要半途而废……”

储蓄功夫做得足,女人不做“月光族”

你每月该留多少“储备金”

有人说得好,要想使你自己的生活过得安稳无忧,一定要存有几个固定钱。原因如下:定期存款可以不断吃息;万一生病住院需要用钱;孩子每年都要有固定的教育基金;家庭每个月需要固定的生活费。当然了,如果这几个方面所需要的资金你都已经有所规划,除此之外,你还有闲钱,那你就可以做其他方面的投资了。也就是说,这几个方面的资金准备,应是你家庭里基本的“储备金”。

丁太太今年30岁,1年前生完孩子以后就没有再工作了,一直在家照顾孩子,先生今年32岁,在上海一家中型外企工作,经过多年努力,成为了公司的中高层,年收入有25万元。她家现有一套住房,购买时一次付清,因此无负债,房子目前市值为100万元。丁太太之前的理财较为保守,50万元资产都做了定期存款,在股票市场投资10万元,有一定幅度的亏损。

丁太太夫妻俩都有社会保险、大病及医疗商业保险,每年保费7 000元,孩子有医疗及意外商业保险,每年保费1 000元。每月家庭平均支出约为6 000元。闲下来的丁太太思考着,家里之前没有定期预留储备金的计划,而50万元的存款又没有做其他的具体安排,她突然觉得自己好像一方面浪费了赚钱的机会,另一方面家庭保障工作又没有做到位。其实,丁太太家由于目前生活比较稳定,并已经有10万元做了有风险的股票投资,因此可以将50万元定期存款拿出一部分投资风险相对较小的基金,然后,就需要考虑储备金的问题了。那么,丁太太到底应该如何考虑她家的储备金计划呢?

首先,人身保险方面的储备金是让丁太太安心的基本储备金,根据最基本的双十原则,即用年收入的1/10购买收入十倍的保额的原则,丁先生一家的保费控制在1年缴纳2.5万元比较合适。

其次,关于孩子的教育储备金,以每年固定存储的方式来做储蓄。可以按照小学每年2万元,初中每年2.5万元,高中每年3万元,大学每年4万元的数额来作出相应的储备。

最后,是年老退休之后的医疗储备金。丁太太自己需要额外筹措养老期间的医疗储备金,此项规划要求投资波动性极小,建议以债券型的基金储备为主。以年收益5%来计算,如果60岁时想要筹集50万元作为家庭医疗专项储备金,则现在丁太太每个月需要定投620元即可。

当然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也不能完全照搬。可是,我们可以通过丁太太的例子来做一个参考,提醒自己应该好好分析一下目前家里的资金情况,做进一步合理的规划。这里,不妨告诉各位女性朋友们一条做储备金计划的黄金准则:“月3(30%)、年3(30%)、3年翻番”,即每月坚持把收入的30%储蓄起来,做理财投资的原始资本积累;每年实现30%的投资收益率;每3年使自己的金融资产实现倍增。这样,几个三年下来,你会惊喜地发现,你家里的资产已经翻了几番了。

一般来说,以上述准则来做储备规划,也许在刚开始的阶段,需要节衣缩食,可能日子会比较清贫,但是,你却可以过得很安心,因为你家的储备金足够,不用太害怕各种突来的风险。而坚持下来之后,慢慢日子就会好过起来。等到收入慢慢稳定下来,资金也慢慢积累起来之后,这种习惯仍然不能放弃。而且,那时候就应该尤其要注意给家庭准备好应急储备金,以防不时之需了。可能又有人要问了,那具体的应急储备金应该储备多少呢?一般来说,家庭应急准备金的数额一般以3~12个月的家庭生活费为宜,以应付收入突然中断或有其他意外时仍能维持生活。正因为如此,储备家庭应急备用金,首要是保持其较高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尽量提高收益。

储蓄,最具防御性的理财方式

近年来,女性的理财选择日益丰富,货币市场基金、外汇结构性理财产品、人民币理财产品等令人应接不暇。在个人理财大行其道的今天,理财似乎成为了储蓄的代名词。因而有女性忽视了合理储蓄在理财中的重要性,错误地认为只要理好财,储蓄与否并不重要。

然而,每月的储蓄正是投资资金源源不断的源泉。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确保理财规划的逐步顺利进行。因此,进行合理的储蓄,是理好财的第一步。

我们来看看小倩是怎样储蓄的:

小倩工作第二个月,妈妈就以小倩的名义,在银行开了一个零存整取账户,每月固定存入1 000元。那时候,小倩的工资全部加起来还不到2 000元。一开始,小倩是满心的不乐意,看着同时参加工作的女伴,每月发了工资的那几天,随心所欲地购买心仪的服装和化妆品,而自己却只能小心翼翼地算计着过日子,小倩没少向妈妈抱怨。无奈妈妈丝毫不为所动,到了发薪水的那天,总是不忘提醒小倩把钱按时存入账户。

后来,小倩意外地发现自己的账户里有很多钱,可以准备投资了。当然,小倩最感谢的就是妈妈,如果不是妈妈一开始就强制她储蓄,使她养成量入为出,不盲目过度消费的好习惯,也就没有她后来可以用来理财投资的充足储备资金。说到这里,小倩经常不忘提醒她的朋友“平时无论钱多钱少,一定要使自己养成储蓄的好习惯,实在不行的话,就学我妈妈这样强制储蓄”。

平时要养成“先储蓄再消费”的习惯才是正确的理财法。实行自我约束,每月在领到薪水时,先把一笔储蓄金存入银行(如零存整取定存)或购买一些小额国债、基金,“先下手为强”,存了钱再说,这样一方面可控制每月预算,以防超支;另一方面又能逐渐养成节俭的习惯,改变自己的消费观甚至价值观,以追求精神的充实,不再为虚荣浮躁的外表所惑。这种“强迫储蓄”的方式也是积攒理财资金的起步,生活要有保障就要完全掌握自己的财务状况,不仅要“瞻前”也要“顾后”。让“储蓄”先于“消费”吧!

“先消费再储蓄”是一般人易犯的理财习惯错误,许多人在生活中常感左入右出、入不敷出,就是因为“消费”在前头,没有储蓄的观念,或是认为“先花了,剩下再说”,低估了自己的消费欲及零零星星的日常开支。

也有很多人每个月都会将工资的一部分储蓄起来,有些人储蓄10%工资,有些20%,有些30%,还有的是把没有花出去的钱储蓄起来,每个月储蓄多少基本没谱。

那么从理财的角度来说,怎样才是科学的储蓄呢?我们都知道,理财是为实现人生的重大目标而服务的,而每月的储蓄其实就是投资的来源。因此,合理的储蓄应该先根据理财目标,通过精确的计算,得出为达成目标所需的每月应存储的金额;然后是量入为出,在明确的理财目标的指引下,每月都按此金额进行储蓄。至于每月的支出,那就是每月的收入扣除每月的储蓄额后的结余了。

有些人可能会说,“收入-储蓄=支出”与“收入-支出=储蓄”不是一样吗?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等式确实一样,但从理财的角度看,两者有天壤之别。每个人的收入基本上都是确定的,可以变化的也就是支出和储蓄了。如果是后一个等式,那么储蓄就变成可有可无了,有就存,没有就不存,并不是必须项,这也就是很多人理财规划做得不好,存不下钱的原因所在。只有重视储蓄,真正把它当做一项任务去完成,理财才有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