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圆融做人老练做事
13071800000047

第47章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按规矩出牌按程序做事(2)

问题的症结其实并不是什么难懂的道理,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穿,却因为我们粗心大意,得过且过的态度,不但不能明察秋毫,还如同瞎子摸象,摸得一头雾水,耽误了别人也耽误了自己。

在开始做一件事之前做好万全的准备吧!多花一点心血,也许可以省去更多汗水。

猎人带着他的袋子、弹药、猎枪和猎狗出发了。虽然人人都劝他在出门之前把弹药装在枪筒里,他还是带着空枪走了。

“废话,”他嚷着,“以前我没有出去过吗?而且不见得我出生以来,天空中就只有一只麻雀呀!我走到那里,得一个钟头,哪怕我要装100回子弹,也有的是时间。”

然而,他还没走过沼泽地,就发现一大群野鸭密密地浮在水面上,我们的猎人一枪就能打中六七只,毫无疑问,够他吃一个礼拜的,如果他出发前装了子弹的话。

现在他匆忙装上子弹,野鸭已经发出一声叫唤,一齐飞起来了,很快就看不见了。

糟糕的是,天空又突然下起雨来。猎人浑身都是雨水,袋子空空如也,只好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家去了。

成功的事每天都会发生。成功的人每天都有事做。今天的事是新鲜的,与昨天的事不同,明天也自有明天的事。所以今天的事,千万不要拖延到明天。今天的枪膛也千万别让它空着。

磨刀不误砍柴工,做事之前先做计划

很多人认为,与其把时间都花在对于未来的计划上,不如脚踏实地的苦干。实干固然很重要,但合理的计划却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如果说实干是汽车的发动机,那计划就是汽车的方向盘和地图。脱离了方向盘和地图,汽车固然可能到达目的地,但中间难免会走弯路,浪费了精力和时间。只有照着计划前进,才能快速有效地实现目标。

没有任何事比事前计划更能把时间运用得更经济、合理。研究证实了一项常识:用更多的时间为一项工作做事前计划,做这项工作所用的总时间就会减少。所以,不要让今天繁忙的工作把你的计划时间从工作时间表中挤出去。

计划可以分为两种:长期的计划与短期的计划。

长期性的工作常让你很头疼,因为它们往往难以预期,一开始认为可以很快完成的工作,最后可能不但必须延期,还耗费了你很多精力。对待长期的计划,有以下几点:

第一步,设立总的目标。这一步的关键在于不仅要把观念或信条确定下来,而且要使其具体化,将总目标分解、细化,使其成为指导工作的方针和努力的方向。

第二步,进行预测。在进行计划时,要考虑对客观环境的分析预测,离开了客观环境,长期发展计划如同沙上建塔,空中造楼。尤其当计划延续的时间很长时,要注意分析客观环境的变化。

第三步,设立阶段计划。把长期的工作分割开来。由于长期性的工作费时费力,人们容易失去工作的兴趣,因此自己设定几个进度,并规定好它们的截止时间,是更有力的自我激励方式。

第四步,每周定下固定的若干时间专门处理长期性的工作。刚开始不要定下太长的时间,否则容易引起自己的挫折感,应该积少成多,逐渐成功。

第五步,事先找出下次工作时的重点。知道下次工作的重点,一直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想到它,等到下次真正要工作时,就会很熟悉。

第六步,养成固定的工作习惯。如果事先规定自己每周或每天的某个时候,必须从事那些花费时间多的长期性工作,久而久之,一到那个时候会主动地空出时间去做它,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第七步,偶尔转变工作的角度。长期从事某一工作,容易使人觉得疲惫、毫无成就感而减低对工作的兴致。所以换换角度容易提高对工作的兴致。

对于短期的计划,我们可以每隔一个时间段检查它一下。

每日之末。你最好在每天醒来之时知道今天该干什么,先干什么。所以,每日之末,拟订一个要在明天达到的成果和如何进行的简要计划,按重要程度排列,把重要项目编上号码。

每周之末。一周是一个工作阶段的结束。在每周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之末,花点时间检查一下本周的主要活动,同上次计划的成果进行比较,找出可以改进之处,并拟订出下周各项工作的计划。详细的话,也可拟订出下周每天要达到的一项或几项主要目标。

每月之末。总结本月的重大事件,反思,并拟订出下个月要达到的一些主要目标。可以计划出下月的每一周你要达到哪一项主要目标。

每季之末。检查本季成果,同预期计划比较,确定补救措施和改进方案。确定下季每月工作要点。

以此类推……需要注意的是,同时进行数个计划容易顾此失彼,不仅完成的时间要延长,而且其品质也无法控制得当。所以最好根据工作的紧急性、成功的可能性、重要性、预期效果所需时间来决定计划的轻重缓急,否则一箭“数”雕,只能使质量每况愈下。

不要再吝惜你制订计划的时间了,这可是一种时间投资。

把宏大的计划分成几段,然后逐步实现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谈取胜的经验。

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

“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分段实现大目标真可谓是经验之谈,这一思想甚至适应于所有的“行业”。

报纸上曾经报道一位拥有100万美元的富翁,原来却是一位乞丐。我们心中难免怀疑:依靠人们施舍一分一毛的人,为何却拥有如此巨额的存款?事实上,这些存款当然并非凭空得来,而是由一点点小额存款累聚而成。1分到10元,到千元,到万元,到百万,就这么积聚而成。若想靠乞讨很快存满100万美元,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曾经有一位63岁的老人从纽约市步行到了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经过长途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难,她到达了迈阿密市。在那儿,有位记者采访了她。记者想知道,这路途中的艰难是否曾经吓倒过她?她是如何鼓起勇气,徒步旅行的?

老人答道:“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我所做的就是这样。我先走了一步,接着再走一步,然后再一步,我就到了这里。”

是的,做任何事,只要你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再一步步地走下去,你就会逐渐靠近你的目的地。如果你知道你具体的目的地,而且向它迈出了第一步,你便走上了成功之路!

就像举重者练习举重之初,通常是先从他们举得动的重量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后,才慢慢增加重量。优良的拳击经理人,都是为他的拳师先安排较易对付的对手,而后逐渐地使他和较强的对手交锋。聪明的人为了要达成“主目标”,常会设定“次目标”,这样会比较容易完成“主目标”。许多人会因目标过于远大,或理想太过崇高而易于放弃,这是很可惜的。若设定“次目标”便可较快获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能逐步完成“次目标”,心理上的压力也会随之减小,“主目标”总有一天也能完成。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苏秦和张仪都是鬼谷子的学生,苏秦要比张仪还要早出道。当苏秦提出“合纵”之策,取得了各方诸侯的信任,身挂六国相印,声名响当当的时候,张仪却还是个默默无闻的穷书生。尽管如此,在苏秦的眼中,张仪绝对是个不同一般的人才,迟早都会冒出头来。

在苏秦声望如日中天的时候,唯一担心的是秦国这个难缠的国家,为了避免秦国离间各个诸侯,破坏他苦心经营的六国联盟计划,苏秦可以说是绞尽脑汁,最后决定派一个人去当秦国宰相,以利于操控,而张仪便是他脑袋中的最佳人选。

当然,这种预先“埋暗桩”的做法并不容易,必须有精妙的安排。于是,苏秦先派人去游说、设计张仪,让张仪为了功成名就,而主动来求见他。结果,张仪真的来到了赵国,想要求见苏秦。

在苏秦的布局中,他事先交代守卫,不要为张仪通报,但也要想办法不要让张仪马上离开。

经过几天的冷处理,苏秦才让张仪见到自己。但是,见面时,苏秦却又故意摆高姿态,一副爱理不理的模样,让张仪在堂下如坐针毡;到了吃饭的时候,苏秦更随随便便地吆喝他去跟奴仆坐一块儿。

眼看张仪快要气炸了,哪还吞得下一口饭,苏秦立刻再将激将气氛拉到最高点,以很不屑的口吻对他说:“以你的才能,竟然贫困、卑贱到这种地步,实在是难以想象。”而且还火上浇油地说:“以我目前的身份地位,当然有办法一句话就让你马上富贵临门,但是看到你现在的样子,我认为实在不值得我这样做。”说完,便下逐客令,要张仪立刻滚蛋。

经过这一番羞辱,张仪当然是气得说不出话来,恨不得马上给苏秦一刀,不过理智告诉他,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心想只有秦国才有办法制伏赵国,于是便打算进入秦国寻找机会,以便他日报苏秦一“辱”之仇。

就在张仪气冲冲掉头走人的时候,苏秦早已安排好,向赵王请求配合,让他的一名亲信跟随在张仪左右,而且还送了一套车马和很多金钱,方便张仪四处打点。

就这样,张仪很快便见到了秦王,没多久,也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礼遇与信任,而且还进一步讨论到如何攻伐诸侯的策略。

这个时候,苏秦派来的那名随护,觉得任务已经达成,便向张仪告辞,准备要回赵国去。

张仪不舍地说:“我靠你的帮忙,才有机会出头,正想要报答你的知遇之恩,为何现在就要回去呢?”

这名随护随即回答说:“我并不了解你,了解你的是我的主人苏秦。现在老实告诉你好了,苏秦是因为担心秦国攻伐赵国,破坏他的合纵之策。更重要的是,他认为你具有足够的才识,可以掌握秦国的大政,所以才故意激怒你,让你投奔秦国。而资助你的那些钱财,也都是苏秦吩咐的。现在,我的任务已经完成,要回去交差了。”

张仪这时才恍然大悟,并感叹地说:“我被苏秦掌握在股掌之间,却不自知,显然我的才能并不如苏秦,如何打得过赵国呢?”张仪便要这名随护,回去后代他向苏秦表示感谢,同时捎了口信向苏秦保证,在苏秦担任赵国宰相期间,秦国绝不攻打赵国。就这样,在苏秦担任赵国宰相期间,张仪果然未曾计划攻打赵国。

苏秦是否真有如此“通天本领”,将世局的“轨迹”掌握得如此精准,几近左右历史的走向,不无疑问,但他这段识人、识才的故事,的确发人深省。

大人物,做大人物的事。平凡人,走平凡人的路。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因因果果,尽管错综复杂,却也不是毫无轨迹可寻。如果愿意费心体察,或许就看得见它的细微之处,或者是隐而未发的轨迹;而掌握得愈深入、愈贴近,也必然较有趋吉避凶或主宰未来的能力与机会。看得深远,做人圆融,等于买保险,不是吗?

当然,如果不用功,凡事又是抱着水来土掩、谁怕谁的老大心态,根本是一种偷懒的行为,如此,常常跌得鼻青脸肿,也不是一件令人意外的事。

要成功,看来,仍然少不了一番对于人情世故的精算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