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榜样的力量
13071200000008

第8章 理想是船,信念是帆(4)

有这样一幅漫画,一位青年挖井找水,已经挖了五个深浅不一的井,都没有找到水,他正准备换一个地方挖新的井。漫画下面有一组文字:“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从这句话中可知,这个青年没有毅力。其实他只要在多挖一点,就可以找到水了,何必费那么大的力去挖那么多的井呢?这样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吗!

成功就离不开毅力,有无数例子足以证明这一点。

文学家曹雪芹曾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由于家庭的骤变,又使他落到“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地步。正因为如此的经历,使他更加清醒地看透了当时的社会腐败和危机,滋长了狂羁傲世的叛逆思想,最终写出了伟大的现实主义著作——《红楼梦》。

诗人杜甫,虽出身于世代为官的家庭,但由于社会矛盾的巨流把他卷入到生活的底层,使他接触到了动乱的现实和苦难的人民,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当代楷模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历程。她无法上学,便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又自学了大学英语,还学习了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了16万字的外文著作和资料,另外还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书籍和医科院校的部分教材,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她当过乡村老师,并用学到的医学知识和针灸技术为群众无偿治疗疾病。她还用学过的无线电技术,在当地广播局做无线电修理工。1981年,《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3年2月,《中国青年报》刊登了她的长篇自述《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并配发社论《让理想的光芒照亮生活之路》。3月,团中央召开了“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命名表彰大会,宣传了她身残志坚、自学成才的感人事迹。5月,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向张海迪学习,邓小平、叶剑英等老一代革命家为张海迪题词。此后,张海迪的名字传遍全国各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全国典型。

人的一生,不管是长寿,还是短命,这个历程注定是要充满着“荆棘”的。只是有的人道路平坦一些,荆棘障碍相对少一些,有的人生道路可能坎坷不平,多荆棘、多障碍。一帆风顺,直上青云的总是很少,逆境往往要大于顺境。每个人只要生活在世上,就要与困难做斗争,不斗争则失败,斗争则能将不利因素、困难条件,转化为有利因素、有利条件。总之,顺境与逆境、困难与前进,常常是相互交错,相互消长的。不论生活、学习、工作,都会碰到数次乃至数十次、数百次、数千次的困难、阻力。不管困难大与小,阻力大与小,每个人都是逃不掉的,必然要碰到的。困难也罢,阻力也罢,大也好,小也好,这并不可怕,问题是遇到困难,遇到阻力后怎么办?是知难而进,还是遇难而退?由于毅力之不同,面对困难的态度、做法也会不同。

在困难、阻力面前,不同的人可以分成三种情况:

意志薄弱者,也就是眼光短浅者,缺乏远大抱负和理想,缺乏努力进取精神,自觉性不强。这种人开始的时候,往往把困难、阻力、障碍看得很简单,因此态度轻率,在没有深入调查了解“内情”时,就急于表态,“这很容易”,“没有问题”,可一旦遇到挫折时,由于思想、精神准备不充分,就容易败下阵来,颓然丧气,一副倒霉相。

意志较强者,凭借一时之勇,短促的毅力,在碰到困难挫折时,往往能战胜头几次之障碍,但总因缺乏坚持持久之毅力而未能达到成功之顶峰,中途败下阵来,与前一种相比,是稍进了一步,但终因未到达彼岸而遗憾终生。这种人只要努力“再坚持一下”就能成功,可恰恰缺少了这“再坚持”的意志,才中途而废的。中途辍学者有之,一事无成者有之,大事办不了小事办不成者有之,高不成低不就者有之,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者有之。

意志坚强者,也就是胜利成功者,他们不管遇到多大的阻力,多么艰险的困难,都能一次次地战胜它,克服它,往往是困难阻力越大,他们的意志越坚强,受挫折越多,干劲儿越足,因此他们能够有始有终坚持到底。

可见,人们要做点事,要使自己的事业有成,你就必须要有毅力,必须有始有终,不可半途而废。半途停止者,前功再大也将毫无价值。因此成功与失败,就在于你是否有毅力。成功就在你脚下,但需要毅力,需要坚持,需要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那种劲头和精神。

3.赢得起,也输得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要经历起起落落,有赢自然就会有输。当我们面对失败和痛苦时该怎么办呢?坚强的人会说:输算什么?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软弱的人则认为,输就意味着痛苦,即使伤好了也会留下伤疤;乐观的人说:输是经验,是成功之母;悲观的人则认为输是无底深渊,陷进去了就难以翻身了。不同类型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古今中外的很多例子都证明:成功只属于输得起的人。

输得起是一种胸怀,是一种直面现实的勇气。人生有许多关口来检验我们是否具有输得起的胸怀:学生时期的落榜,恋爱时期失恋,职场上失业,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左右着我们的喜怒哀乐。输得起是一剂心灵的良药,可以抑制我们的心灵之痛;输得起是冲锋时的号角,可以唤起我们的斗志,重新投入战斗。我们只有坦然承认失败,才能摆脱怨天尤人等消极思想的纠缠,在绝境中重拾希望。

输得起要输得有所值,输得起不是一种放弃,更不是一种沉沦,输得起是一种卧薪尝胆,输得起是为了东山再起。用美国股票大王贺希哈的话说:“不要问我能赢多少,而是问我能输得起多少。”只有输得起的人,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贺希哈17岁的时候开始自己开创事业,他第一次赚大钱的时候,也是他第一次得到教训的时候。那时候,他一共只有255美元。在股票的场外市场做一名掮客。不到一年,他就发了财,赚取了16.8万美元。他为自己买了第一套像样的衣服,在长岛买了一幢房子。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休战期来到了,贺希哈聪明得过了头,他以随着和平而来的大减价的价格,顽固地买下了隆雷卡瓦那钢铁公司,结果却受到了欺骗,只剩下了4000美元。这一次,他学到了深刻的教训:“除非你了解内情,否则,绝对不要买大减价的东西。”

后来,贺希哈放弃证券的场外交易,去做未列入证券交易所买卖的股票生意。开始,他和别人合资经营,一年以后,他开设了自己的贺希哈证券公司。到后来,贺希哈做了股票掮客的经纪人,每个月可以赚到20万美元的利润。这位手摸到东西便会变成黄金的人,也有他的麻烦。1945年贺希哈由于疏忽,未经许可而携带1.5万美元出境,被加拿大政府罚了8500美元。同时,他的菲律宾金矿也让他赔了300万美元。这也给了他另一次教训。尽管贺希哈经历了这么多失败,然而他从未放弃。要想得到红利,就必须先拿钱投资。同样,想要获得成功,则必须先有所牺牲——牺牲自己的时间、收入、安定的生活、享受,等等。不敢置身于危险中的人是绝对无法获得成功的。

人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博弈,要输得起方能赢得起,一时的失败并不代表永远的失败,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方能成就大我。一个输不起的人,往往就是赢不起的人。

象棋作为一项娱乐活动,它丰富着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但同时也是矛盾的演播场。常常有围观者,喜欢评头论足,指手画脚,这种喧宾夺主常常会导致一些不愉快,虽说“观棋不语真君子”,但面对有些棋局,特别是那种“棋逢对手难相胜,将遇良才不敢骄”的棋局,有些人就按耐不住那颗蠢蠢欲动之心了。在对弈之时,仔细观察那些棋手,你会发现他们有些喜形于色,一惊一乍,有些则默不作声,处变不惊,泰山崩于前似乎都色不变。不同的性格,让他们对待成败的时候,也表现出各种性格状态,一般喜形于色之人,都是些对功利成败看得很重的人,这种人也较易失败,所以一个高级别的棋手,首先要有颗赢之泰然,失之坦然的心,方能成就自己,才能真的笑到最后。

有个年轻的推销员,在积累了一些销售经验之后,就定了一个特殊的目标——获奖。

要想做到这一点,他至少要在一周内销售100次。到星期五的晚上,他已经成功地销售了80次,离要求还差20次。这位年轻人痛下决心:什么也不能阻止他达到目标。因为他相信:人的心理所能设想和相信的东西,人就能积极去获得它。虽然他那一组的另一位销售员在星期五就结束了一周的工作,他却在星期六的早晨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到了下午3点钟,他还没有做成一次买卖。他受过这样的教育:交易可能发生在销售员的态度上——不在销售员的希望上。这时,他记起了他的自励警句,热情地把它重复5次:我觉得健康!我觉得愉快!我觉得大有作为!大约在那天下午5点钟,他做了3次交易。这距他的目标只差了17次。他记起了:成功是由那些肯努力的人所取得的,并为那些积极而不断努力的人所保持的。他又热情地再重复几次:我觉得健康!我觉得愉快!我觉得大有作为!大约在那天夜里11点钟时,他疲倦了,但他是愉快的:那天他做成了20次交易!他达到了他的目标,赢得了奖品,并学到一条道理:不断的努力和乐观的精神能把失败变为成功。

当然,输得起并不一定就能通向成功,但这毕竟代表一种信念,是成功的必经之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具备这种输得起的精神,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即使是在遭遇重创之后,我们也要告诉自己:我们一定要输得起,只有这样才会赢来新的机遇,才能成功。即使我们最后没有到达成功的巅峰,那时我们必然也会觉得无怨无悔!

4.影响力

记得有位经理人说:“如果说传统意义的领导者主要依靠权力,那么现代观点的领导者则更多是靠其内在的影响力。作为领导者,要取得名副其实的经营管理资格,不是拥有一个职务头衔就行了,而是要有人格魅力。上级只能给我们权力,而不能给我们威信。”

领导影响力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影响他人心理和行为的一种力量。领导影响力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权力影响力,它是由社会组织赋予的,是一种法定职权所产生的影响力,可以说是一种“硬”性力,其核心是“权”;另一类型是非权力影响力,它是由领导者个人的品德、才学、业绩、资历、情感等因素构成的,在其与下属人员交往中影响下属人员心理和行为的一种力量。

影响力,人皆有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国的企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不断变幻的外界环境中,只有优秀的领导者才能影响和带领团体和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在竞争中得以立足和前进。领导传统意义的影响主要是靠权力,而现代则是通过影响力来实现的。

有一部叫《葛底士堡》的电影,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一次著名的战役。其中有一个片段是描写张伯伦上校如何对待他的一批逃兵。一个逃兵代表向张伯伦抱怨,觉得自己已经做了很大的贡献,但却受到很多虐待,因此很厌恶战争。张伯伦的下属劝他运用手中的权力,惩罚甚至枪毙这些动摇军心的家伙。但张伯伦却诚挚地和这些逃兵对话,跟他们讲述这场战争的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如果北方失败,那么最宝贵的自由将由这个国家失去。他承诺给他们选择去留的自由,同时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来劝说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这些逃兵都心甘情愿、斗志昂扬地跟他重返战场,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领导者的权力是外部给予的,但他的影响力则产生于本人的内在素质和品质。权力的运用往往依靠高压或小恩小惠,影响力则需要发自内心地打动对方。权力强迫人不得不做某件事,因为你有权有势,但下属往往会口服心不服,或者“身在曹营心在汉”;影响力由于触动到下属的内心价值观念,所以让他自觉自愿地追随完成组织目标。

哈罗德·孔茨说:“真正的领导者是能够影响别人,使别人追随自己的人物。他能使别人参与进来,跟他一起干。他鼓舞周围的人协助他朝着他的理想、目标和成就迈进,他给了他们成功的力量。”领导者的任务就是为追随者指明方向,告诉他如何去走,当团队顺风顺水时,你要格外的冷静,当团队处于低潮时,你能振臂高呼,让团队找到方向。不断给团队规划目标和愿景,并带领团队去努力达成目标,你的思想有多远,你的团队就能走多远。

一个成功的领导不在于其身居高位,而是指拥有一大批追随者和拥护者,并且使组织群体取得良好绩效。领导者的影响力日渐成为衡量成功领导者的重要标识。作为一名领导,要取得名副其实的经营管理资格,不是拥有一个职务头衔就行了,而是要有人格魅力。上级只能给我们权力,而不能给我们威信。一个领导者只有在团队树立了威信,才能得到员工的认同和拥戴,才能带领团队做大做强,走得更远。

另外,领导者有效的影响力,除了来自于他自身必须具备的一定的影响力之外,还与群体接受影响的心理机制密不可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