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德国妈妈这样教自律
13067800000048

第48章 培养自我意识——教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很多父母总觉得孩子应该服从大人的意见,听从大人的安排。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好孩子。可是德国父母却觉得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需要,可以拒绝父母的一些要求。这样,孩子才能具备独立的精神。我们应该向德国父母学习,在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上多花些心思。

鲁尔克恩教授带着鲁恩和利恩来我们家做客,这两个小家伙一看到我们家有很多玩具,十分感兴趣。

“姐姐,阿姨,我们可以玩那些玩具吗?”

“当然可以!”

在征得欣欣和我的同意下,两人高兴地玩了起来。他们在玩的时候,我就坐在旁边和他们聊天,以免他们觉得自己受到冷落。

聊到未来志向的时候,鲁尔克恩教授示意我不要说话,然后他问鲁恩和利恩:“亲爱的,你们长大之后愿意和我一起学习数学吗?”

听到爷爷这么问,鲁恩和利恩站了起来,不过两人的表现完全不同。鲁恩不知道怎么回答,显然是对数学没有兴趣,却担心一旦拒绝了,爷爷会不高兴,所以低头不语。

鼓励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勇于拒绝大人的要求

利恩则一副快人快语的样子,才站起来就对爷爷说:“不,爷爷,我不要跟你学数学,我要跟王太太学习中文,然后去中国。”

“哈哈哈!好,利恩,我答应!”我开心地附和。

“鲁恩,你为什么不回答呢?”鲁尔克恩问他。

“我……”鲁恩还是没有说话。

“你的沉默已经给了我答案:你不喜欢学习数学,对不对?不过,如果你能够大声地对我说‘不’,我会更高兴。以后,你应该向利恩学习,要有自己的主见,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拒绝大人的要求。你要明白,即便我是你的爷爷,哪怕是你的父亲、母亲、老师都没有权力勉强你去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教授一脸严肃地说道。

“怎么会教孩子拒绝大人的要求呢?”我不解地问。

“教孩子敢于拒绝家长的要求,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我精神。”鲁尔克恩教授说道。

“你不怕孩子不听你的话,事事和你对抗啊?”老公问道。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为什么非要听其他人的话不可,他们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可以有自己的发展方向。

“如果一个孩子像你所说的那样,只会服从家长的意见、听从父母的安排,那么他内心的自我意识就会丧失,逐步变成只知道依赖他人、社会,一味服从、软弱、逆来顺受的人。难道,你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这样子的吗?”

“不,不……”我连忙否认。

“不要压抑孩子的情感,多多征询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大声地向你说‘不’,应该觉得高兴,这表示你的孩子长大了……”鲁尔克恩教授开心地说道。

德式自律教养48

如果孩子大声说“不”,应该为他开心

很多父母总觉得孩子应该服从大人的意见,听从大人的安排,这样才是一个好孩子。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凡事听从大人安排的孩子缺乏自我意识,也欠缺独立性。缺乏独立性的孩子,就缺少竞争能力。

所以,从孩子小时候开始,父母就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不仅是尊重孩子的表现,而且有利于发掘孩子的潜力,增强孩子的自立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果孩子大声地对你说“不”,身为父母的你,也许不解,甚至感觉没面子,因此恼羞成怒。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如果孩子大声地对你说“不”,最好的做法是,不仅不恼怒,而且还觉得高兴。因为这正是孩子有自我意识的表现。

在德国,父母们一向尊重孩子的选择,不会强迫孩子按照大人的意愿来做事。即使是为孩子买一件衣服这样的小事,也会让孩子自己做主。

当孩子拒绝父母的某些要求和建议的时候,父母不会因此而恼怒,而是高兴地询问孩子拒绝的原因,并且听取孩子的意见。他们明白,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增强,开始思考,在做选择,在捍卫自己的利益。

做父母的一定要明白,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独立精神的孩子,远比一个只有服从意识的孩子更能应付复杂的社会挑战。

当然,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不等于娇惯、纵容孩子。因此,在重视孩子自我意识培养的同时,也要防止孩子养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如果孩子大声地对你说“不”,最好的做法是,不仅不恼怒,而且还觉得高兴。因为这正是孩子有自我意识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