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清体制内的改革者:曾国藩传
13067100000001

第1章 前言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谥号“文正”。

曾国藩历来是个受争议的人物。他被冠之以“中兴名臣”、“洋务之父”、“理学大师”的称号,但又有人称他为“曾剃头”、“曾屠户”。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中国有句老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方面,曾国藩被称为清朝最后一位理学大师,他崇尚程朱理学,把理学运用得从容自如。在治家方面,他充分秉承了祖父星冈公的治家手段,并在星冈公的基础上,对曾家的家风、传统进行了发扬光大,后来,他提出了著名的“曾家八宝饭”。一个人的成功,除了个人努力之外,外部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曾国藩应该算是时代的宠儿。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清朝年间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惶恐不安,使清朝大臣战战兢兢,但它却成就了曾国藩,让他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重的色彩。

那时的清朝,已经开始走向没落,清朝的正规军虽然拿着官饷,但却完全没有官军的样子,与清朝入关时凶悍的表现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尽管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咸丰三年(1853年)借助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他是书生出身,开辟了书生治军的先河。在与太平天国的斗争中,他虽然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的精神让人敬佩,值得后人仿效。曾国藩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在清政府看来,他是功臣,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上,又存在着争议。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他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不仅他自己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弟也杀人,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来鼓舞士气,养成了湘军凶悍残暴的蛮性。

另外一个存在争议的地方,是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时,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十名修女、二名神父、另外二名法国领事馆人员、二名法国侨民、三名俄国侨民和三十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四座基督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曾国藩到天津后,经过认真考量当时的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唾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

我们已经说过,曾国藩是个备受人们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在天津教案这个问题上,处理得并不漂亮,但后面的事情或许可以稍稍弥补一下缺憾。

清政府后期,整个世界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鸦片战争用大炮叩开了中国的国门,向中国输入了大量鸦片,使大量白银外流。同时,也让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天朝上国”之外的世界发展得如此之快,看到了彼此间的差距,这些人之中,就有曾国藩。在兴办洋务运动方面,他积极响应,奏请清政府让幼童去外洋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制造技术,以装备自己的队伍。在这一点上,他是有超前意识的。在那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年代,能有这样的思想,尤其是像曾国藩这样位高权重的人,能做到这一点,实属难能可贵。

楼高易倒,树高易折。曾国藩身为晚清重臣,在清朝官场风风雨雨几十年,始终屹立不倒,除了他的为官哲学让他稳如泰山外,他的处世之道也是不可忽略的。他提倡立志高远;做人唯诚信二字而不立;他始终认为,凡事要亲身入局;言行要谨慎;在日常的处世中,更要藏匿自己的锋芒,避免过于暴露自己。他的这些观点、做法,让他在宦海沉浮的世界里游刃有余,终得善终。

本书作为曾国藩的传记,一方面按照时间的顺序讲述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事迹,另一方面,描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心路历程和成功之道。尤其突出了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和治军思想,从这两大方面辅助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揭开曾国藩成为晚清名臣乃至中国封建史上最具影响力之一的政治家的根本原因。

作者

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