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怎样说话不伤孩子
13053900000037

第37章 聪明父母这样跟孩子谈学习(4)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曾经说:“什么是学问?就是要学怎么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这就告诉我们学问来自于发问,要获得多一些知识,就是要善于学习,善于发问。可是,目前许多孩子都不愿意提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学习不动脑筋,糊里糊涂,学了点什么也没搞清楚,当然提不出问题。二是学习并不是没有问题可问,而是有问题而不敢问或不愿问:或者觉得一点儿小问题,不愿意麻烦别人;或者是因为害怕提出问题后老师会责怪自己上课没认真听讲;或者是害怕同学笑话自己这么简单的问题也要问;或者是自己当时懒得去问别人,过后自己也忘记该问些什么。三是去问了老师、同学或家长后,问题还没搞清楚就半途而废,没有追根究底把所有问题都搞清楚的习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每一次教育活动都必须小心谨慎。父母在和孩子的相处中,很多时候需要进行交流,而提问是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

亲子正面沟通秘诀

家长应该怎样向孩子提问,才能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并激发孩子对知识产生兴趣呢?

1.探索性提问

要问,就问到点子上。要做到这一点,家长可把要求孩子掌握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发问点。

2.启发性提问

家长的提问是为了引起孩子的思考,因此,家长的提问必须具有启发性。只有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唤起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

3.趣味性提问

七八岁孩子的注意力易转移、易激发,家长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以激发孩子想知道更多知识的欲望。例如“鱼在睡觉的时候闭眼睛吗?”“人用鼻子呼吸,小鱼是用什么呼吸?”“小鸡有耳朵吗?”“为什么骆驼能在沙漠里行走和生活呢?”“企鹅为什么能在冰天雪地的南极生活?”一个个关于动物的问题深深地吸引着孩子,既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能激起孩子对探索动物秘密的好奇心。

4.概括性提问

在亲子活动中,家长要让孩子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就要逐渐提高提问题的质量。也就是说,提问题要有概括性,从而让孩子从小养成一个学会概括的好习惯。例如在“影子是怎样形成的”这个提问中,孩子通过思考与回答以后,就能逐步概括出人、树、房子、动物等不透明的物体在太阳、电灯、手电、蜡烛等发光物的照射下,都会留下阴影,这就是影子。这样,孩子既可以认识光和影子的关系,又能使其具体直观思维逐步向抽象概括思维发展。

5.提问要有层次性

提问要由浅入深,使孩子系统掌握科学知识。如,在野外游玩的时候,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奇妙的根”时,可以这样提问:“这些植物的根在哪里呀?”“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呀?”“每种植物的根是否是相同的呀?为什么?”“根有什么用?”通过提问的环环相扣,孩子就能对根的知识有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观察与思考习惯。

6.提问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提问,能使孩子没有拘束,较积极、大胆地探索,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如“认识空气”,家长可以这样提问:“哪里有空气”“空气有什么用处”。如“认识沙”,家长可以这样问:“沙是什么样子的”“用手捏沙有什么感觉”,等等。这些问题没有限定的答案,孩子有充分的空间展开想象,培养了孩子多元化的思维。

孩子学习偏科怎么办

李雯从小就对数学的加加减减很头痛,上了初中,面对复杂的公式、概念,更是感觉到没有头绪。在小学时就曾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的她,却从小就因为偏科而被归入差生的行列。面临中考,李雯的父母对她的希望很大。尽管她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并不感兴趣的理科上,但一次次不理想的考试成绩,却好像在嘲弄她的决心。母亲沉甸甸的期望和常常不经意间的责备,都使李雯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让李雯的理科成绩有所提高,妈妈请过家教,辅导书更是买了无数,可就是效果不大。

偏科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似乎没有什么智能和德行上的大问题,但是却有很大的杀伤力,使人无可奈何地输在水平线下。个人的能力结构有其特点,这是常见的现象,但是现行的考试却要求我们是各科都优秀的全才,这样才相对出现了“偏科”这个说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意识逐渐凸现出来,他们渴望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学习、了解这个世界。所以,对于喜欢的课程,他们会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而对不喜欢的课程,则会表现出较大的反感。他们对部分课程从没兴趣到不喜欢,再到反感……最终成为知识上的“跛脚者”。

偏科有能力结构的问题,但更主要的是被心理因素所强化。一开始,学生出于本能对熟悉的知识是感兴趣的,而疏远那些不怎么喜欢的知识,但是到了考试时这种疏远便会还你颜色,成绩显然会比较差。于是父母就会来检查、指责甚至辱骂,而孩子就讨厌、生气或者自责。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孩子就对不喜欢、没有感觉的课程产生了心理阻抗。

这种阻抗既有能力上的,自己确实不喜欢、不投入、回避它,但是更多却是心理上的。孩子自己会觉得这是麻烦,父母和老师因此而批评自己,自己也找不到好感觉,心理上也因为焦虑产生负面的暗示:自己是学不好这门课了。或者,孩子对父母和某位任课老师不满,以此作为对抗的手段;或者,孩子希望以此作为引起师长关注的事件,因为自己很寂寞。

一般说来,有缺必有满,有特别的弱点就会有超人的强项。人的能力也呈现舍小处集大成的特点。父母要告诉孩子,面对弱点在心理上应不回避、不害怕,要正视它们并自我鼓励,从而战胜它们。父母要让孩子明白,短处和弱点正是自我挑战的机会。

父母应鼓励孩子对不平衡的能力结构“扬长不避短”,保持优势并集中精力攻克短处。假如孩子难以把短处变成长处,但能够做到把特点和优势强化,把弱点上升到一般,也是成长的好谋略。

有个关于木桶原理的故事。一个木桶能装下多少水,关键的不是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木板。尽管说“术业有专攻”“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努力在社会上生活得很好。但是,在目前这个应试教育盛行的年代,没有一个孩子可以只凭擅长的一两门功课,就能在社会中立足。偏科会给自己将来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毕竟,天才型的孩子还是少数。

目前中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偏科现象,可能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1)兴趣使然。此种兴趣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关系很大。拿家庭环境来说,“体育世家”的孩子喜欢体育,“音乐世家”的孩子偏好音乐等;在学校中,教师的教学艺术及人格魅力也可能使学生偏科。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喜欢数理化,而对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一筹莫展,这与此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而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较弱有关系,而有些学生则恰恰相反。

(2)在中学阶段,一些孩子将中学所学科目分为所谓的“主科”和“副科”,凡升学考试和高考的必考科目为“主科”,其余则统统为“副科”,重视“主科”,轻视甚至忽视“副科”。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家长还积极支持孩子这种偏科学习。

亲子正面沟通秘诀

孩子学习偏科不利于孩子的发展。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纠正学习偏科的问题呢?

1.要向孩子阐明学习偏科的危害,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中小学阶段,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是为孩子日后成才打下坚实基础的阶段。各年级开设的各门学科都是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是经过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而设立的,偏废任何一门课程,都犹如修建高楼大厦时地基缺了几样关键的东西,其后果是很严重的。从未来的工作需要看,日后每个人的工作都将是综合性的,且工作变动很大、很快。

一项工作、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要用到许多领域的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界一个公认的目标。要让孩子认识到,要学好数理化,没有坚实的语文功底是不行的,没有结实的身体是不行的,没有艺术细胞和丰富的想象力也是不行的。各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由于中小学生偏科现象的存在,导致了眼下许多大学生“会说ABC”(英语好),“会解XYZ”(理科强),但却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甚至给导师写假条都有错别字,用错标点符号,不懂规范格式,这些人不得不回头再学中学语文。事实证明,许多优秀的科学家,除了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以外,还有相当高的文学修养、艺术修养。

2.激发孩子对“非优势学科”的兴趣

如孩子在理科学习方面取得了成绩,而文科不足,此时可鼓励孩子:“你数学学得这么好,语文能不能也学得这么好呢?试试看。”家长平时也可和孩子分析某一篇课文的写作特点,甚至也可“请教”孩子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许多孩子语文不好主要表现为写作不好,此时家长可鼓励孩子写日记,模仿一些名家文章的布局、结构,或购买一些文学名著,订阅一定数量的文学报刊,鼓励孩子向报社、杂志社投稿,参加一些写作比赛,逐渐提高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

3.家长要有耐心,纠正学习偏科不会一蹴而就

家长要热情地辅导孩子的“非优势学科”,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激发孩子对该学科的兴趣,增强其信心。长期坚持下去,孩子学习偏科的问题就会逐渐得到解决。

4.克服孩子学习上的偏科倾向,但千万不能矫枉过正

在抓孩子其他基础课的学习时,不仅不应限制他们对所擅长科目的学习,还应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俗话说,不怕千门会,就怕一门灵。孩子学有所长相比平而不尖会更有出息。

让孩子远离开学焦虑症

“马上开学了,还老是往外跑,给我乖乖待在家里。”开学前,初三学生小陈趁着还未开学疯狂地和同学在外玩耍,为此与妈妈发生了多次争吵,每次提到开学,原本还高兴的他,一下子就好像没有了热情,对家人亲朋爱理不理的。原来,要开学的事实让他有些莫名其妙地恐惧,特别是晚上,就会想很多。小陈会想还有一年多,要是中考不理想或是没考上该怎么办?开学了,又有做不完的功课、上不完的课,还不能看电视、玩游戏,考试又得名列前茅……

感到不被理解的小陈带着情绪、拖着疲惫的身躯进入了新学期的课堂。可是开学已经10余天,小陈依然情绪低落、不想上学,上课犯困、疲倦,甚至与父母发生争吵。

像小陈这类情况在中小学校开学之初普遍存在,是典型的“假期后遗症”,他们轻则迟到,上课犯困;重则厌学、逃课;更有严重者情绪低落,甚至异常焦虑。这种现象会持续将近1个月时间,成了学校、家长、学生共同的难题。

“开学恐惧症”是一种情绪障碍,主要特点是对学校产生恐惧。它的主要症状是情绪低落、心慌意乱、无缘无故发脾气、浑身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失眠等,有的还有头痛、胃痛等躯体不适症状。

开学焦虑症的主要诱因是“开学”,它会导致学生对学校生活产生焦虑和恐惧,或“唤醒”分离性焦虑、学习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等不良情绪和行为。前者是由于自己的人格缺陷或对学校和学习过于紧张所致;后者往往是在学校学习或在其他活动上有过挫折和遭受委屈、羞辱的经历。升学压力、人际交往不适应等方面是导致开学焦虑症的重要原因。

学生的开学焦虑症原因不尽相同,表现也各异,主要诱因有分离性焦虑、改换学校重新适应新环境、人际交往困难等。在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放假期间作息生活极不规律,每天看电视、上网、晚睡,开学后又要恢复早睡早起,担心自己能否重新调整生物钟;有的在假期里过惯了被照顾的生活,对开学后的独立生活有些不适;还有的学生担心新学期功课太重,担忧学校人际关系等。不仅是中小学生,现在连一些大学生也同样会产生这样的情绪,有的大学生在假期里“疯狂享受”,不喜欢开学,希望能再多放几天假。

据专家介绍,开学焦虑症是一种心理障碍,有关调查显示,有这种情况的孩子大部分曾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有过挫折经历。

开学焦虑症有五种易发学生群,即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学校经常受到老师批评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对新环境不能很快适应的学生以及一些过于追求完美学业的优秀生。

亲子正面沟通秘诀

家长如何帮孩子远离假期焦虑症呢?

1.帮助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意识到并接受假期已经结束的现实,想到可以与同学一同分享假期中的有趣事情;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一些,又能学到更多更好的东西;认为自己将有更成功的一年,等等,都有助于其树立信心、放松心情,以接受的心态去迎接新的学期。

2.开学一周前开始恢复规律的作息时间

让孩子自觉按时间表睡觉、起床,不睡懒觉,1周左右,生物钟自然就准了。还可以让孩子对假期做个小结,与同学分享假期的趣事,预习新的课程。

3.可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图书馆等方式来充实孩子的生活

平时让孩子注意克制自己,学会容忍和接纳别人,加强相互沟通和交流,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