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怎样说话不伤孩子
13053900000034

第34章 聪明父母这样跟孩子谈学习(1)

兴趣是火苗,帮助其燃烧

小刚的家里管他很严,从小就强迫他学钢琴、背唐诗。最开始,他还有兴趣,可是父亲的要求太严厉了,弹错一个音符、背错一个字,都要受惩罚,这让他越来越怕,只要是学习,无论学什么,他的心里都怕得要命。家里一来客人,爸爸就让他表演弹琴或背诗,他觉得自己就像是马戏团里的动物,每天受苦受累,只是为了表演给客人看,让客人取乐,让爸爸有面子。从很小的时候,他就恨死了来家里的那些客人,因为他们只喜欢看自己装出来的听话样,他们和爸爸妈妈一样,从来就不在乎自己的真实想法。

上中学后,他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小孩,因为妈妈逼她学钢琴,就用锥子扎自己的手。他觉得,那把锥子扎进了自己的心里,自己和那个小女孩一样,都是太苦命了,还不如街头那些要饭的小孩。他对学校的课程一点兴趣都没有,只是习惯了接受训练,脑子里已经习惯性地认为,人活着就必须要受苦,每一门课都是一个折磨人的魔鬼。

他的父母丝毫也没有注意到他的情绪变化。实际上,他们什么时候都没有在乎过小刚的情绪,只知道每天早上6点钟叫他起床,晚上监督他写作业,就像警察看管犯人一样。只要作业或考试时做错了题,家里就一定会有惩罚,或者是免除1个月的零花钱,或者是没收3天的零食。

有一次压力太大了,小刚实在受不了,便对父母大喊——再逼我,会逼出人命来的!那以后,小刚成绩就越来越差,他是彻底不想学了,还经常离家出走,一走就是好几天。爸爸再怎么打他,他也不在乎,反正已经打皮了。老师再怎么劝,他也不好好学了,还经常扰乱课堂秩序。最后,他被学校劝退,连中学也没有念完。

案例中小刚的经历告诉我们,长期强制性的要求,枯燥单调的学习生活,无计划、无目标的努力,以及频繁的不满与批评,所有这些使孩子的好奇感与学习热情一点点被侵蚀。

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自发状态下,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这种积极的表现,是老师和家长都希望看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对学习压力有相当强的承受能力,甚至一点都不觉得学习是件“苦差事”,而且学习效果好,记忆力也相对加强。从长远来看,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十分有利。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学习要有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讲,家长在讲,许多书本也在讲,但真正领会这一点、运用这一点的家长并不是很多。

当您指责孩子、埋怨孩子、督促孩子学习的时候,您只是想要一个结果。这时的您是一位粗暴的家长,因为您根本不知道孩子的兴趣是什么样的。

中国的家长要认识到,兴趣可以帮助孩子节省大量学习时间,大幅提高学习效率,让孩子用更少的时间,换来更好的名次和更多的成功机会。

实际上,一切保持兴趣的办法,都有两个必要的前提——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更大的学习自主性。有的家长会说,我管得这么严,孩子还老是偷懒,如果放手,他就该更不知道学了。这种问题确实存在,所以家长要给孩子以适当地引导,让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

亲子正面沟通秘诀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呢?

1. 善于发掘孩子的兴趣所在

现在的家长从孩子一入学开始,就千方百计想让孩子学得好、懂得多,所以连孩子的双休日、节假日都安排得满满的。但自己的孩子是否喜欢学呢?实际上,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只会使孩子学得非常辛苦、吃力。孩子一旦产生厌倦的情绪,后果可能是极其严重的,甚至会危及孩子对正常学业的兴趣。

2. 家长要充满热情地鼓励孩子的学习兴趣

曾有一位家长让自己两岁半的孩子学绘画,原意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可当家长看到孩子把小鸟画成了个大黑疙瘩时,就忍不住说孩子“太笨了!画的是什么呀!”。家长这样的态度对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是很大的打击,因为家长是孩子心目中第一个权威的评价者,他们特别渴望得到家长的肯定,可是家长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经常毫不负责任地、轻而易举地摧毁了孩子的求知欲。当孩子做得好时,应适时表扬,可当孩子做得不好或者失败时,要先发现孩子有创造性的一面,然后再鼓励他们。

3. 与孩子分享学习的乐趣

要想让孩子对学习有兴趣,父母要先有兴趣,带领孩子一起去寻找学习的快乐。父母开心的笑容是孩子最大的安慰,是支持孩子完成艰苦学业的无穷动力。大多数孩子努力学习,是为了换取父母的高兴,以成绩作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

4. 陪孩子一道克服困难

当孩子出现厌学倾向时,父母不该指责孩子,应该耐心引导,先表扬孩子付出的巨大努力,再告诉孩子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学习上的敌人已经快要投降了,只要一鼓作气,就可以“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孩子的学习就是一次长征,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长征旅途上的战友,面对学习上的挫折,一定要与孩子一起分担痛苦,并肩奋战。当孩子用自己的努力战胜困难,解出了难题,找到了自己错误的根源时,父母一定要把它看成是大喜事而对孩子多加表扬。

5. 设立学习成就奖

只要孩子能从学习中找到成就感,就给予适当奖励。要让孩子讲清楚,成就感是怎么来的,付出了多少努力,克服了多少挫折。这样可以帮孩子看清楚自己取得的成绩,引导孩子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产生更大兴趣。

6. 保持优秀

家长应该给孩子的各个科目都打一个“优秀”,要求孩子努力保持自己得到的“优秀”。只要付出努力、取得进步,优秀就可以保持。不用和别人比,只要和自己比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帮孩子减轻心理压力,从容面对学习。

7. 让孩子学会“找快乐”

给孩子布置任务,要求孩子每周都要从各个科目中找到快乐。这可以让孩子留心去寻找学习中值得快乐的事,从而使其保持乐观的情绪,产生学习兴趣。

8. 别人的兴趣从哪里来

让孩子向同学请教,他们的学习兴趣都是怎么来的,吸收一切可以借鉴的方法。要告诉孩子:别人帮你解一道题,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而如果能帮你找到学习的兴趣,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寓教于乐,和孩子一起在学习中互动

敏敏一家三口吃过晚饭后,在客厅里举行了一次智力竞赛,竞赛主持人是敏敏,爸爸是一号选手,妈妈是二号选手。他们脸上的表情都很严肃,好像临上战场的将军似的。

8点钟,智力竞赛正式开始了。敏敏把题分别放到了10分、20分、30分的盘子里。首先由爸爸来选题。只见爸爸看了三组题,犹豫了一下,抽出一道20分的递给敏敏。敏敏清了清嗓子,大声念了起来:“一只蜗牛用了1天时间就从北京到了杭州,为什么”?爸爸听了毫不犹豫地说:“它是从世界地图上爬的。”“完全正确!”敏敏对爸爸说。爸爸这回可得意了,哼着小曲坐到沙发上,还跷起了二郎腿。

妈妈可急了,她先把手伸向30分题,但又缩了回来。敏敏赶紧说:“您快点儿。”妈妈为了超过过爸爸的分数,还是鼓起勇气选了一道30分的题目递给敏敏。于是敏敏开始念题了:“一头大象向前走了30米,向右走了10米,向左拐又向右拐。请问这头大象的尾巴尖是指向哪一个方向的?”这道题可难了,妈妈托着下巴,想了好一会儿。忽然,她眼睛一亮,高兴地说:“大象的尾巴是向下的。”“妈妈答对了,妈妈好棒!”敏敏高兴地欢呼起来。而爸爸呢,刚才骄傲的神情不知跑哪儿去了,由胜利在望的“将军”变成一个打了败仗的“小兵。”

敏敏一家经常开展这种智力竞赛,它让敏敏的家庭充满了欢乐,同时也活跃了敏敏的思维。

和孩子一起学习是快乐的,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希望有一个伙伴。如果家长和孩子做伙伴,不但孩子开心,家长也会找回童年的记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言行和爱好是在家长的熏陶下形成自己的特点的。和孩子一起学习,让其置身于一个书的环境里,在知识海洋中,孩子会感到世界真的很美好。

现在的一些家长,往往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养家糊口的辛苦,指责孩子泡网吧不学习,一股脑儿地把责任推给社会。而家长自己沉醉在无聊的应酬和消遣里,把学习丢了,缺失了再学习的能力。

学习不光是学生的事,也不局限于家长的专业领域。为父母者,更应该善于和孩子一起学习。

那么,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学习什么呢?可一起学的东西很多,如了解国内外大事,跟得上时代步伐,家长和孩子一起进步。

实际上,这不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很多家长却不能够持之以恒。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国自古就崇尚教育,中国人以重视下一代的教育而闻名世界,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现实中许多家长走偏了路。一些人以为给孩子找个名校,或是一掷千金,让孩子少小离家远赴海外当小留学生,就是对他们教育的大投入,就可以一劳永逸了。殊不知,这种把教育的责任推出去的做法却铸成了很多的错误和悲剧。

怎么学习?孩子也给出了答案:和他们一起学习。我们发现,这个调查结果令人惊异。其实,很多孩子并不是很在意家长的收入,而是更看重知识的力量,这无疑是我们这个社会和这个民族的希望。面对这些充满希望的下一代,家长们应该警醒,应该在浮躁和迷失中静下心来,关上电视、撤掉麻将,在温暖的灯光下,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和讨论,把父母的爱镶上知识的金边,融入孩子纯洁的心灵,呵护他们健康地成长。

许多父母经常教育孩子“多动脑子”“好好用功”,而忽略了“以智能育智能”这一重要规律。调查发现,孩子能够思维活跃、分析问题条理清楚跟他们的父母有直接关系,这些父母在谈话间明显地表现出思维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善于动脑筋。因此,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父母首先应加强自我学习,并与孩子一同积极投入到智力活动中去。

亲子正面沟通秘诀

具体说来,家长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和孩子一起学习呢?

1.读书、看报

读书、看报能使人获得更多更新的信息。在家庭中传递信息时,父母还要谈谈自己的认识。读书过程中养成划出重点、剪贴感兴趣的文章和记读书笔记等阅读习惯,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孩子自然也会喜欢上读书、看报。

2.小型家庭智力竞赛

进行竞赛的方法多种多样:必答、选答、抢答;口述、手写、动作;记分、淘汰、小奖品。这类活动还可以针对孩子在学习中的弱点进行,以激发其学习兴趣,扩大其知识面。

3.家庭辩论活动

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问题是父母和孩子都感兴趣的,但看法未必一样,就此开展辩论活动,各抒己见,也是项不错的活动。如果在家庭中形成讨论、辩论的风气,每个家庭成员的水平都会提高,还能矫正有些父母一人说了算的不民主作风。

4.智力型家务劳动

所有的劳动都有明显的智力因素,如:饭,怎样做才能节约时间;菜,怎样做才好吃、好看;大扫除,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拖地板,怎样才能擦干净,等等。在家务劳动中引导孩子开动脑筋,其大脑必然得到锻炼。

如何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兼精诸体,尤擅行草,也善于画画。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众人对小献之书法、绘画的技艺赞不绝口,使其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3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5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时,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3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娇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工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与其父王羲之被人们并称为“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