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吴言生说禅壹:经典禅语
13053300000004

第4章 本来面目

《坛经·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犹言“本觉真心”,是纯明的本心,是未出世前即存在于胎藏中的纯真人性。禅宗明心见性,即是见到“本来面目”。从慧能“不思善,不思恶”的话中可知,“本来面目”就是超越相对二元观念的纯明本心。

当年弘忍将衣钵传给了慧能,为了避免纷争,让他连夜赴往南方,避避风头,尽管如此,其他的人还是很快知道了。众人愤愤不平,没有跟师父打招呼,就往南方追赶。其中一个叫慧明的,曾经当过大将军,勇力过人,一马当先地追了上去。

到了江西大庾岭上,慧明终于追上慧能。他截住去路,厉声喝道:“快将师父给你的衣钵交出来,否则别想离开!”

慧能见慧明挡道,后面一伙僧人远远赶来,想起师父说过袈裟只是外在信物的嘱托,便将包袱中的袈裟取了出来,放在一块大石头上,说:“你要就尽管拿去吧。”

慧明见地上的袈裟金光闪闪,急忙俯身去捡,但不知为什么,看似轻飘飘的一袭袈裟,却怎么也提不起来。慧明这才明白这件袈裟并非什么人都能受得起,立即跪拜在地说:“我并非为这件袈裟而来,我是为佛法而来。请师父为我说说禅法要旨。”

慧能感叹地说:“你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可见还是很有善根。现在你且摒除一切杂念,静心敛意,我才好为你说法。”

过了一会,见慧明把心态调好了,慧能陡然发问:

“不思善,不思恶,正当这个时候,什么才是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快说!快说!”

慧明被慧能这么一逼问,惊出一身冷汗,恍然大悟,感慨地说:“这禅悟的体验,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啊。谢谢师父的慈悲指引!”当下顿悟,明见了真性,不但不再抢夺袈裟,反而皈依了慧能,领着后面追上来的一干人回去了。

“本来面目”是禅宗对本心的典型象征,它侧重于本心的原真性。参禅的终极目的是明心见性,彻见“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又叫“本地风光”“本觉真心”“本分田地”“自己本分”等,是本来的自己,人人本具,超越一切对立。“不思善,不思恶”揭示了“本来面目”超越善恶的质性。善恶指所有的二元相对观念,善恶不思,自见佛性。将相对意识泯除,不随声色,不居凡圣,不落见闻,不涉语默,融古今,齐物我,平得失,等去来,即可彻见“本来面目”。

本来人

“本来人”是清净圆满的本心。

学僧问:“本来人还要不要成佛?”

长沙景岑禅师反问:“你看见大唐天子还亲自种田割稻吗?”

本心澄明圆满,本身是佛,不需要再另外成佛,正如大唐天子不需亲自种田割稻。“本来人”存在于每个人的生命深处,却往往不为人们所认识。这是因为人们寻声逐色,因而斫丧了生命的本真。禅宗主张,“万机俱泯迹,方识本来人”,只有将一切向外的寻求(万般机巧)都加以扬弃,才能见到这个“本来人”。因此《圆悟录》卷三说:

打开无尽藏,运出无价珍。

不依倚一物,显示本来人。

每个人的自性都是无穷无尽的宝库,里面有数不清的奇珍异宝。只要除却了对外物的依靠,就能显发出生命的自主性,就能看到每个人生命中纯真自足的本来人。

僧问:“什么是本来人?”

洞山禅师回答:“不行鸟道。”

“本来人”并不是行走在飞鸟所行的远离人世的道路上,他时时处处焕显着大机大用,因此禅宗对那种离开现实生活向别处寻求本来人的倾向予以批评,说:“你们还看到本来人么?现在大家都说本来人无形无相,不曾穿衣吃饭、不生不死。像这样理解,怎么才能见到本来人?”本来人并不离弃现实的世界,他是十字街头和泥合水、“风吹满面尘”的禅者,是“触处居尘不染尘”的存在而超越的灵性生命。

本分事

“本来事”也叫“本分事”,即清净无染的本心。它存在于相对的意识没有生起之前。

香严初从百丈怀海出家。怀海去世后,他到沩山灵佑处继续参禅。沩山说:“我听说你在百丈先师处机智敏俐,问一答十,现在我不问你别的,你从初父母胞胎中出来,未识东西时候的本分事,试着说一句出来!”香严搜索枯肠,终究不能回答,便泣涕辞去。后来偶然在山中芟草,抛出瓦砾击竹作声,廓然有省,才感悟沩山秘旨,继承了他的禅法。

学僧问禅师:“什么是学人的本分事?”

禅师反问:“你为什么向我这里寻找?”

学僧再问:“不向师父寻觅,怎能得到这个本分事呢?”

禅师反问:“尽管你不知道它存在于你的身上,它还曾失落吗?”

在禅宗看来,本分事“圆满十方,亘古亘今”,它不能被言语思维所描述度量,人人本具,不可外求。但纵使不从人觅,也未曾遗失。

世人为什么会悖离“本分事”?这是由于执着于分别妄想。因此《圆悟录》卷十三说:

“因为长久以来,我们都离开了精神的故乡,流浪在外,背离了这个本分事,向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污染心性的尘埃里,妄想轮回,不能回转智慧之光,返照自己的真心,而心甘情愿地处在卑污下流的情形中。”只有难舍能舍,割舍下欲望的人,才能明白这个“本分事”:“须是奇特人,方明本分事。要明本分事,还他奇特人。”

什么是本分事?本分事是“昨夜三更日正午”的照亮心中暗夜的阳光,是“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的浮华脱落回归于纯净本原的澄明的本心。

无缝塔

“无缝塔”也是本心圆满的典型象征。无缝塔是没有缝棱的石塔。一般的佛塔用木或石累砌而成,所以都有缝。用一块卵形整石来建造的塔,塔身无缝棱,作为墓塔之用,就是无缝塔。

唐代宗问慧忠国师:“大师百年之后所需何物?”

国师说:“请皇上给老僧做个无缝塔。”

代宗说:“请大师画一个塔样给我。”

国师沉默了一会儿,问:“知道了吗?”

代宗说:“不知道。”

国师说:“我有一个弟子叫耽源,他知道这件事,到时候陛下可以问他。”

国师去世后,代宗召见耽源,问:“国师的话是什么意思?”耽源说:“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

本心圆满,犹如没有缝棱的石塔。禅宗指出,对这“无缝塔”,用肉眼无法看见,必须用超越形相的慧眼才能见到。《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八本觉一禅师颂无缝塔公案说:

欲建南阳无缝塔,般轮下手实应难。

本来成现何须作,到处巍然着眼看。

“无缝塔”纵是一流的工匠也难以斫造,它本来现成,显现在生命的时时处处,只有打开智慧之眼,才能看到它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