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表演兴趣观摩
13051300000005

第5章 舞台剧的认识

舞台剧的立意

舞台剧,就是呈现于舞台的戏剧艺术。舞台剧按内容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按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歌剧、舞剧、话剧、哑剧、诗剧、木偶剧等。

人们习惯把多幕剧叫大戏,场次少或只有一场的剧称为小戏。小戏虽然篇幅小,多则万把字,少则几千字,但是,写小戏并不容易。一部小戏作品,不仅要主题立意积极深刻,而且还要事件清晰、情节生动、人物集中、语言精炼,这就需要作者对生活有深刻的认识、严谨的构思、娴熟的技巧。

舞台剧的加工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但剧本创作又不是照搬生活,这是最基本的道理。如果我们所要反映的东西,仍然停留在原始生活素材中,没有进行加工提炼,形成艺术构思,就不成其为作品。

比如公与私的矛盾,这是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在这类现象中的一些材料,议论起来会使人激动、思索,但原封不动地把它写到一部小戏里,未必能够产生应有的戏剧效果。为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因为那些生活素材还没有形成戏剧。独幕剧《两个心眼》在生活提炼、戏剧构思上,就是一部独具风格的优秀作品。这部作品写的是秋收后的夜晚,一个有私心杂念的大嫂,想拿点公物占便宜,她那忐忑不安的心情、反常的行动被一个热爱集体的老农发觉了。

有趣的是,这个老农没有平铺直叙地戳穿问题,而是采取迂回战术,启发那个大嫂的觉悟,这样一来,那个大嫂以己度人,对老农产生了一系列误会,从而把公与私的矛盾冲突,通过两个典型形象,戏剧性地揭示出来,而且合乎情理地解决了。

这是生活的反映,又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戏剧。这种加工,是必要的,也是真实的,因为它符合生活规律,是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心理状态的必然发展。更重要的,这是作者在生活中长期观察、体验,以自己的深刻认识,不断开掘主题、剖析人物的必然结果。

写小戏如同生活当中讲小故事一样,怎样才能引人入胜呢?环节之一,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戏剧“悬念”。有人以为悬念更多属于情节曲折、惊险样式的戏剧,这是误解。我们阅读剧本或观看演出,总是根据作品提出的问题,随着剧中人物的思想行为不断发展追寻结果的。

戏剧悬念不仅惊险剧需要,悲剧、喜剧、正剧都需要,没有悬念,就无法抓住读者或观众。所以有人也把戏剧称为“等待的艺术”。这个“等待”,正是悬念所造成的。要说明的是,有些小戏作品把悬念安排在情节变化当中,有些则置于剧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但不管怎样,缺乏悬念的作品,就不能引人入胜。

舞台剧的悬念

我们重视戏剧悬念,但不可生编硬造,符合生活规律的戏剧悬念,不仅可以推动故事情节有节奏地发展,而且有利于剧中人物的刻划。相反,离开生活基础的戏剧悬念,即使再强烈,人们也会觉得虚伪不可信,自然不会和剧中人物共呼吸,又怎么能按照作者的意图循着开端、发展去追寻全剧的结果呢?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剧本也一样。不论大戏或小戏,剧本的开端总是担负着说明事件、介绍人物的任务,在这中间,不可避免地还要对时代、环境交代清楚。

戏剧不同于小说,不要说篇幅不允许,即使是化笔墨作必要的介绍,也还有个方法的问题,这个方法就是紧紧把握住戏剧冲突。

我们通常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一个剧本,不论作者确定什么主题,都应当通过戏剧冲突来完成。剧本中的戏剧冲突,既不是在故事发展中间提出,也不可能在结尾时才揭示,那么,在戏剧冲突必然产生于剧本开端的规律中。

如果作者离开了戏剧冲突,单纯地对事件、人物、时代、环境作介绍,读者或观众必定感到索然无味。反之,要使读者或观众看下去、看着没有兴趣,这就必须紧紧把握住戏剧冲突,在“动作”中对事件、人物、时代、环境作分析介绍。

果戈理的《钦差大臣》是人们熟悉的喜剧。这个剧本的开端,只是通过县长安东诺维奇对下属官员交待了这么几句:“我请诸位来,是想告诉大家一件极不愉快的消息,从彼得堡来的钦差大臣就要到了。”从这短短的几句话,不仅交待了事件、环境、沙俄时代,而且从安东诺维奇的“不愉快”中,说明这些官员必定干了畏惧钦差大臣的亏心事,从而形成了剧中人物的“动作”,构成了戏剧冲突。

循着这个开端,以安东诺维奇为首的官员、豪绅,制订了一套阿谀奉承的方案,而那个假钦差大臣赫里斯达阔夫,则利用贪官污吏的奉承制造了一个大骗局。

绝妙的是时代的特色、清晰的事件和剧中人物的鲜明性格,都是在剧本的开端通过戏剧冲突来介绍的,它没有闲笔,即使是说明性的台词,也都紧紧地和戏剧冲突揉在一起了,这样戏剧化的开端,也可以称为“皮薄馅大”。自然,一个剧本中绝妙的开端,不是作者信笔一挥而就的,非经冥思苦索,怎么会得来呢?

舞台剧的创作

剧中人物是“做什么”好呢?还是“怎样做”好呢?这是一个初学写小戏的同志值得思索的问题。

小戏和大戏一样,必须有事,这就是剧中人物“做什么”,而“怎样做”又是写剧中人物不可缺少的,两者不可绝对分隔。但是,一般写作的时候,功夫应当多用于“怎样做”方面。

我们看到过一些小戏,篇幅虽然不长,可是线索很多,有时还很曲折离奇,这样一来,剧中人物随着故事情节转来转去,结果,读者或观众能够讲出一个故事,然而有事无人,这就是“做什么”造成的。

与此相反,“怎样做”就不同了,它给人留下的是有血有肉的鲜明形象,剧中人物一切言行构成的事,人们不仅记得,而且他们的思想情感令人经久不忘,正面人物如此,反面人物也是一样的。

一个戏当然要有个故事,有时曲折一些也是为人们所喜欢的,但是事情是人做出来的。我们在生活中做任何一件事,无论如何是离不开思想情感的支配,而思想情感又会因人而异。“文学是人学”,戏剧文学的最终目的,也还是要通过“做什么”事来刻划“怎样做”的不同人物。

我们时常讲,在生活中观察、体验。写工业题材也好,写科研、农业、公安题材也好,一个作者除了学习、了解必要的专业知识外,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各行各业的事情了解人,观察、体验不同性格的人的思想情感。如果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在作者构思中浮现,就不会单纯地写他们“做什么”,这样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

一个小戏的开端不易,结尾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收得不好,就会有虎头蛇尾之感。前面举过《钦差大臣》的开端,现在我们再回顾一下它的结尾,以安东诺维奇为首的官员、豪绅,不仅奉迎了赫里斯达阔夫这个骗子,而且还和他结了亲。

正当安东诺维奇幻想着从此可以飞黄腾达的时候,从彼得堡来的真钦差大臣来到了,这时候,戏已经发展到高潮,于是,在场的剧中人物震惊之余,果戈理是用“哑场”的大停顿来结束全剧的,这个结尾干净之极,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给读者或观众留有充分的想象余地。

固然,《钦差大臣》是一部喜剧,但这个结尾正是这部作品的戏剧冲突、情节发展所决定的。任何一部戏剧的结尾,都必须从它确定的主题、结构、冲突的性质出发,绝对不能节外生枝。

我们中国的观众喜欢看有头有尾的戏,但是这个尾不一定都是大团圆,喜剧可以有悲剧的结尾,悲剧也可以有喜剧的结尾,即使是正剧,也应当从冲突的性质出发,随着情节推移、结束,有不同的收尾。

《屋外有热流》这个小戏,剧本的写法比较新颖,当死去的哥哥又出现在弟弟、妹妹面前的时候,作者用了较大篇幅写幻觉,但是这个剧本的结尾,不仅以实代虚,而且注入了不少概念化的台词,这既使得全剧风格形式极不谐调,又有虎头蛇尾潦草之感。《屋外有热流》这部小戏的结尾,正是离开了戏剧冲突。情节的发展,仿佛是贴上去的。

舞台剧的排练

(1)导演的要求

①选择剧本

确定剧本是导演的头一步工作,选择一个好的剧本,是完成一次出色排演的重要基础,也是关系到演出成败的关键。

当剧本确定之后、如果是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剧作,导演应根据剧本的需要深入生活,熟悉生活,从中吸取营养,以便能正确地理解剧本。

假如所排的是中外历史剧,导演应阅读大量的有关资料,其中包括文学资料和历史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以便准确地理解剧本。

②分析剧本

当导演对与剧本有关的生活有了比较深入详尽的了解以后,导演应以生活为依据对剧本作出全面、细致和深刻的分析。

其中包括挖掘和确定剧本的主题思想、演出意义、全剧贯串动作、规定情境、时代背景、主要事件和矛盾冲突、全剧高潮、人物思想性格特征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等。

③确定舞美设计和选择演员

与此同时,导演应开始考虑确定舞台美术设计、音乐设计和演员。其中确定演员是导演总体构思的一部分。如果演员选得适当,就使角色塑造具备了比较可靠的基础。

④导演构思

导演在对剧本有了较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导演要作出导演构思。这是导演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关系到一出戏排演的成败与否。

导演构思就是导演在艺术创造上的总体作战方案。导演拟定的导演构思要在排演组向全体工作人员做详细地阐述,以此统帅全体工作人员在艺术上进行和谐一致的创造。

导演构思内容包括:主题思想、排练任务、时代背景、规定情境、贯串动作、主要事件、矛盾冲突、人物分析、人物关系、全剧高潮、戏的艺术风格以及每幕、每场戏的艺术处理以及景、光、音乐、效果的处理等。

总之,导演通过自己的导演构思,使全体工作人员都从中形象地了解到导演的全部艺术构思,使工作人员了解到所排的戏展现在舞台上时将是什么样子,并明确导演对各个部门在创造上的具体要求。

⑤戏剧排演

当导演讲述导演构思并发动群众讨论,吸收大家意见后,即可开始排练。排练工作一般分粗排与细排两个阶段。当戏排练成熟即可上台合成,导演认为基本满意即可进行彩排。

⑥艺术总结

最后,当戏演出一段时间后,导演要领导全体工作人员进行艺术总结。这一步工作十分重要,通过总结来检查自己的一切艺术构思是否正确,是否全部而准确地体现在舞台上了;通过总结找出得失,从中吸取教训为日后新的创造工作积累必要的经验。

导演在戏剧、电影、舞蹈等艺术创造工作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并且是一种艰辛的艺术劳动。把剧本转化为舞台形象是一次极为复杂而又艰巨的再创作。就戏剧来说,导演艺术的基本语汇是舞台行动。导演要善于通过组织生动的舞台行动来创造形象、反映生活、展现特定的意境、揭示剧本的思想。

导演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它涉及到文学、诗歌、舞蹈、音乐、建筑、美术等。因此,作为一名导演应具有广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丰富的生活积累以及一定的组织工作能力,才能担负起导演的职责。

(2)舞台剧的排练

①准备工作

导演、舞台设计、灯光设计拿到剧本后,各自进行分析研究。待有了初步设想后,由导演召集两位设计进行第一次探讨。导演谈对全剧演出的初步设想和要求。两位设计谈对舞台美术和灯光方面的初步设想。与此同时,导演物色演员,确定角色扮演者。在人选确定之后,开始成立有导演、场记、剧务、演员参加的排演组。在一切工作安排就绪后,便开始工作。

②案头工作

全体创作人员,各自对剧本进行准备工作。特别是演员,更需要仔细阅读剧本,反复钻研,了解作者意图。

由于剧本中所写的内容,并不都是创作人员们所熟悉的,因此必须阅读一些与剧本中有关的资料。根据剧作的需要进行参观访向或是深入生活,做实地考查和体验。请作者介绍创作意图、生活素材、剧本构思、人物设想等。

之后聚集一起,在导演的掌握下,对剧本进行分析工作。研究剧本中的主题思想、主要事件、贯串动作、矛盾冲突。进一步对剧本加深理解。

当演员们对全剧有个全面的分析和理解之后,演员们再一次根据所扮演的人物去做准备。演员以剧本所提供的基本内容为依据,对剧本做具体、细致的设想。例如:时代背景、家庭历史、人物小传、人物关系、形象特色、性格特征、语言特色、人物贯串动作等。

然后,再由导演召集全体演员进行交流,从而使全组演员对每一个人物有较详细的了解,相互沟通,同时又帮助扮演者进一步掌握住角色的准确性。

导演谈艺术构思是案头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导演要向全体创作人员讲解导演对这个戏的理解与解释。谈出这个戏的时代背景、主题、主题思想、矛盾冲突、主要事件、全剧贯串动作、全剧高潮、人物设想、演出风格、艺术处理。同时,还要向演员和舞台工作各部门提出创作上的要求。

③对词

台词是作者笔下人物的语言。对词不是背词。对词,是演员把作者笔下的人物语言,通过理解和体验,变为自己要说的话,按照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心理活动和行为动作去说。通过与对手不断的练习,逐步掌握人物的语言特征和动作性。

对词的过程又是对人物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进一步分析与理解的过程。越是理解分析的深透,越是能说出台词中的含意和表达出准确的思想感。因此,对词,是为排戏打好基础。

演员在对词的过程中,导演与舞美设计者共同研究布景设计图和人物服装设计图。确定之后,导演便在布景、模型和平面图中设计舞台。同时考虑排演细节问题。

舞台技术管理和装置部门,按照设计图和平面图的要求在排演场里搭好代用景,摆好代用道具和演员穿上代用服装,这时,导演才能开始排戏。

④排戏

由于每个导演的方法和习惯不尽相同,所以排演方法也不完全一样。不论方法怎样,目的主要是排人物,就是导演启发、诱导演员在作者所提供的规定情景中,根据每幕戏的剧情发展,按照人物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使所扮演的人物活起来,行动起来,生活起来。

排戏,也就是导演自己对剧本和人物的理解和艺术构思,通过舞台形象,使之具体化、立体化和形象化。通过排演该强调什么、削弱什么、渲染什么、烘托什么,排出剧中所需要的气氛、冲突、节奏、高潮和意境,从而有力地揭示主题,表达主题思想,完成全剧演出的最高任务。

⑤连排

导演每排完一幕或两幕戏之后,需要进行几次小的连排。待整个戏排完后,便进行几次全剧连排。导演在连排过程中去发现问题,以便进行调整和修改。戏剧是综合艺术,当连排阶段完成后,便转入舞台上进行各种艺术的综合。

⑥舞台合成

舞台合成是指布景、灯光、化妆、服装、道具、效果、音乐等舞台各部门的配合工作。舞台合成,也是导演在舞台上对戏和舞台美术各部门进行最后一次加工、修改和调整的一项工作。

舞台合成的目的和任务,就是根据剧本内容,在导演的统一的艺术构思下,按照舞台美术设计的意图,将各种艺术手段配合为自然的、谐调的、完整的、熟练的统一体,从而达到演出的要求。

⑦彩排演出

经过舞台合成之后,在正式公演之前所进行一次或两次试验性演出,叫彩排。彩排,也是对导演工作、演员表演、舞台各部门工作的检验。一般情况不会有太大的改动,只是弥补些小小的漏洞,便可进行正式公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