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表演兴趣观摩
13051300000015

第15章 吹奏乐器表演练习

将铜制的簧片装在若干竹管下端,这些竹管插在一个木制或铜制的带有吹孔的笙斗上。吹时用指按着竹管下端所开的孔,使簧片与管中气柱发生共鸣而发出乐音。

演奏时,除单音外、大都用2音、3音或4音配成和音。解放后,对笙进行了改造,目前,已普遍使用的有二十一簧、二十四簧、三十六簧以及小排笙、排笙等多种形制。

笙的吹奏技术也有较大发展,除了用于伴奏与合奏外,已发展成为独奏乐器。笙是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并且对西洋乐器的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1)笙的起源

关于芦笙的起源,民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在重峦叠翠的苗岭山下,在清澈碧绿的清水江畔,在山明水秀的苗家山寨,很早以前住着一对老夫妻,阿爹叫篙确,阿婆叫娓袅,他们40岁才生下一个姑娘,取名榜雀。

姑娘心灵手巧,长得比孔雀还美,比黄莺还会歌唱,苗家后生都很喜欢她,而榜雀暗地却爱上了青年猎手茂沙。勇敢的茂沙武艺高强,曾杀猛虎为父报仇,射鹰精为民除害。

有一次,杀死白野鸡怪救了一位姑娘。姑娘得救了,茂沙也走远了,这姑娘原来就是榜雀,父母见到爱女无比高兴,热泪盈眶。榜雀因找不到茂沙而茶饭不香、容颜憔悴。多才多艺的老阿爹,采金竹、削簧片,做出一支精巧的芦笙,用它吹出优美的音调,篙确老爹又教寨子里的青年做芦笙、吹芦笙。

赛芦笙那天,远近苗寨的青年都赶来参加,终于引来了头插白野鸡翎的茂沙,榜雀一眼就认出了他,篙确老爹请他到家里做客,榜雀精神焕发,与茂沙畅叙衷情,两人结为美满夫妻。

在锦绣的侗乡,传说芦笙始于三国时代。孔明出兵进犯侗家寨,以战鼓为号。当时侗族首领孟获,则令人凿竹吹音,作为纠集人马、进攻或退却的信号,后来逐渐地演变为芦笙。

在一些地区的侗歌中,还记述着制作芦笙的详细过程,说是开始曾用木头削制簧片,吹不出声音来,继而改用竹子或牛角制作,虽发了音,但吹起来太费力。后来孟获的儿子从战甲上取下一些铜片,仿岩洞滴水声,将其锤得很薄,装在芦竹管上,才发出动听的声音来,从而相继制成了各种大小不同的芦笙。

(2)笙的吹奏技巧

笙的音色清幽而明亮,吹笙时,要将笙用双手捧起,俗称捧笙。用右手手掌和小指,无名指握住笙座,左手悬空用来按住音位。切记要以笙就人,用嘴对准吹孔,让笙和身体保持45度的斜形,这样不但美观也不会妨碍看谱的视线。十七簧笙的三四两管音孔在内侧,由右手食指负责按音,其余手指除了小指以外,并利用到手指侧面按音孔,可吹奏单音或和弦。

①平吹

也称为缓吹。吹奏时气流由口中徐缓的吸出和吸进,气流要均匀,舌头在口中平放,吹出的声音要平稳,不可忽强忽弱,吸吐空气时,面腮两边不要鼓起或凹陷。吐音吹奏时舌尖放松,顶在上颚,靠气息的冲击,使舌尖自然伸开而发出音来。吐音多用在表现活泼,跳跃和热情奔放等快速的乐曲中。

②花舌

笙的花舌和笛子的花舌技巧一样,将舌头轻靠在上颚,稍微用力向外吹,就可以发出这种效果。又因舌头的用力不同,有细花舌和粗花舌两种效果。喉舌又称为呼舌,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口内技巧。

吹奏时,用鼻子呼吸,喉咙肌肉放松,舌头尽量往回缩,用舌根带动整个舌头来回迅速的悬空抽动,使在口腔内扇起均匀的气流使簧片震动,发出柔和而均匀的波状音。

③颤音

是用舌头快速前后伸缩,使口腔内的空气发生前来回快速的吹吸音。这种吹奏效果很美,但很难学。滑音以手指在音孔上逐渐开放或逐渐闭合动作,并配合气的控制,可以奏出二三度的滑音,一般在高音的管上滑音效果较佳。

腹颤音就是在呼吸的过程中利用腹部吸气时放松,呼气时往回收的肌肉运动,造成均匀的气流波动来震动簧片,出现一种细微波浪起伏,就是腹颤音的效果。

短箫

短箫是朝鲜族竖吹乐器,外形与洞箫相似。朝鲜语称“单扫”。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其他朝鲜族聚居地区。短箫外形与汉族洞箫相似,但管身细而短,全长35厘米至37厘米。传统短箫多为竹制,也有用空心木制诈的。上端开一吹孔,管身上开有5个按音孔前4后1,下端有一个出音孔。只能吹奏五声音阶的曲调。

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制成的加健短箫,长34.5厘米,口径1.2厘米,管身用两节竹管由铜插口套接而成,并可调节音高。管身上开有10个按音孔前9后1,其中有3个是由按键控制的闭孔。可以演奏七声音阶的乐曲,能够转两三个调。

演奏时,右手控制管身上方的3个指孔和两个键孔,左手控制背孔、管身上方的3个指孔和1个键孔。演奏时,头部需左右摇动,以使吹入管内的气息有所变化,而形成幅度较大的颤抖音,别具特色。

加键短箫音色柔和、明亮而清脆。可以独奏,多用于民间器乐合奏惑为歌舞伴奏。也常与比它低一个8度的筒箫一起演奏。

筒箫

(1)乐器简介

筒箫,又称洞箫。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筒箫的历史久远,早在7世纪时已在民间流传。史载:919年至1392年,筒箫已用于宫廷音乐的“唐部”乐中,并一直流传至今。

(2)形制结构

管身竹制,以选取竹子底部向上1节至7节部位为宜。过去也曾多用空心木制作。全长70厘米至74厘米,上端外径3.6厘米,下端外径4.3厘米,内径2厘米,上端开有吹孔,在距上端20厘米处开一膜孔,膜孔上面设有一个可调的方形膜孔盖。膜孔以下开有5个按音孔前4后1,下端开一个出音孔。

(3)吹奏方法

演奏时竖吹,演奏者采用坐姿或立姿均可。左手拇指按背孔,食指、无名指按上两孔,右手食指、无名指按下两孔。调整膜孔盖开闭的多少可以改变音色,全部开放可使音色宽而亮,反之音色则柔和。

吹奏时常头部左右摇晃,使发音产生颤动。筒箫有F调、bB调等多种,超吹音域可达两个8度。演奏技巧以颤音、滑音为主,音色富于变化。常用于独奏或齐奏,曲目多为民歌曲调,如《阿里郎歌》等。独奏时多用杖鼓、圆鼓伴奏,音乐常由慢而快,到高潮时戛然而止,独具一格,很有特色。

笛子

(1)竹笛简介

竹笛是一根比手指略粗的长管,上面开有若干小孔。常见的6孔竹制膜孙笛由笛头、吹孔1个、膜孔1个、音孔6个、后出音孔1个、前出音孔2个和笛尾组成。

乐器特色:属于木管乐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鸣乐器类。是典型的我国民族乐器。传说,笛子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笛子的表现力十分丰富,可演奏出连音断音、颤音和滑音等色彩性音符;还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无论演奏舒缓、平和的旋律,还是演奏急促、跳跃的旋律,其独到之处都可从中领略。此外,笛子还擅长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把听众带入鸟语花香或高山流水的意境之中。

(2)呼吸运气

气息控制笛子的发音,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刚柔都与吹奏时的运气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运气上的功夫,我们叫它气功,意思就是说,要吹好笛子必须在运气方面下一番功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呼气和吸气的时间大致相等,吹笛子则要用深呼吸,就是用位于肺部和腹部之间横隔膜的着力,即胸腹联合呼吸法。换气时最好用口、鼻相结合的方法。以口为主,就是将嘴的两角稍稍放开吸气,这样吸气较快。

吐气时,应利用胸肌、腹肌和横隔膜的控制能力,使气息能够均匀、有节奏地逐渐吐出。初学者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注意呼吸方法,不要违反正常呼吸的运动规律,否则会影响演奏,也不利于身体健康。一般初学者一口气能吐10秒至15秒钟就不错了。

运气对于吹奏者来说非常重要。它是美化音色和控制音的强、弱、长、短以及各种感情变化的基础。为了掌握正确的运气方法,可以结合吹奏长音,做以下练习:

慢吸慢呼,深深地吸一口气,吹一个长音。吸气时要求吸足而不出声,呼气时要求均匀、平稳,时间长而不费力。所以,当呼出一口气时,在这口气还未呼完之际,约留1/5左右,这时小腹横隔膜还处在控制之中。即应吸入第二口气。一定要使胸部的活动与横隔膜腹部的运动始终保持连贯,否则,进入吹口的气流就一定不流畅,而且容易出现嘴角漏气、出音尖叫、音色难听的现象。

呼吸运气要注意避免耸肩、收腹、挺肚等错误,还要注意弱音的控制。耸肩就是吸气时双肩上抬,使气吸得很浅,只能吸人胸部。用这种方法吸气,胸部逼紧。在演奏时缺乏气息的有力支持,不仅使音色较紧,而且长音不能持久。

收腹就是吸气时错误地将小腹用力向里收缩,结果气息只能吸到上胸部,造成胸部肌肉紧压肋骨,使呼吸失去弹性;挺肚就是吸气时小腹像鼓一样向外挺起,腹腔肋骨被拉下。由于气吸得过深,造成胸、腹部肌肉紧张,使呼吸失去弹性。因此,要把笛子吹好一定要掌握正确的呼吸、运气等方法。

(3)弱音控制

在乐曲中音除了有高低和长短的区别外,还有强弱的区别,音的强弱,对表达乐曲的思想感情起到一定的作用。

吹笛子时,上下嘴唇之间的小孔叫风门,从风门里吹出来的气息,称为口风。风门可大可小,口风可缓可急。风门大,口风缓,发音低,风门小。口风急,发音高。

从肺部里挤压出来的气,通过口内和唇部的控制,使这些气有计划的来应用,不使气浪费,这时就需要在控制风门大小和口风缓急时,运用双唇和两颊的一种自由收放劲儿,这就叫口劲。音的强弱与用横嗝膜控制、通过风门送进乐器内的空气量有关。

快吸慢呼,这是吹奏竹笛时运用最多的呼吸方法。吸气时间越短越好,因为在乐曲进行中允许吸气的时间是很短的。

(4)指法技术

笛子的指法技术相当丰富,除指法转调技术外,还有单倚音、复倚音、上滑音、下滑音、上历音、下历音、颤管、打音、送音等,这些都与掌握熟练的手指技能有关。在训练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手指第一节中间部位肉最多,而又最富有弹性的部位称之为指肚。必须一开始就养成用这一个最理想的部位按孔。开孔时,手指不要抬得过高。否则在换指时会影响演奏的速度;

第二,怎样使自己的手指灵活?演奏时手指、手腕一定要放松。将双手放松,略似半握拳的形状,让双手手指始终处在自然、放松的状态。按孔时也应当松弛而有弹性,不要紧张或过分用力,避免手指僵硬而影响灵活性;

第三,两手的大拇指和小指虽然不按孔,但必须托住笛身,积极配合;

第四,在10个手指中,无名指的灵活性最差,反应比较迟钝,应加强统习,使其关节放松、灵活。

(5)舌头训练

吐音是吹奏竹笛的一个很重要的技术。经常用到的有长吐舌和短吐舌两大类。舌头好像一个活塞,可以起阻碍气流的作用。舌头堵住吹口就发生断音现象,舌头离开吹口,声音就继续发出。我们吹奏一般乐曲时,常用连音和断音两种方法。

吐音主要就是解决断音问题的。吐音的发音方法,即在吹之前将舌头顶住上牙齿和牙肉的地方,在吹气时舌尖一接触吹口附近的位置马上向里缩回,使气流吹出,达到断音效果。

吐音是吹奏竹笛的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它好像弦乐器演奏时弓的作用一样。经常用到的有长吐舌和短吐舌两大类。长吐舌是舌头堵住吹口时间短,离开吹口时间长的就是长吐舌;短吐舌包括单吐、双吐、三吐等。特点是舌头堵住吹口的时间长,离开吹口的时间短,好像弦乐器的领弓、跳弓作用一样。练习时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吹奏“吐音”的发音方法要正确,发音要结实、清楚;第二,练习时吐气不要中断,气要轻轻地吐,不宜过大;第三,舌头收缩时,距离吹口要尽量短些,使气流能通过即可;第四,舌头的动作要灵活,不要过分紧张,舌尖部分堵住吹口不要用力,只要接触到就行。特别在起音时,一定要注意舌的振动与吹出气流的同时性,否则,吐音就模糊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