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毛泽东健康之道
13051200000074

第74章 强身砺志,身心并完

近代中国,国力羸弱,改造国民性是自康梁以来文人学者奔走呼喊的重要口号之一,也是五四时期思想家探索的焦点之一。

无产阶级文学的旗手鲁迅以深刻的自我解剖和对人类劣根性的剖析,将人性中的一切丑恶的、鄙陋的、愚昧的东西,生动地形象地摆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去沉思,在沉思中惊醒,走的是一条思想救国之路。胡适等人则竭力主张向西方学习。毛泽东当时作为一个无名小卒,却探索出一条独特又切实的道路,从呼吁国人对体育的重视上着手,强身砺志,以改变国民的体质和精神面貌,同时,作为自己身心完备的途径。

五四时期,有人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口号,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德、智、军、美”的教育方针。德即德育,智即智育,军即军育,美即美育。德、智是中国传统的教育宗旨,即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军育是鉴于近代中国兵疲国弱受人欺辱而从自己的敌人那里学来的。作为民国初年首任教育部长的蔡元培,独创美育,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设想。

毛泽东赞成体育和军育,由此而达到强身砺志,身心并完。

他解释说:“如果国家软弱,谈论美学有什么用途?首要的事情是打败侵略我们的敌人!这和美学又有什么关系?”“如果民族软弱,完美德性又有什么用?最重要的事情是强盛起来。有力量,才能战胜敌人,战胜敌人才能显示德性。”

这时,毛泽东很赞赏“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个口号,并对二者间的因果关系有独特的见解,认为:野蛮其体魄是文明其精神的基础,没有好的体魄,就无法达到精神文明。他说:“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则文明之精神随之。”

当时的精神文明也包括两项:学问和道德。在毛泽东看来,学问道德固然重要,但二者都必须以健全的体魄为基础。人类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实力的较量。仅有“道”而无力,是不足以胜人的,必须既有“道”,又有“力”,既能文,又能武,用“道”来为“力”张目,以“力”作为“道”的后盾,才能无往而不胜。

为此,他说:人之心力与体力合行一事,事未有难成者,而心力与体力比较起来,还是体力更为重要,“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因此,他主张“德、智、体”三育并重,“身心并完”。

同时,毛泽东强调,不仅个人要身心并完,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也要身心并完。

在这里,毛泽东把“力”与“道”看作同等重要的东西,是塑造自我缺一不可的。古人称赞周文王“外文明而内柔顺”,毛泽东认为这只是用来形容古贤君子风度,而不是对运动而言。“运动宜蛮掘”,“蛮则气力雄,筋骨劲”,如“力拔项王之山,勇贯由基之礼,喑鸣颓山岳,叱咤变风云”,决不是什么纤巧之事。

在毛泽东的思想中,野蛮体魄,主要是体育。“体育,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格物致远,体育之王旨在于勇武,如猛烈、无畏、敢为、耐久”。因此,他提出:“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位置。”

毛泽东认为,体育锻炼有多方面的作用:强壮身体,磨砺意志,增长知识,调节感情,成就事业。

为了达到强健体魄的目的,毛泽东无所不用其极而且体现“蛮掘”二字。在长沙读书时,他曾融合八段锦、体操、拳击等各种运动之长,创造了一种“六段运动”。他坚持一日数练,终年不绝。此外,还进行冷水浴、风浴、雨浴、雪浴等。爬山、野游更是他乐于实行的锻炼方法。他最喜欢的健身运动是游泳,少年时代于湘江“中流击水”,晚年以70高龄尚“闲庭信步”于浩荡长江。

毛泽东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实践了“强身砺志,身心并完”的修身修性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