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毛泽东健康之道
13051200000010

第10章 爬山

爬山,最初是毛泽东少年时期劳动时养成的习惯,后来成了毛泽东的一大爱好以及锻炼身体和意志的方法。

岳麓山与第一师范隔江相望,方圆8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297米,古树参天,层峦耸翠。尤其是在深秋季节,万山红遍。在长沙读书时,毛泽东经常邀同学们一起去登山。毛泽东常常对同学们说:“爬得高,就看得远,有一天,我要爬上阿尔泰山、喜马拉雅山……”

爬山之前,他们一般不吃早饭,空腹锻炼,以免吃饭了,因剧烈运动而伤胃。

有一次,当黎明即将来临的时候,他和蔡和森等登上了山巅。大家都有些累了。不久,突然冷风四起,空气清新,他们趁机作“空气浴”和“大风浴”。极目远眺,四面起伏的绿浪,天际灿烂的彩霞,江上往来的白帆,大自然的瑰丽风光,尽收眼底。他们想起山顶云麓宫前望江亭上的一副对联:“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体味着其中的意境,顿觉胸怀开阔,旷然有凌云之概,登山的疲惫一去无影。

以后,几十年跋山涉水的征战生活,更使毛泽东登山这一爱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且成为了毛泽东的一项经常性的运动项目。

1947年,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部20万人进攻延安。共产党在延安的军队仅2万余人,不足敌人的十分之一。于是,中共中央决定撤离延安,转战陕北。54岁的毛泽东率领部队,冒着毛毛细雨,爬上了王家湾旁边的山梁。虽然是6月天,但在细雨迷蒙的深夜,仍有几分凉意。越到山顶,风雨越大。路滑得一走一溜,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马不能骑了,大家要用担架来抬毛泽东,他拒绝了,他说:“胡宗南一进攻,把我的身体锻炼得更结实了,还得谢谢他给我提供了锻炼身体的机会呢!”

建国以后,毛泽东每次外出视察,只要条件允许,都要登高山,攀险峰,眺望无限风光。

1954年,毛泽东为我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来到了杭州,住在刘庄。

一天上午,他刚睡醒就提出要爬山。保健医生徐涛想他已年过六十,爬山恐怕太累,就劝他不要爬了,但是,毛泽东坚持说要爬。徐涛只好去向叶子龙、汪东兴和浙江省公安厅长王芳请示,最后,大家商定让毛泽东爬一个小山,即丁家山。

这小山就在刘庄大门口对面,像一个大屏风,大约几十个石级就可到小山顶上。毛泽东像散步一样,随便就走完了,爬完山跟没事一样。

第二天睡醒后,他又说要爬山,工作人员只好又共同商量安排了一个略高一点的桃花山。但是,从此毛泽东爬山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每天醒后他就要爬山,而且不爬爬过的山,要爬新的山,要爬高山。

徐涛无奈,就提出了两个规定作为条件:

第一,爬山中间要中途休息。

第二,需要时医生得给他查脉搏、呼吸,了解脉搏快慢,以及由快到慢的恢复时间,以了解他的心脏功能。

开始时,毛泽东不同意,说工作人员是“小题大作”,后来总算同意了。

毛泽东爬山时步子不紧不慢,能持续爬很久,相当有耐力。徐涛和北京医院院长、外科专家周泽昭共同对毛泽东进行观察。经对脉搏、呼吸的测量等,都认为他的心肺功能很好。

毛泽东说:“我这辈子爬了不少山,累不坏。井冈山那么大,还不是靠两只腿走过来的!”

按常理,毛泽东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他完全有条件享受最高级的待遇,使用最好的健身器材。但是,他认为,用最简单的办法,如散步、登山等,就可以补脑健身。

这是毛泽东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深刻地揭示了毛泽东的健身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