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新读
13051100000001

第1章 前言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在古代中国具有极高的地位,影响巨大。李泽厚就此指出:“不管识字不识字,不管是皇帝宰相还是平民百姓,不管是自觉或不自觉,不管是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行、活动中了。”①

因为《论语》如此重要,所以对它的注解阐释从未间断过,可谓汗牛充栋。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孔广林的《论语郑注》、杨树达的《论语古义》和《论语疏证》、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等等,都对孔子学说的思想内涵和理论精髓进行了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阐释。今人在此基础上,根据现代文明的需要,对《论语》也作出了新的独特的解读,以裨益于当代社会。

本书依《论语》二十篇结集而成,每篇由“译”和“析”组成。每篇的“译”参考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彭亚非的《论语选评》和陈国庆、何宏的《论语》,借鉴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感谢。“析”这一部分集中反映了本人对《论语》的理解。我认为,《论语》是超越春秋这个时代的,它贯通于各个封建王朝。因而,我解读的背景并不局限于春秋这一段,而是把它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解读,即从古代社会这个角度去解读。我还认为,古代社会是个权力—道德型社会,统治秩序的稳固依赖于个人的道德修养。本书对此进行了较大篇幅的解读。

为了解读的需要,本书将《论语》原文的顺序进行了些许调整,特此说明。我衷心希望能够通过本书的解读,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认识理解《论语》的识角,也希望有更多的读者能够热爱、理解和研读中华民族的传统经典著作——《论语》。由于作者学养和见识的限制,本书难免存在疏漏,如有不当之处,欢迎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