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杂著:(方立天文集第十卷)
13050300000024

第24章 《现代性与中国宗教》序

戴立勇同志于2000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学习,在我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其间于2003—2004年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宗教学系研读相关课目,学习西方宗教学前沿课程,吸取西方宗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了解宗教学研究的国际发展趋势。2006年春,戴立勇完成博士学位论文撰写,并于同年5月30日通过博士论文答辩,随后被中国人民大学授予宗教学博士学位。

戴立勇的博士论文《现代性背景下的中国宗教》是一篇优秀的创新之作。作者在对“现代性”概念做出多方位考察和阐释的基础上,对中国宗教的现实品格、超越性或可能性、社会形式等问题,做出比较系统的有相当理论深度的阐释。论文获得评阅专家何光沪、段德智等教授的高度评价,被认为“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作者又经过认真的修改、加工、润色,以“现代性与中国宗教”为书名,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现代性与中国宗教》全书由“现代性论题”和“中国宗教与现代性”两部分组成,共设十一章,并有“前言”和“结语”,文中还附有七种图表。全文约四十万言。这是近年来我国一部颇有分量的宗教学学术专著。

书中创新之处,其荦荦大者约有五项:第一,提出了一个“情以/情由/情安”的生存论(existentialism)逻辑模型,并由此出发,进而诠释现代性背景下的宗教现象;第二,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针对中国宗教现象的类型学(typology),即“会堂/丛林/江湖/教门”的宗教社会学模型;第三,对中国宗教的可能性(超越性品格),从生存论和符号学的角度,进行了独创性的诠释与探讨;第四,提出了一个描述全球化动态现象的理论模型,并运用该模型来讨论诸宗教时代的相关理论问题;第五,运用“社会情境/文化与哲学语境/生存处境”这样一个具有解释学循环性质的范式,来综合地探讨、描述“现代性”及“后现代性”。我以为,这些都给人以启迪,是有学术价值的。

现代性与中国宗教是一个重大而复杂的宗教理论问题,研究的难度很大。戴立勇的著作是一个开拓性的有意义的尝试,有助于推动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在书稿完成之际,戴立勇索序于我,我对于该书即将出版问世感到由衷的高兴。我对作者的艰辛创作并获得成功表示祝贺,我也衷心预祝作者就相关问题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推出新作品。

2007年4月16日于京郊时雨园

[原载戴立勇:《现代性与中国宗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