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李国文说人情世态
13033700000011

第11章 寻找快乐

一位很有名的外国歌手,在她写的《我的故事》这本书里,说了一句我觉得很有道理的话:

“The only failure is not knowing how to be happy。”

大意是,一个人要是不懂得快乐之道,才是真正的失败。这句话中所寓涵着的人生哲理,真是值得深思。这位歌手,就是席琳·迪翁,电影《泰坦尼克号》里那首主题歌《我心依旧》,就是她演唱的。影片风靡了全球,她唱的这首爱情歌曲,也传遍了整个世界。

不过,她写在自传里的堪称金玉良言的这一句智慧心得,知道的人并不多。其实,歌曲虽然使人愉悦,但那是一过性的,而哲理所能给人的启迪,却有着恒久的意义。一句深刻睿智的话,若能使人悟到什么,而改变什么,那就更有价值了。

很早以前,我写过一本小册子,书名就叫“寻找快乐”,也含有类似的看法。她的说法,马上获得我的共鸣。在我印象里,歌手都很青春,未必会对人生有多深的体会,看到席琳·迪翁的见解,就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了。

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快乐不易得,不常得,相反,不快乐却易得,而且常得。不懂得快乐之道,由着快乐从身边滑过,是失败;同样,快乐本来不多,不知道珍惜快乐,不懂得寻找快乐,更不明白去创造快乐,同样也是一个失败者。

为什么快乐少而不快乐多呢?因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挑起生活重担的一生,也是风雨兼程的一生,一帆风顺,未必前途光明,日丽风和,未必春天常在,心想事成,未必路路畅通,幸福圆满,未必鲜花不败。晋人羊祜说过:“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这是人生体验的真谛。如何在崎岖的生活道路上,如何在坎坷的艰难日子里,使不如意事,少些,再少些,这就必须懂得快乐,寻找快乐。

对上了年岁的人来讲,尤其要活出生命的质量来。

因此,不如意事多,需要快乐的程度也就高,如同人不能缺乏维生素那样,快乐,其实就是人的心灵维生素。每增添一岁,需要快乐的程度,也就增加一分。人越是老,越是需要快乐,来调节身心,来支撑意念,来适应变化,来焕发精神,否则,老得有些累,有些倦,有些烦,有些厌,活得没劲头,过得不如意,思想一懈怠,百病也就要找上门来了。

所以,我的宗旨是,每天早晨一睁开眼,就把这一天,当做生命中的一个盛大节日。要把生命最后余下来的每一天,当年来过。杨白劳过年,还包玉米面饺子呢!那位逃账躲债的贫苦人,也晓得在三十晚上要寻找一星点的快乐呢!那么我们,再不济,也强过喜儿一家吧,想到这里,还有什么不能豁然开朗,而愁眉苦脸呢!

因此,我的办法是,第一,要排除不快乐。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老年痴呆症,真正做到无忧无虑,也不容易,因此,有了不快乐,要想尽方法去解脱。譬如,不为不值得烦恼的事情,伤脑筋;不为不应该激动的事情,动感情;不为得到也不多什么,得不到也不少什么,后来想想倒是相当无所谓的事情,生闲气;更不为其实不过是鸡毛蒜皮,芝麻绿豆,针头线脑,仨瓜俩枣的事情,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第二,要明白所谓的生活质量,物质是要摆在第一位的,但不是惟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物质虽是基础,量的增加或者扩大,不见得快乐也随之同比例地增加或者扩大的。一个腰缠亿万的富翁,一个工薪阶层的成员,谁晚上睡觉更香甜呢?说不定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因为后者没有那么多值得焦心的事情。一个炙手可热的大员,一个打工要饭的平民,谁在半夜有人敲门时不那么紧张呢?估计后者会因扰其清梦,愤而骂街,而前者则难免要心怀忐忑,颤抖着双手去开门。

一般来讲,拿钱能买到的快乐,绝对不是真正的快乐。而这种快乐一去以后,那空虚和苦涩,更不是味。物质享受是有止境的,天天顿顿,鱼翅海参,最终有吃腻的一天。只有去寻找那种基本与别人无争无碍的享受,去体味那种既物质,更精神上的享受,去创造那种能够品尝得出来的,从心灵到感官的享受,享受得有文化,有品位,有水平,有质量,才使自己活得充实,活得有滋味。

第三,当然,对那些“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快乐,在于事业的拼搏,目标的追求,相互的竞逐,和不断的进取上;而对于走过了人生大半路程,“停车坐爱枫林晚”的老年人来讲,已过了“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年岁,则尤其不宜乱伤脑筋,乱动感情,乱生闲气,乱闹别扭的自找不快乐了。一个夕阳西下,晚霞满天的人,与一个朝气蓬勃,早晨八九点钟太阳的人,是不能等同而言的。前者,来日方长,有足够的年龄资本,供其挥霍。后者,青春不再,韶华已逝,口袋里那张岁月支票,余额已经屈指可数,就不允许自己大手大脚了。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每一天,都很宝贵,要有意义地度过这一天,便是我们老年人的安排了。于是,从容一点,潇洒一点,开朗一点,明智一点,随和一点,放松一点,淡薄一点,想开一点,能够这样一点一点地做起来,便是寻找到老年人的快乐之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