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
13020700000033

第33章 目标及主要内容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简介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背景、目标及主要内容,提出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作者强调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粮食市场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粮食消费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多样化、优质化、便捷化的粮食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的主导思想相应地由单纯追求产量增长,逐步转向产量和质量并重,同时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针对近年粮食供求出现的新变化,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更加注重改善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增加粮食主产区粮食调出量。其次,本文介绍了当前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的现状和建设成效,基地项目区内良种繁育和统一供种体系逐步建立健全,粮食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有了明显提高。再次,本文指出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投资力度、资金来源、建设规模、建设内容等。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今后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加大基地建设投入力度、拓宽投资渠道、实现粮食产业化经营等具体对策及建议。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作为提供商品粮的骨干力量,切实抓好基地建设,加大基地支持力度,对于提升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始终是整个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商品粮供给,确保中国粮食安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国家集中财力以地市为单位建设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扶持粮食主产区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受国家财力限制,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的投入力度仍然偏弱,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项目建设规模较小,粮食产后加工、流通业发展滞后,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发展粮食产业的需要。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强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的政策建议,对于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而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背景

1993年底~1994年,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粮食供给不足,供求关系陡然紧张,市场粮价大幅上扬,以至影响价格总体水平上升4个百分点,并由此引发了国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担心,更有美国人莱斯特,布朗提出“谁来养活中国”的论调。针对这一形势,国家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力度,在继续安排投资建设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的同时,把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作为切实提高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商品粮源供应,改善中国粮食供需状况,维护粮食市场的稳定的一项重大举措。199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国家“要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片增产潜力大的地区,集中投入,建成稳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1996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随即,国务院明确由原国家计委牵头负责组织实施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

(二)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主要内容

1.指导思想

国家在建设第一批大型商品粮基地确定的指导思想是,围绕提高粮食产量,以地市为单位,按照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共同促进、稳定发展为原则,通过国家专项投资扶持,改善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努力提高粮食产出水平和商品率,确保国家掌握稳定的商品粮源,保障商品粮供应,增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原国家计委会同农业部、水利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根据全国300多个地市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人均占有量、商品粮调出量,以及增产潜力等粮食生产、调运情况,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商品粮重点调出省(区)和农垦系统择优选择了吉林长春、黑龙江绥化、安徽阜阳、湖南衡阳等20个粮食生产大市,以地市为单位,开始集中投资建设第一批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首批选建的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在全国粮食生产和商品粮供给中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1995年上述20个地市耕地面积2.2亿亩,粮食播种面积2.4亿亩,均占全国的15%;粮食总产量7600万吨,约占全国的17%;提供商品粮3280万吨,约占全国的20%左右;净调出粮食1200万吨,平均每个地区(市)净调出粮食60多万吨。

2.建设目标

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连续几年集中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和调出量。计划到2000年国家能够稳定掌握1000万吨左右的专储粮源,缓解粮食供求矛盾,稳定市场粮价,为实现2000年全国粮食增产5000万吨的目标做出贡献。

基地建设从1996年开始,建设期为5年,国家每年安排中央投资2亿元,共计投资10亿元,平均每个基地安排中央投资5000万元;地方政府按1:1进行资金配套,项目总投资规模达到21.1亿元。

3.建设内容

鉴于中国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是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因此,大型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内容紧紧围绕改善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来安排。基地建设的重点内容是,以扩大灌溉面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主的渠道衬砌、灌渠配套等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批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增强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提高统一供种水平为目的的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等统繁统供体系建设,加快优良品种扩繁和推广,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以培肥地力,提高耕地产出水平的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壤平整改良;以及其它病虫害防治、土壤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机械及配套设施等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力争通过几年投资建设,使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观,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粮食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农业新阶段时期的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供求关系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并且,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粮食市场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更加注重饮食健康,粮食消费需求逐渐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粮食的品质、安全日益受到关注,多样化、优质化、便捷化的粮食消费需求趋势越来越明显,市场需求对粮食生产的约束作用也随之显现出来。在粮食供需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新形势下,中国粮食生产的主导思想相应地由单纯追求产量的增长,逐步转向产量和质量并重。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满足城乡人们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提升农产品品质和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

适应这种新形势、新情况的变化,从2000年开始,原国家计委及时调整了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建设思路,基地的建设目标由单纯追求提高粮食产量转为产量和质量并重发展,突出改善粮食品质。同时,原国家计委积极调整粮食投资结构,加大大型商品粮基地投入力度,使基地建设中央投资规模由原来的每年2亿元增加到4亿元。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为,在保护和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地上,注重充分发挥各地区域比较优势,加快水稻、小麦、玉米品种更新改良,调整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扶持优质粮食生产,提高粮食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全国粮食生产持续、协调、健康地发展。利用全国粮食总量供大于求的有利时机,积极扶持云南、贵州等西部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以及藏区青稞等特殊地域、特殊品种的粮食生产,引导粮食调入区提高口粮自给水平,实现粮食区域平衡,并在黑龙江、吉林、甘肃等适宜地区扶持高油大豆和优质啤酒大麦生产。

在建设内容和投资安排上,除了继续加强良种繁育、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外,针对一些地方农业科研单位的育种优势,将地方农业科研院所作为基地建设的技术依托单位,纳入基地建设范畴。大力扶持育种科研单位的实验室建设,配备必要的育种科研仪器设备,完善试验田的田间设施,改善省、地级农业科研院(所)的育种科研条件,加快高产、优质、高效粮食新品种的培育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集成,并加大在项目区的示范、推广力度,提高大型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推进粮食生产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基地选建条件上,除将本地区粮食产量、商品粮调出量作为基本选建条件外,还把当地是否具有粮食加工、销售企业,能否全额收购基地生产出来的粮食作为一个重要前提,实现粮食加工增值,防止在粮食供大于求的形势下出现卖粮难的现象,影响农民种粮收入。同时,通过当地政府的协调、引导,促使企业与项目区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推动粮食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有效衔接,实现粮食产业化经营,增强粮食市场竞争力,提高种粮收益,实现粮农增产增收。

2003年底以来,中国粮食供求关系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集中表现在:一是耕地连年减少,总面积由1996年底的19.51亿亩,减少到18.89亿亩;二是粮食播种面积连年减少,由1998年的17.1亿亩减少到2003年的不足15亿亩;三是粮食总产量连年减少,由1998年的10246亿斤减少到2003年的8610亿斤;四是人均粮食占有量连年减少,由1998年的825斤减少到2003年的低于700斤;五是粮食产销格局发生变化,粮食调出省明显减少,有的省已经从调出省变为调入省,粮食库存较快下降。同时,粮食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饲料和工业用粮增长较快,导致当年粮食产需缺口不断扩大。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再度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此,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把发展优质、高产粮食生产,力求尽快提高商品粮产量作为主要目标。把扶持主产区粮食生产作为基地建设重点,基地建设资金全部投向国务院确定的13个粮食主产省区。根据制约粮食生产的瓶颈因素,积极调整投资结构,进一步突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这部分建设内容的投资比例,增强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引导各地推广普及优良品种,增加粮食生产科技含量,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切实提升主产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高产、优质粮食生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