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越老越健康
13018300000002

第2章 老年人的心态与健康

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要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病理上的痛苦。2400年前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也说过:“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而医生只是帮助本能的。”

健康的钥匙握在自己的手中,生活中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心态,每天都有好心情,才是一种保健艺术,心态是健康、生命和人生的真正主人。做自己心态的主人,你才会更加健康,才是永远的健康人,好心态是健康的活化素‘坏心态就是疾病的催化剂。“只要精神不滑坡,笑容总比皱纹多”,愿此话成为每一个老年人的座右铭。

一个良好的心态决定一个人的健康。这话说出来,恨多人不相信,可是个事实。尤其对老年人来说,只要穿好睡好就行,这样的说法听起来像“天方夜谭”。殊不知,心态对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往往特别关注的是身体的健康,对心理上的健康并不在意,也不过多的关注。可是,有关老年人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不容忽视的。

◎老年人的健康,从心态说起

步入老年,心理上的健康应是社会和个人关注的热点。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整体身体素质都得到了恨好的改善,焦点开始转移到注重心理上的健康。

根据有关心理专家调查,有28%的老年人有明显的忧郁、自卑等诸多心理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心理专家曾把老年人的心理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退休老人。由于退休以后,一时难以适应社会角色和社会交往的变化,常常会睹物思旧,留恋过去,多愁善感,产生忧郁心态,时间长了会出现抑郁、伤感、头晕等症状。

第二种情况,有自卑感和孤独感的老人。这样的老年人也许会因为和子女关系不融洽,或者是缺少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以致感情疏远,遇事急躁,易动肝火。

第三种情况,是敏感、多疑的老人。这种现象极易出现在60岁以后的女性身上,她们不轻易相信别人,总是对人持敌视态度,久而久之,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以上三种情况,是社会所关注的健康热点,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心理与健康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有一位78岁的老年人,没有退休工资,也没有居往大的房子,但身体非常好。有人问他:你的身体这么棒,有什么秘方啊?他笑道:有什么秘方啊,都是凡人,只要每天活得开心、幸福,任何事情都往好的方面想,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管那么多。有时候,就连在别人耳朵里觉得受不了的油烟机噪音,他都觉得好像是二胡的声音,一个人烧饭的时候,他会随着那旋律低低地哼唱。这是何等的心境,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老人!

这个例子为人们展示了什么?一个人想要有健康的身体,首先就要有好的心态。良好心态是健康的保证。养生需要一个好的心态,换种思维也许就会觉得生活是幸福的,处处充满着乐趣,会觉得天空是那么蓝,就连小鸟的叫声都会显得特别动听和可爱。

俗话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是,生活中,人们把它改为“因为近黄昏,所以夕阳无限好”,这种把带有消极无奈的心理情绪,点化为积极向上的、鼓舞人心的人生警语,是人们接受生老病死自然规律的积极心态,拥有这样的心态,会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幸福、更快乐、更健康,让他们感到越活越年轻,越活越带劲,越活越有激情。

◎良好的心态,从自我做起

人到了老年时期,都想让自己拥有一个幸福美好的晚年,而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这个心态就要从自我调节做起。

(1)学会自我宽慰

衰老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老年人要学会自我宽解和自我安慰,切莫因为衰老而产生自卑、自弃的情绪。同时,老年人还应该尽量保持平和的心境,不勉强自己做一些力不从心的事情,遇事也要三思而后行,切莫心急烦躁跟自己过不去。

(2)不要过早产生衰老感

老年人应把离退休看成是调换一个更适合自己健康状况的岗位,不要有任何“离岗”的想法,更不要有迟暮之感,应“老当益壮”,人老心不老。

(3)寻找精神寄托

退休固然是件好事,可是突然间改变了几十年形成的生活习惯,难免会使人有空虚无聊、孤独落寞之感,这恨容易使老年人产生心理变异。要消除这种情绪,最好的办法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两项感兴趣的活动作为精神寄托,以充实自己的生活,诸如读书、园艺、绘画、音乐、书法、旅游以及某些社会公益性活动等。还应该抽些时间走出家门多结交朋友,使自己生活在群体的友爱之中。

(4)运动可以延缓衰老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不运动是衰老的一个重要因素。老人可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锻炼,安排好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锻炼计划。

(5)多学一些自我保健知识

老年人应该正视心理变异,抽时间多学一些自我保健的常识,弄清楚发生心理变异的生理原因及其主要表现,一旦发现自己有了心理变异的某些苗头,要及时地进行自我克制和自我纠正。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面对自己,面对社会,给自己的晚年生活找点乐趣,增添一些新的色彩,搞好自身调节,给自己一个丰富多彩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