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后进生转优妙招
13015500000025

第25章 齐抓共管,消除学生的暴力倾向

近年来,各级各类中小学校的暴力伤害事件时有发生,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也有报道。浙江省一次针对中小学校园暴力行为状况进行调查,其结果令人吃惊:有近八成中小学生遭受过校园暴力,其中有49.2%的同学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有87.3%的同学承认曾遭受过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

另据有关部门对某知名学校近百名初三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显示:大约40%的在校男生受到过“问题学生”的欺负,7%的女生有过类似经历。此外,有近五成的初中生有明显的暴力倾向。

数据让人触目惊心,危害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校园暴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已经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危害了广大师生的安全。

各地校园暴力行为时有发生,一件件让人揪心的暴力事件见诸报端,令人震惊,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在这方面加强学生管理,对维护校园正常的教育和教学秩序,保持社会的稳定,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案例一山西省朔州市第二中学校长杜永成认为,教育好有暴力倾向的学生是校园暴力最好的预防,于是,他重点对那些“问题学生”进行教育,把他们的暴力倾向扼杀在萌芽中。

初二男生小丁性格外向,胆量大,脑瓜灵,悟性好,尤其喜欢打篮球,但他脾气暴躁,纪律散漫,经常惹是生非。对人蛮横无理,爱动手动脚,动不动就打人,爱欺负弱小的同学,没有学生愿与他交朋友。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他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学生”。

原来,小丁的父母亲是商人,每天早出晚归,对孩子疏于管教。平日里,小丁一直由外公外婆照看。外公外婆对外孙总是宠爱放任,凡事都依小丁,小丁在家一直处于以“我”为中心的氛围中。所以,小丁来到学校后,也认为凡事都要依他,谁都得听他的,稍一不如他意,他就会暴打对方,因此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同学们都不敢与他接近。

众所周知,对小丁这样的学生,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多方位强化教育和管理。

开学伊始,班主任便与其家长商量,让小丁暂时离开“宠境”,与父母亲生活在一起。小丁的父亲很赞同班主任的看法,当即决定由自己照管、教育儿子,并坚持每天亲自接送孩子上学。同时,班主任还找了许多有关教育孩子的资料给小丁的父母看,希望他们从书中学到一些教子的方法,并能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转化工作。

另一方面,班主任对小丁也倍加关心,并更多关注其优点,注意发展其特长。

小丁特别喜欢打篮球,为此,班主任暗中指定几位学生有意接近他,同他玩,在课外活动时间,和他一起在校篮球场打球,创造机会让小丁交朋友,以减少其孤独感。当学生们反映小丁篮球打得不错时,班主任便让他在班里组建一支篮球队,并选他担任球队队长,在课外活动时间带领同学们训练,参加本校年级篮球赛。

班主任的努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小丁对班主任表示:“老师,你对我这么信任,我很感激你。今后,我一定不再惹事了,绝不辜负你对我的期望。”班主任顺势对他说:“你只要好好努力,今后我还有更重要的事要交给你做。”

看到他上课举手时,班主任就立即请他发言,并给予鼓励;看到他值日工作做好了班主任就及时予以表扬;见他作文写得不错就在班上朗读。若在课堂上发现小丁有问题时,班主任则要求自己忍耐些,做到不揭他的短,不当众批评他,而是在课堂上通过各种体态语言给予暗示,等到课后进行个别谈话。谈话时班主任多以朋友的身份,以商量的口气,常采用“角色换位”这一方法,引导他自我检查,找出自己错在哪里,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处理。比较严重的事情,则要求他把事情前因后果及教训整理成书面材料,记录在备忘录上。同时也让他学会宽容和体谅别人。

在小丁好斗的性格中,班主任看到了他乐意管事的特点。为了较好地约束他的行为,班主任有意让他当值周班长,负责一周的纪律和卫生。小丁十分努力,工作完成得很出色,班级多次夺得“班风流动红旗”。

班主任发现,小丁也是个爱动脑筋的人,常常出一些好的点子。为此,班主任特意让他设计了一堂班队课。在班主任的协助下,他成功设计、主持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班队课,取得了良好效果。

小丁脑子灵、反应快、善于察言观色。课间时间,班主任让他当“特工”,注意同学们的表现,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班主任汇报。这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起到较大的帮助,避免了一些异常情况发生。

经过班主任的教育,小丁的行为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好转。爱乱动的手脚收敛了许多,脾气也温顺了,直至毕业,他也没有发生过打架的事。遇事不顺心,基本上能克制自己急躁的情绪,与同学的关系得到了改善,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的进步。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给充满书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

初三的小雨不小心撞到了小龙,小龙伸手就给了小雨一个耳光,小雨委屈地跑开了。

小学六年级学生小芳正在玩游戏机,她的同学小丹跟她借币,她不肯,小丹动手打了她的头部。接着,小丹又拿起半瓶矿泉水,朝对方的肚子打了几下,并用脚猛踹。肚子疼得厉害的小芳被送到医院,经检查她的脾遭到严重损害,当天就做了脾切除手术。

一天上午,13岁的小强和同学小东在教室里因琐事发生争吵,小强掏出小刀将小东的腹部扎伤。经法医鉴定为重伤。

美国一家电视台播放了一段录像,画面拍自一所中学,画面中三名十五六岁的女生对另一名年纪相仿的女生进行毒打,并强行脱去她身上的衣服。

……

从男生到女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乃至世界范围各个国家,学生被同窗侵犯的现象时有发生。

校园暴力成为各国极为关注的问题。美国连连发生学童校园枪击事件;法国巴黎77.39%的学生曾目睹校园暴力,而有45.4%的高中生遭遇过暴力;中国台湾校园暴力不单牵涉学童间的暴力,更涉及师生间的暴力;甚至一向较其他发达国家犯罪率低的日本,2008年亦有超过10万宗校园暴力案件发生。

校园暴力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社会力量与学校要协同努力,将校园暴力彻底根治,让学生们远离暴力,远离不良影响,在一个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快乐地生活和学习!

山西朔州市第二中学对那些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及时教育,争取转化这些学生,消除了极不稳定的因素,校园暴力自然就少了很多。自实施“抓典型”的管理办法以来,学校再没有出现过一起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

近年来,随着青少年犯罪率的不断升高、学生打架斗殴现象的不断增多,校园暴力引起了教育界、法律界以及精神健康组织的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学校的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要有效防止校园暴力,转化那些具有暴力倾向的学生,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校在思想管理上要做到旗帜鲜明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立场是否正确,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行动走向,这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不得不谈的问题,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思想多元化的社会。学校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旗帜鲜明地反对拜金主义、极端主义和享乐主义,使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要帮助学生摆正自己的人生坐标,做一个“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的人,一个具有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人。

2.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

一些学校为追求升学率,放弃了很多次要的科目,尤其是中小学,因法律法规不作为考试的科目,学校对这方面的教学安排形同虚设。可是在现代社会,学法守法用法,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前提,因此,学校一方面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要用身边发生的事例及时教育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学校提倡什么、鼓励什么、禁止什么、反对什么。

3.对违纪违法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处罚

处罚也是一种教育,有人认为处罚会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不良的影响,但是,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对违法违纪者给予一定的纪律处分,可促其反省思过,吸取教训,更好地规范他的行为,其他学生也会从中受益。因而对违纪违法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处罚很有必要,不要因为害怕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会助长其他学生的滋事心理。

4.建设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在学生中间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让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活动占据学生的业余时间,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和有益的活动上。

5.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被接纳,而激烈的学习竞争却使一部分学生成了被淘汰者,于是他们不惜以某种“特殊方式”,如打架斗殴、抽烟等,来获取老师的关注、同学的承认。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可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使所有教师都成为学生的导师,弥补班主任思想工作难以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心中的缺陷,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真正做到个性化教育。每位导师即为学生的心理辅导老师,让导师在一对一“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中,将学生的不良倾向及时矫正过来,帮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盯防“问题学生”

学校要重点“盯防”住“问题学生”,“问题学生”常常是校园暴力的主力军,学校要时常关照“问题学生”情绪变化,发现不良动向及时疏导。还应该加强对“问题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把他们转变过来,彻底消除校园暴力的隐患。

7.要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协同合作

心理学家认为,家庭原因往往成校园暴力的根源之一,如离异、家庭“战争”、极度贫困等负面刺激,都容易使孩子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为此,学校要主动与家长联系,以联络本、电话、家访等方式,使家长了解青少年发展的形态,并能及早处理正常或异常青少年所发生的问题,使其获得适当的辅导。

学校还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就家庭教育的方法艺术、家校合作及孩子的思想动态等问题,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沟通,积极倡导家长要努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要加强家长自身的修养。同时,学校要结合校外的社会资源,如警察、心理卫生中心、家扶中心、社区义工等单位,共同对有暴力行为的青少年进行辅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