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后进生转优妙招
13015500000015

第15章 采用激将法,让后进生爱上学习

不可否认,后进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之所以“落后”,也是常态化教育的结果。所以,在转化后进生的时候,一般的教学手段已经很难起到效果了。因此,教师必须运用一些非常规办法对后进生进行教育,比如注重教育手段和教育技巧的运用,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转优效果。

激将法主要是通过隐藏的各种手段,让对方进入愤怒、羞耻、不服、高兴等激动状态,然后无意识中受到操纵,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激将法中的“激”,确切地说就是要激在别人的软肋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块软肋,这些软肋可以是道义、气节或感情等,如果激在这些软肋上,对方会感到应该去做或必须去做某事。

好奇、好胜和好表现自己是学生特有的心态,但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经历等不同,这种共性释放的程度和方式也不同。有的学生只要有机会就会表现自己,有的学生则必须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勉强表露,很多后进生就是这样。

作为教师要善于激发后进生的好胜心和表现欲,采用激将法,从而在班里掀起一股“比、学、赶、帮”的学习热潮,让后进生在这种良好班规的约束和学风的带动下,爱上学习,激发出学习兴趣,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使整个班集体齐步前进。

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南京市小西湖小学的杨慧老师制定了这样的班规:“学习上,每位同学要乐学、爱学、比学、互学。”但班规制定后,学生们并没有当回事,很多后进生依然不爱学习,怎么办?杨老师经过仔细观察和思考,决定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再结合新制定的班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班规发挥应有的作用。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杨老师是如何将班规和学生的好胜心联系在一起督促他们学习的。

小峰和小海是班里两个很顽皮的学生,对玩耍的兴趣远远高于学习,因此这两名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很糟糕。一次,无意之间杨老师发现了小峰和小海之间的一个小秘密。

那天,杨老师让小峰站起来朗读课文,小峰磕磕巴巴地读得很不熟练,杨老师刚要点评,这时小海兴奋地喊道:“哈哈,小峰,你读得这么差,这下你完了!”

小海兴奋的喊声惹恼了小峰,他狠狠地瞪了一眼小海,没有说什么。杨老师感到两人的神情有些蹊跷,但她并没有作声,也没有再对小峰的朗读作评论,而是仔细观察两人的举动。

第二天上语文课,小峰罕有地举手要朗读课文,杨老师若有所思地点头表示同意,小峰站起来,胸有成竹地开始朗读课文。结果他的表现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读得非常好,杨老师刚要夸奖他,小峰这时提了个要求:要跟小海挑战!

听了他的话,杨老师恍然大悟,上节课小海的嘲笑激起了小峰的好胜心,他要通过对小海的挑战来证明自己的朗读水平。哈哈,这个发现让杨老师非常高兴,她立刻同意了小峰的要求。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小海不情愿地站了起来。结果毫无准备的小海读得一塌糊涂,小峰露出了得意的神情。

“小海,你觉得自己不如小峰吗?”杨老师借机激发小海的好胜心。

“当然不是,我一点都不比他差,不信下次接着比。”小海显然不服气。

“很好,我相信你们两个都不差,不过我要看看你们究竟谁更胜一筹。”杨老师鼓动两人。

听了老师的话,两人不服气地互望了一眼,用眼神告诉对方:我肯定比你强!从此两人开始在学习上展开竞争:你朗读比我好,我要比你更好;你的作业得了“优”,我也要努力争取拿到“优”;你考了70分,我要考80分。结果两人的朗读热情和朗读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作业完成情况也有了很大改善,成绩迅速赶了上来。

杨老师以此为契机,鼓励其他学生寻找自己PK的目标,在竞争中体现自我的价值。一时间,班里你争我赶的现象此起彼伏,每个学生都生怕自己被对方超过去,因此将全部心思放在学习上,很少有人再调皮捣蛋,班里呈现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班规也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贯彻实施。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了,不良行为得到了约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此慢慢形成了。

一直以来,“补差”是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如何促进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老师们都很头疼的问题。案例中杨老师将学生的好奇心与班规结合在一起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案例中的小峰和小海平日里都是调皮捣蛋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但与同学PK的兴趣却很高。当杨老师发现小峰因为被小海嘲笑而激起好胜心后,及时抓住了他的这一心理,把机会给了他,让他与小海PK读课文。显然,小峰这次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他站起来,胸有成竹地朗读完了课文。对于他出色的表现,杨老师和其他同学都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小峰平常总是调皮捣蛋,搞恶作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认真而且积极地参与过课堂教学活动。小峰异常的积极表现,让杨老师看到了“补差”的希望和办法,那就是进一步激发他的好胜心,使其“乐学、爱学、比学”,以达到班规制定的要求。

之后,杨老师抓住时机,问由于缺乏准备而在PK中输了的小海,是否认为自己不如小峰?小海当然不服气了,他马上又向小峰提出了挑战。这正是杨老师所希望的,两人在杨老师有意“鼓动”下,开始在学习上竞争,学习成绩很快有了进步。

但杨老师并没有仅限于这两名学生的“比学”,而是鼓励更多的学生找寻对象PK、竞争,让全体学生集体进步,学习好的可以因此更上一层楼,学习差的也会在学习上取得长足进步。而且长此下去,还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其一生的命运。

好奇、好胜或者好表现自己是学生特有的心态。好胜心人人都有,它是不甘落后、勇于超过别人的一种心理特点,是一种积极可贵的心理品质,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上不畏困难,力争上游。但是,好胜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若一味纵容,不加正确引导,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当好胜心理得到满足时,学生会享受到一种精神上的快感,因此心情愉快、欢欣鼓舞,而好胜心理一旦得不到满足,有的学生就会怅然若失、情绪低落,严重者甚至会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强烈打击,或者怨天尤人,或者垂头丧气、一蹶不振。所以,教师在借助班规、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好胜心理进行正确引导时,应同时注意以下问题:

1.明确目标

教师要向后进生提出明确的目标,让他经过自己的努力去达到。这个目标不能太高,必须是学生经过自己一番努力能够达到的。这对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增强自信是很重要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事事靠自己,样样做到底,是一个人有本领的表现,如为了提高班上后进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可以让后进生以班上某个学生为赶超目标,这个目标不能与后进生的距离相差太大,否则后进生会感到目标太远,而使好胜心理受挫。这样,班规就无法得到真正实施。当后进生完成任务,达到目标后,教师要及时表扬,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同时,还应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让他们选择新的赶超目标,以便学习更上一层楼。

2.允许学生失败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要组织各种类型的比赛,鼓励学生敢于竞争,争取优胜成绩,不甘心落在别人的后面。当学生能较好地完成一些较难任务时,应及时赞扬,乃至奖励。使学生获得完成较难任务后的成功体验,从而逐渐转化为好胜心。

要允许学生在完成一项任务时失败、犯错误,教师面对学生的失败与犯错要予以及时、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不断解除对失败的恐惧心理。为了增强学生的好胜心,教师应告诉学生:“只要自己尽了最大努力,就是失败了也没有关系。”要求学生尽量不说“我不如别人”、“我学不会”、“我不会做”之类的话。因为这只能使学生失去探求新事物、与他人竞争的勇气和力量,不利于激发其好胜心。

3.保护后进生的好胜心

学生年龄越小,好胜心的表现越明显。在课堂提问或组织活动中,他们会不假思索地举手或争当主角。对此,教师绝不能妄加批评、指责,以免挫伤他们的好胜心,而应给予充分肯定。否则学生就会感到自卑,从而丧失自信心。

总之,激将法是为了激发后进生的好胜心理,通过满足其好胜心理来促使其热爱学习。但要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我们教师一定要注意以上问题,把学生的好胜心理与班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进行遵纪守则教育,把学生的好胜好强纳入法制教育和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的轨道。当好胜心有了明确的目标,并变成一种稳定的行为取向后,就会升华为激励学生努力向上的进取心。这样,才能使后进生朝气蓬勃,敢想敢为,积极进取,从而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