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修行在当下:看人生百态 养一片佛心
13015200000014

第14章 少一点欲望,快乐才会多一点

静听佛音

有一天,佛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佛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

佛想,这尊佛像如果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记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是,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佛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佛说:“500 元足矣。”众僧欷歔不止:“那怎么可能?”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仅仅赚到这500元!”

“那么,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地问。

“让他忏悔。”佛笑答。众僧更不解了。佛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于是,第一天,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砍价,弟子咬定4500元,老板不同意,弟子回到山上。

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砍价,咬定4000元不放,老板依然不卖。

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每天,佛都派不同的弟子去山下找老板砍价。就这样,到第九天,最后一个弟子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0元。眼见着买主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老板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

到第十天时,老板在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佛亲自下山,说要出500元买下它。老板高兴极了,当即出手,并另赠佛龛台一具。

佛得到了那尊铜像,却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着说:“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生活中的我们如同故事中的商铺老板一样,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每天,我们都在为工作、房子、车子、孩子……奔忙,奔忙之外,很多人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追赶”上:父母是大学生,孩子至少应该读个重点吧?同事买了100平方米的房,我再怎么也得120平方米吧?我文凭那么高,至少也该在办公室坐着吧,凭什么要夹个公文包四处跑销售……理想与现实激烈地碰撞,纠结的日子越来越多,出现在我们脸上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似乎越来越少了,快乐开始成为一种奢侈。

于是,许多人闲暇之余,开始追问,在这个繁华的大都市,究竟什么才能让我们快乐呢?是高档的洋房别墅?是昂贵的小轿车?还是世界知名品牌服饰?又或是用不完的MONEY……可是,拥有这些我们就真真切切地快乐了吗?有谁能给出肯定的答案,我想没有。

有个渔夫,每日出海,可他每次只捕三条或者五条当地有名的加吉鱼补贴家用,捕完了,便回家与家人一块吃饭,或者在村里和几位朋友聊天、到海边晒太阳,生活过得很是惬意。

见到渔夫这样悠闲却不肯捕过多的鱼,一位商人很是不解,问渔夫:“你为什么不多捕一些鱼,这样,用不了多久,你的小渔船就会变成大渔轮!”“然后呢?”渔夫反问。“然后你可以进城买房子,办企业,赚更多更多的钱!”“然后呢?”“然后就可以风风光光地回到这个小渔村,每天和家人共餐,和朋友聊天,或到海边舒舒服服地晒太阳啊!”“可是,我现在已经这样做了呀!”渔夫笑着说。

故事中的渔夫在不高的期望里获得了最高的生活智慧,而拥有生活智慧的人,往往就是快乐生活的人。

如同生活中的我们,小时候,我们会为得到一粒糖而开心很久,而现在,即使得到一袋糖也难以开心。于是,我们不停地寻找,不停地为了心中认为的那份快乐而奔波、忙碌,甚至尔虞我诈,周而复始,直至筋疲力尽,伤痕累累。

新闻上曾有这样的报道:某个孩子因为没有按照母亲的意愿报考公务员,被母亲日夜絮叨,终致精神压力过大跳楼身亡;某个大学生因找不到自认为与专业和爱好相符的工作而精神失常……这些人间悲剧,都可以说是欲望的不堪重负,超出了精神所能承受的范围。

究其根源,就是我们太在乎表面的东西了。

为什么要有那样高的期望?为什么要有那么精确的“付出与所得成正比”?有什么比生命和正常的心智更重要?其实,快乐只是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可以不必来自于跟金钱相关的任何东西,可以不是名车、洋房和大餐,它可以是来自于饥饿时我们吃上一顿可口的饭菜,也可以是来自于口渴时喝上一杯甘甜的水,更可以是来自于工作上一个提案被采用。快乐其实很容易,只要我们欲望少一点,再少一点,那么你将会随时体会到快乐。

禅心慧语

与其痛苦地攀高,不如平凡的快乐。每天给自己一个小小的期望,然后很容易地实现它。因为,欲望少一点,快乐才能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