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边走边想
13004500000093

第93章 纽约联合国总部暮色

纽约联合国总部莫大地满足了我欣赏雕塑的爱好,抬眼就可以看到许多早已听说过的世界级作品。其中最富意味的是瑞典雕塑家鲁特斯瓦特的《无暴力》,那把枪筒打了个大结的手枪。这意味不光因为它本身,也因为它所处的位置。在与它一街之隔的对面,是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美国人本奇的名字命名的本奇公园东墙,著名的以赛亚墙。圆柱面的石砌墙削壁而立,上面刻着《旧约以赛亚书》的一段话,我按意思翻译为:

他们将铸剑为犁,折矛为镰,国与国不再刀剑相向,并且从此忘记战争。

不知是有意而为还是偶然巧合,这段文字和那把手枪刚好互为注脚。它们所要昭示的是 联合国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遗憾的是,60年来的现实,一直是对这一使命的嘲讽。

似乎可以说,纽约的历史由曼哈顿产生,而现代世界史则与联合国相关。60年前,二战争即将结束之际,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讨论、起草而后签署了《联合国宪章》,第一次把维护和平与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联系起来,代表了人类在二战后对自身命运的思考。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

联合国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权威的国际组织。一方面,它是参与国、特别是大国间磋商乃至斗争的平台;另一方面,它又代表了一种用普遍原则解决全球共同问题的愿望。联大每年要讨论150个以上的议题,主要分3类:国际和平与安全、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护人类的基本权利。各类议题随时推移各有新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有的老议题议了几十年也没有得到解决。最为明显的事实是,世界上战争的枪炮声一天也没有消停过。而且,增加军事开支、加快调整军事战略步伐以及高科技军备竞赛的加剧,正是当前世界军事安全领域的三个显著特点。 联合国总部所在地的美国年度军费开支已超过5000亿美元。1959年苏联赠送了乌切季奇的青铜雕塑《铸剑为犁》,而今天,这依然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其实联合国自身也不知有多少难处:客大欺店,权威一次次受到挑战;依靠会费和捐助维持,经济上硬不起来;在20%的发达国家掌握着全世界80%的财富的格局中,帮助发展中国家难以梦想成真;丑闻频生,监督和避免腐败也成了问题。

且还不说历经半个世纪风雨的联合国大楼年久失修的尴尬局面:大楼内部时而断水跑电,房顶渗漏,地毯臭味扑鼻,天花板石棉材料散发有害气体,冷暖设备极其糟糕,老旧设备耗电量巨大,冬天散失的大量热量形成的上升暖流会让雪花向上飞舞。防火、安全、能源消耗和使用甚至达不到纽约市的最低要求,秘书长安南说,一旦发生火灾,“逃生几率较低”。总算有了翻修计划,但翻修期间栖身何处却成了难题。想在附近建楼临时安置,又遭到当地议员和市民的反对,因为那是他们遛狗和打曲棍球的地方。

很显然,联合国不是空中楼阁,它更大程度上恐怕只能是忠实地反映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变化。在这里工作的一位外交官说:联合国不可能给世界创造一个天堂,它的作用是防止世界成为一个地狱。

走出联合国总部广场大门,又不由回望。像一本立着的大书、标志现代建筑风格在20世纪中期得到广泛的认同的那幢大楼在玫瑰色的暮霭中肃立。哈得逊河畔树林的枝丫把碧蓝的天空分割成网状,鸟群翩然飞过,像是矜持而又总是争论不休的外交官。更远些的地方,一个骑马的中世纪武士孤独地挺戈立在金碧辉煌的现代堡垒丛中,带着堂吉诃德式的惆怅。

不管怎样,联合国毕竟是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一个寄托。人类对和平的呼唤不屈不挠,永不止息。今年 7月9日,又有加拿大艺术家创作的《销毁武器》在这里展出,雕塑重5吨,由7000只被销毁的各种武器制成。令人震惊。每年春季第一天和联合国大会届会开幕,都会敲响日本联合国协会于1954年6月赠送的和平钟。那是用60个国家的儿童收集的硬币铸成,安放在一座柏木的典型日本神社式结构中。尽管时有日本政府的首脑参拜供奉了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但世界永远属于最年轻的生命,这是无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