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边走边想
13004500000146

第146章 当代中国通俗小说纵横谈(7)

艺术的中心是人。所谓艺术,就是经过审美改造的形式表现人。它既然把人作为自己注意的中心,就不可能在反映人的社会实践的同时,不反映使人激动的种种情感。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对艺术的向往,对想象所创造的审美虚构的向往,是对平庸乏味的“平淡现实”的否定。艺术世界是一个精神焕发的人的本性的特殊世界。

毋庸讳言,将人的肉体即便是作艺术的裸裎,人们在潜意识里也常常获得的是使压抑的欲望得以宣泄或炫耀的满足。正如一位西方摄影艺术家所言:“任何有关裸体的意象,即使是抽象的或模糊不清的,都或多或少会引起人们的遐想。否则,不是作品太差就是假道学。”

马克思认为性欲和饥饿属于“固定的”动力,它“存在于一切环境之中,而且它们只是形式和倾向方面可能被社会条件所改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恩格斯也说过:“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也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少些,在于兽性和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反杜林论》)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人的兽性越来越被人性所代替,“固定的”动力越来越以审美的形式和倾向出现,人们逐渐从美的角度去关注自身。四出突进的原动力通过美的升华来完成能量的释放,原始欲望被疏导到艺术的殿堂而得到缓解。许多精神和心理学家对这一审美机理进行过深入的分析。

性科学的前驱霭理士在《性心理学》中分析道:“在性心理学的范围以内,所谓升华包括两点:一是生理上的性冲动,或狭义的‘欲’,是可以转变成比较高尚的精神活动的一些动力,二是欲力既经转变,就不再成为一个急迫的生理上要求……‘升华’也许不止是一个名词,而确代表着一种由粗入细、由质入文、由生理的冲动变为心理的力量的过程,而此种力量的消耗大致相当于欲力的消耗,而消耗所获得的满足亦差足以代替性欲的满足。”性科学的另一位前驱人物弗洛伊德甚至更进一步认为,人类整个文明是由一切本能的力量升华而成的,而所谓“一切本能”自然包括性本能在内,“冲动是最有可塑性的”。尽管并非不存在歧见和争论,只要不是禁欲主义者,精神和心理学家们又大都同意:“艺术的创造和性的升华,关系最深且切”。

然而,“升华”并不等于从根本上取消了人的原始欲望。意大利精神学家阿萨奇奥里特别指出:“一个人要真正获取升华的益处,第一必须纠正他对于性的观念,决不能再把它看做兽性的表现而引为可耻,因此非加力抑制不可;这种错误的观念存在一日,即一日得不到升华的效果……性的冲动纵然强烈,也不难把它和高水准的情绪活动与理智活动联系起来而转移它的出路。”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艺术想象力是性欲的抽象的思想补偿。性欲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实现,于是就转化为幻想和自由的艺术创造。

这种纯粹站在性科学立场的对艺术的谈论也许有可能引起争论,但它所提供的认识角度肯定具有参考价值。应该说,艺术既不是完全以性为主题,也肯定不是与性主题水火不相容。艺术作为再现生活的高级形式,能够在客观上极其细腻地转化人的感情、欲望和热情,使奔放的冲动表现为想象的驰骋,缓和情欲的原始冲动,以审美的方式驾驭本能,从而使肉体欲望高尚起来。艺术在人的意识上 设置一道独特的屏障,它使野性的盲目的肉欲变成“聪明的情感”,使人“神经能”得到最恰当的“释放”。在这种似乎矛盾的情境中,正常人受到的不是痛苦的折磨,而是“光明高尚的轻松感”,即情感的享受。(瓦西列夫《情爱论》)维戈茨基的这一观点,对于人体艺术的意义尤为直接。人体艺术在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之后所以历经无数磨难而顽强地、理直气壮地存在着并发展着,我想,就是基于这一坚实的美学信念吧。

人体艺术在观念上的合法性,从根本上取决于它的审美指向。

卢梭指出:艺术并不是对经验世界的描绘和复写,而是情感和感情的流溢。艺术家的眼光不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录事物的印象,而是要通过心灵的观照,发现自然事物的美。所谓美感,就是对各种形式的动态生命力的敏感性。一如丟勒所言:“艺术家的真正才能就是从自然中‘引出’美来。”与此同时,艺术家不仅必须感受事物的内在意义和它们的道德生命,还必须给他的感情以外形。而外形化意味着不只是体现在看得见或摸得着的某种特殊的物质媒介上,而是体现在激发美感的形式中:韵律、色调、线条、和布局以及有立体感的造型。在艺术品中,正是这些形式的结构、平衡和秩序感染了我们。“一旦经过了系统化的发展,雕塑和绘画就逸出了纯粹自然主义的领域而进入真正的艺术王国。”(希德布兰德《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只有把艺术理解为是我们的思想、想象、情感的一种特殊倾向、一种新的态度,我们才能够把握它的真正意义和功能。这样的艺术品决不是单纯的摹本和照相,而是人的内在生命的显现。正是在那里我们看见了感性世界的全部丰富性和多样性。

就人体艺术而言,艺术家的任务则是经过艺术的概括和抽象,使赤裸裸的人体超越具体与有限,把人的形象提炼成纯粹的、没有任何附加标志的“人”。在艺术改造的过程中,注入自己对人的发展的理想,创造性意识的审美化,揭示人体美的奥秘或者说人体的美感魅力,从而用直观的翅膀把人的微妙精神送上理想的境界。

指出裸体表现的审美性目标,是为了同非艺术的裸体呈现相区别。毫无疑问,并非一切裸体即自然等于裸体艺术。浴室景象是人体艺术常见的题材,并不等于凡浴室即是人体风景区。我上中学时有位青年女教师因为精神失常而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操场裸奔,引起的只是一片惊慌。在网上见到澳大利亚女足以及反战人士在伊拉克的集体裸照,又听说加拿大一档名为《赤裸的新闻》电视节目男女主播都以一丝不挂的身体面对观众,相信即使在客观上不无审美效果,但他们的主观愿望显然并不是为艺术献身。

上述一切,只是艺术创造的主观愿望。从接受方面来说,同样存在着审美情操的培养和提高的任务。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他极为推崇人创造“理想世界”的能力的《人论》中特别说到:“要想感受美,一个人就必须和艺术家合作,不仅必须同情艺术家的感情,而且还必须加入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因为美既依赖于某类特殊的情感,又依赖于一种判断力和观照的活动。”他进而引用更早期的哲学家夏夫兹博里的话说:“……因为形式如果未得到观照、评判和考察,就决不会有真正的力量,而只是作为受刺激的感官的偶然的标志而已……因此,只具有动物性感官的动物,就不能认识美和欣赏美,当然人也不能用这同样的感官去体会或欣赏美:他要欣赏的所有的美,都要通过一种更高尚的途径,借助于最高尚的东西,这就是他的心灵和他的理性。”

艺术的最大功绩和特权就在于它烧毁了与平庸的实在相连的所有桥梁。马拉美的话并不过分:“一首诗对于一个庸人来说一定是一个谜,室内四重奏对于一个门外汉来说也是如此。”应该承认,除了有意识的性虚伪之外,裸体艺术在接受上遇到的困难,与艺术认知能力的局限也不无关系。

值得欣慰的是,人类发展和美化自身的理想是如此执著。一代一代艺术家用自己坚韧的奋斗和卓越的成就,在为客体创造审美主体的同时,也为主体创造了审美客体。传统日益显示出其并非一成不变的性质。“我们关于性的观念隶属于一种已成为过去——或者正在成为过去的世界观。”(莎丽海特《海特性学报告》)随着现代人性观念的深刻变化,承认性与美的一致、承认美的内涵就是性的内涵、承认性在审美活动中的正当地位的观念,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即使是具有“可怕的真实性”(爱默生)的人体摄影艺术,也已经可以举行公开的展出。充分表明了社会对人体艺术承受能力的莫大加强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社会文明程度的莫大进步。

至此,我想借用一位学者的表述,对人类对自身表现的认识和实践作一个大致的勾勒:

原始人类朴素地夸大人体中有直接生殖能力的部分,本能地使生殖神秘化,偶像化,显示出原始人类对生命的崇拜;中世纪禁欲的虚伪将人体遮蔽起来,在漫长的岁月中顽冥地禁锢生命的舒展;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高举起人文主义大旗反抗中世纪黑暗,尽情借助人体歌颂自然,歌颂青春,歌颂爱情,歌颂自由,歌颂平等,歌颂正义,使人性恢复自然的坦直,空前地丰富了作为语言存在的人体的价值;现代社会更多地揭示了人体语言的潜在内涵,不断拓展人体对于发展人类悟性的有效作用,用人体去联系自然界中的各种生活现象,让人体作为概念浸透到人类更深一层的意志中去。人体不仅是人体,而是一种象征,一种意识,一种哲学,一种广泛地影响人类存在的质量的事物。

人体艺术发展到今天的这种认识,我想,正是编选这本画册的立意所在吧。画册在精选世界各地的人体摄影艺术作品时 ,从海洋、山岳、原野、城市(城市是第二自然)和森林诸环境中,着重了人体与自然共处的主题:丰腴柔润的躯体与恬静优美的自然背景协调呼应,浑然一体,构成了一个萦绕着梦幻般的节律的理想世界。这样的编选思想,显然是基于如下的美学理念:

一,人是大自然最杰出的创造。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美的最高境界。

另外,与具有悠久历史的绘画和雕塑中的人体艺术相比较,通过艺术的美化和理想化,用高度真实的摄影手段将裸露的人体转变为艺术作品其所能被社会确认的程度,毕竟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这本画册的编选和出版在社会学上的意义也是不言自明的。

愿人们对自身的正视成为一种对美好生命的祈祷。愿人们拥有更博大更高尚更热烈的爱:爱生活,爱生命,爱自然,爱人和自己,以及像神性一样蕴含在这一切之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