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回忆录卷(下)
13004000000132

第132章 一个公文皮包的故事

苟金元

红柳园血战以后,红军部队突围,主力向新疆方向走去,赶不上大部队的伤病员及体弱的同志,三五成群散布在戈壁滩上,有的继续西行,有的躺在沙滩上喘息。和我一起的有三人,都是四川老乡,一个叫汪永山,是红三十军供给部的;一个叫冯绍宪,和我都是第八十九师二六七团的。茫茫的大戈壁滩上无吃无喝,就结伴而行。由于冯绍宪脚部受伤较重,走了两天多,还在沙窝里转。第三天,在一个有水的地方停下来休息,我们三个商量,决定向东走,回延安。我们白天躲藏,黑夜顺着电线杆子向东南走,又走了两天多时间,来到安西县城西北的疏勒河(又称北大河)边。

4月的北大河,河水冰冷,我们找来个树枝探了一下,水有三尺多深,于是我们就脱掉衣裤淌了过来。到了河南岸,极目望去,空无一人,尘埃中依稀看见一个低矮的圆土包,就慢慢地向土包走去。原来这是一座破烂的砖窑,我们挤了进去,准备在里面休息。这时,我们已经四天没有吃东西了,又饥又渴。我说,就算今天晚上挨过去,明天咋办?不如趁天黑找户人家,要些吃的。汪永山他们都同意,我们就沿北大河南岸向东走去。

我们来到一个叫“四工”的村子。在离河不远的地方,有几座低矮的土屋。冯绍宪蹲在墙外作掩护,我和汪永山摸进院子,叫开房门,要吃的。我们向主人说明来意,这家老人说:“面没有了,有些黄米,给你们做米饭吃吧。”一会儿,一锅黄米饭煮熟了,我们三个狼吞虎咽地吃完了一锅米饭。吃过饭,我们向老人了解敌情,老人说:“这里离县城近,马家兵搜查很紧,你们不能停留。”我们一听,准备出门赶路,老人又叫住说:“你们穿这样的衣服出去,别人一看就知道你们是红军,还不是送到狼嘴上的羊。待我找几件旧衣服你们换上。

”老人又说:“从这里向南是芨芨草滩,一直走到十工,翻过山到踏实或东巴兔踏实:乡镇名,位于安西县东南部,距县城约38公里。东巴兔:地名,位于安西县西南部,今为乡。去,这一路比较安全。”临走时,老人又给我们装了一些黄米,送我们出门。

我们三个人边走边商量,同意老人的意见,先去踏实住一些时候再说。冯绍宪对我说:“我们衣服虽然换了,但你背的公文皮包影响太大,别人一看就知道是红军的东西。不如送给老乡或扔掉,还有你的姓名,也容易暴露,大西北哪有姓苟的?”我听了他的话,就从那天起改为王子玉,至于公文皮包,那是我的心爱之物,怎么也舍不得丢。

说起这个公文皮包,它的来历很不平凡,很有纪念意义。那是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经过长征,在甘肃省会宁胜利会师,历尽千辛万苦的红军指战员们见了面,无不欢腾鼓舞。一、四方面军在会宁举行了盛大的会师庆祝大会,一方面军的同志将准备好的大量毛衣、毛袜、毛手套和粮肉蔬菜等,送给了我们四方面军的同志,我们四方面军的同志也倾其所有,给一方面军的战友们赠送纪念品。当时,一方面军的战友刘玉同志,把他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带过来的一个公文皮包赠给了我,我赠给他长征时从四川带过来的一个牛皮笔记本。自此,这个公文皮包就随我渡过黄河。在浴血奋战河西走廊的日子里,第二六七团的许多文件和材料,就是装在这个公文皮包里,由我背着。它既是我们红军战士无产阶级友谊的珍贵纪念,也是我转战千里河西的见证,怎么能丢弃呢?汪永山说:“那就把公文包埋起来,等革命胜利了,再找来把它挖出来。”我经过思想上的斗争,为了安全起见,就同意了他的意见。我们又来到北大河河边的破砖窑里,用手刨了个坑,将包好的公文皮包掩埋了。

此时已是夜深时分了,我们趁天黑向南赶路,第二天日将偏西时,来到了十工与九南之间的地方,发现前面有一条通向敦煌的公路,路上不时有人马通过。我们不敢过路,就在一条草沟里蹲下。日落后越过公路,进入截山截山:位于安西县城与踏实乡之间,是一处高百米左右的矮山丘陵地带,东西长约5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

,天亮时上了截山头,从八棱墩山口出山。出山后发现了一条小河,河水从东向西流。我们高兴极了,就在河边洗脸、洗脚、喝水,拾柴烧火,用脸盆做黄米饭吃。三个人在小河边吃了一顿黄米饭,休息了一会儿,三个人的肚子都痛开了,原来,这条小河叫黄水沟,水的碱性太大。我们的肚子痛,就是由碱水引起的。我们在这里继续休息,等肚子稍有好转,就向踏实方向走去,天亮到达破城子西南的风蚀地,在一个叫景家窑的破窑洞里住了下来。

破城子是戈壁滩边边上的一处小村庄,农民们正忙于春种。我们到村边的一个小户人家要饭,这家老人叫景有春,当地人叫他景鞋匠,也是穷人家。老人连忙做饭,我们吃过后给了他一块银元。老人说:“现在查得紧,很危险,你们再不要来了,我每天晚上给你们送饭去。”

我们三个人在三四里外的一个窑房住了近一月时间,这位老人每天给我们送饭吃,使我们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光。

转眼到了6月,冯绍宪、汪永山执意要回四川,我们挥泪分别了。我在窖房中又住了半个月,景有春老人说:“现在马家兵不追查了,你就到我家住吧!”我到他家后,帮他干点零活,住了一个多月,景老说:“我家情况不好,我给你介绍个人家做活做活:给别人打短工或打长工。去吧。”他把我介绍到新沟李家。这家家境好一些,种20多亩地,我就给他们做短工,锄草、犁地什么农活都干。

干到秋9月,李家要我给县政府送公柴。我赶着大轱辘牛车到了县城,交完公柴后住在旅店里,晚上怎么也睡不着觉,心里老惦念着那个公文皮包。到半夜时分,我偷偷地来到北大河旁,找到那个破砖窑,挖出了公文包,天亮前回到旅店,第二天返回了新沟李家。后来,我在桥子、踏实一带做小买卖,以货郎担为生。

1949年9月28日安西县解放,10月7日安西县人民政府成立。我听到这个消息,立即到县政府报到,见到了参加建政工作的解放军同志,心情格外激动,便要求重新参加革命工作。县上领导很快批准了我的请示,并让我参加接管国民党县政府的工作。12月,县上分配我到桥踏区桥踏区:解放初期建立的区级政权机构,位于安西县东南部地区,1955年撤销,辖地分置为桥子乡和踏实乡。

任民政助理员,1952年升任副区长,1956年调任县供销社主任。1966年四清运动中,我把名字又改回来,仍叫苟金元。

公元2001年2月23日,我把珍藏了60多年的公文皮包捐献给安西县博物馆,作为激励后人继承和发扬红西路军艰苦斗争、不怕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精神的活教材。这个皮包后被中央文物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我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热泪盈眶,为我能够保存了一件革命文物而欣慰。

苟金元同志,四川省人,生于1915年,1933年参加红军,1936年10月参加西征,时任红三十军第八十九师二六七团团部文书。西路军失败后流落安西。解放后历任安西县区政府助理员、副区长,县供销社主任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