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养生长寿加油站
13002900000142

第142章 树葬与海葬

树葬——文明丧葬,值得提倡

简朴的树葬,较之于将骨灰盒埋于墓穴中的丧葬形式,似乎更加贴近现代人对生命的告别与欢送之情。在树边设立刻有逝者姓名等内容的石碑,既符合“入土为安”、“回归自然”的传统习俗,又绿化了环境,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1999年4月4日《羊城晚报》载:10年来羊城共计举办了103次树葬活动,已树葬者近万人。

据《人民日报》2000年3月23日讯,福州市将在清明节期间举办首次树葬活动的消息传出后,引起当地人民的广泛关注。有10多家丧属登记要求参加树葬。咨询“树葬”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福州不少经营性陵园也准备加入这次树葬活动,有的陵园还开辟了树葬用地。然而,“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雨”,今天的许多人仍习惯于骨灰土埋,武汉市龙泉山孝恩园公墓自1997年春天拟举办一个倡导树葬的“树葬节”以来,3年内,响应者仅14人。

据《长江日报》(1999年4月12日)载文披露,湖北省博物馆一位老研究员,几年前临终时一再嘱咐其亲属说,他不要骨灰盒,不进公墓,只要一块白布裹住骨灰,葬于东湖一隅的小树下,全当给小树施一次肥料。他深情地说:“我在东湖边工作了40多年,死后还想清清静静地与东湖做伴。”然而,这位研究员的遗愿最终未被他的讲孝道的子女和亲属采纳。他的骨灰还是被送进了公墓埋进了水泥墓穴,据说他的妻子曾为他“争取”过,但被子女否决了。他们说,“背不起不孝子女的名誉”。这样的憾事在武汉不止一桩。

树葬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不占耕地,美化环境,亲属的情感也可得以寄托,是一种文明的丧葬形式,值得提倡。

中国人崇尚“树碑立传”,“碑”只是一种象征;然而,冷冰冰的石板和水泥可以称为“碑”,青翠碧绿的树木就不能称之为“碑”?

海葬——鲜花入海、白鸽相伴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繁衍生息中,形成了土葬、火葬、水葬、悬葬、天葬等殡葬方式,其中以汉民族的土葬为主,现在又兴起了更为科学合理的葬礼——海葬。

据北京青年报1999年3月6日讯,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由北京市安灵公司组织的第十次骨灰海撒活动于1999年4月进行。作为专业服务公司,安灵公司的系列服务包括:海撒前组织逝者家属在摆放松柏和鲜花的大厅里举行骨灰告别仪式,而后在天津渤海登船,由礼仪小姐将骨灰随着鲜花撒入大海,随船的数百只白鸽同时放飞。安灵公司还将把告别仪式和海撒实况拍成彩色照片连同证书一同送给家属。安灵公司表示,海撒将每月定期举办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