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净空法师讲《金刚经》
13001500000008

第8章 卷三

这些年来,很多的同学告诉我,我们念佛的功夫不得力,当然不能是完全不得力。我们看到一些念佛往生瑞相非常好的人,在国内国外都有,这是很难得、很殊胜的机缘。那么用功不得力的原因,实在说,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自古以来都是很常见的。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烦恼不能够减轻,智慧不能增长,这就是功夫不得力了。如果功夫得力,一定是烦恼轻、智慧长,我们的日常生活一定更趋于美满、幸福。佛在此经告诉我们,原因就是我们没能够放下,没有能够看破。也就是说,无始劫来的业障习气在作祟,障碍了我们修学精进。根本原因就是我执,这个佛在大乘经上讲得很多很多。虽然说执着有两种,我执与法执,可是我执是根!

所谓我执破了,法执犹存,其实那个我执破,只是破一个粗的执着;微细的执着当然还存在,否则的话,你说法执犹存,那什么人执着法执呢?那还是个我。没有我的时候,怎么会执着法执呢?那么由此可知,这个我执,一直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分微细的我执,必须要到如来果地上,这个二执才真正破解,自心圆满现前。那么由此可知,大小乘佛法都破执着,说穿了呢,佛法没有别的,自始至终破执而已!《金刚经》彻始彻终就是叫我们破我执、破我相、破我见,这个东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太难太难了!你看凡夫起心动念总有个我,没有把我忘掉。

诸佛与凡夫差别在哪里呢?佛没有我,凡夫有我。有我就决定是凡夫,有我就决定是六道轮回,没有法子,不能出离!像本经世尊说的,我们学佛决不是这一生才开始!不是这几年我才开始学佛。实实在在讲,能够接触到大乘经生欢喜心,能够读诵一部两部经,能够听讲一两个小时,都是过去生中曾经种了很深的善根,没有大的善根福德因缘,怎么样也接触不到。要照这个《无量寿经》上所说的,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可以说是无量劫来,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这个善根福德可以说非常深厚!这一生才有这个机缘遇到《无量寿经》,遇到净土法门,遇到才能生欢喜心,发心想往生极乐世界,动了这个念头。这个念头动了,这一生当中能不能往生呢?实在讲没有把握!过去生中,这个法门我们不晓得遇过多少次!也动了多少次的念头,没去得成!不能去!说实在话,就没有成就!依旧还要搞六道轮回,在六道里面苦!一世比一世苦,这个苦与乐,轮回里的苦与乐,根本的原因就是业力的累积。那我们想想,我们这一天当中,这一年当中,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都是业!是善业多,还是恶业多?必定是恶业多。从里面来说,正如同百法明门里面讲的,我们善心所只有十一个,恶心所有二十六个,烦恼就是恶心所!你看看这个起心动念,善的心所少!恶的心所多!何况这两类要做一个比较,恶的念头重力量大,善念薄弱抵不过恶念。

所以起心动念都是贪、嗔、痴、慢,这是从里面讲;外面是五欲六尘的诱惑,物质环境的诱惑,还有比物质环境更厉害的人事环境的诱惑,怎么会不造恶业?所以造作恶业一天比一天重,我们所累积的恶业多过善业。那么换一句话说,来生的果报,不就清清楚楚吗?恶业牵引我们到三途去!善业引导你到三善道!这是佛在经论里头说得很明白的,我们自己冷静想一想,有道理!确确实实这个是事实。我们心里面向往极乐世界没错,阿弥陀佛确实是大慈大悲平等的接引,但是往生西方条件要具足。我们平常看经是很粗心大意,听说西方极乐世界只要三个条件:信、愿、行,我信,我也愿,我也念几声阿弥陀佛,这就能往生了嘛!那个信、愿、行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不是漫无标准的。即使临终十念往生,你要晓得他那个十念是什么标准?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虽念佛也不能往生。这就是常常说的这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信、愿、行是方法,必须要具备这三个条件,但是这三个条件里头要讲功夫,功夫是什么呢?心清净。

这个经上也常说“心净则土净”!你用信、愿、行这个方法念到心清净,什么叫心清净呢?妄想、分别、执着、烦恼不起作用,这个心就清净了。这说起来也不简单!念佛往生人为什么会那么少?要念到清净不简单。但是这个法门,跟其他法门做一个比较,容易太多。其他的法门要断烦恼,这个法门不需要断烦恼,只要你这个信、愿、行能把烦恼控制住,不叫它起作用就行了。所以这个法门叫伏烦恼,古人有个比喻比喻得很好,叫石头压草,根在里头,没有断根哪!那么其他的法门,必须要连根拔除,它才能够起作用,才能够超越三界,才能够脱离轮回。这个法门只要把烦恼暂时控制住,它不起现行,不起作用,那就行了。所以我们念佛,最低限度要念到这样的功夫。《金刚经》的理论方法,我们这一个时代的人,要想照着去修,可以说不可能,太难太难!但是《金刚经》的理论方法,帮助我们念佛伏住烦恼,那就大有作用了,它让我们把这一桩事情明白了,把这一桩事情搞得清清楚楚。所以须菩提看到释迦牟尼佛的生活方式,佛的生活充满了智能,显示出大自在、大圆满。这是须菩提看出来的!所以,一看出来就赞叹!稀有世尊,这太稀有啦!我们怎样学他呢?我们之所以不自在、不圆满,有两个根本问题:

第一个呢,我们的心太乱了,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所以他就提出一个问题:“云何降伏其心”,这个心是妄心,是妄念,这个念头怎样能够把它伏住,把它断掉。

第二个问题,我们这个心要住在哪里?过去,中国禅宗二祖慧可大师,见达摩是在讲同样的问题!达摩问他:“你来见我干什么?”“我心不安哪,请大师给我安心!”心不安包含了这两个问题,不晓得心应该安在哪里,妄念纷飞,怎样能把它降伏住。

那么,这个就引起释迦牟尼佛说了这么一大篇大道理。这一部经,我们不要看它分量很少,却字字句句都含无量意!世尊答复须菩提的,须菩提看到了嘛!看穿了嘛!所以,他老人家答复得很简单,就像我这样子就行了。所以世尊就说了:“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后面又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是”就是像我这个样子。这个里面,我们没有看到佛是用什么方法来护念诸菩萨,嘱咐诸菩萨的,我们没有听到他讲一句话,完全是释迦牟尼佛在生活当中表现的,这是身教!这不是言教!“就像我这样子。”

佛的生活是菩萨的榜样,是菩萨的模范,何必还要说呢?看看佛怎么生活,照那样学习那就行了嘛!你问那个心怎样降伏、怎样住?像我这样就可以了嘛!这种问答须菩提没有问题,须菩提看出来了嘛!所以佛一点他就明了。他虽然懂得,我们在旁边的人,听他们两个一问一答,莫名其妙!不知道他们在讲什么话,所以尊者很慈悲,说“愿乐欲闻”,这一句话是代我们请法,是请释迦牟尼佛详细为我们解答。如果只须菩提本身,前面那一句,这《金刚经》就讲完了,就没有了。从这个“愿乐欲闻”以后,释迦牟尼佛详细来讲解,讲的什么?就是前面的两句话。这个里面含意就很深,说明佛法重在实行!不重在言说,要把它做到!要把佛法变成自己的生活。换一句话,佛法就是教我们过一个美好、幸福、圆满的生活而已!这一种幸福美满超越世出世间,那才叫真正幸福,真正美满哪!要不能够超越世出世间法,这世间法就是六道轮回!出世间法声闻、缘觉、权教菩萨啦!所谓我们这个生活行为要超越九法界,那才叫真正的幸福、真正的美满。落在九法界里头有什么幸福可说的?一部《金刚经》,就是佛教给我们这样生活,教给我们这样过日子,所以,你说这个经多重要!

须菩提这一启请,佛就先说怎样把妄念控制住。金刚般若会上,世尊教给我们的方法,真正是妙绝了!我们在许许多多大小乘经论里头没有见到过的,它这个地方讲得简单扼要。首先教我们把心量扩大,为什么呢?那个我执从哪来的?我执就是心量太小啦!起心动念就是我的利益,这个观念要想学佛,那就太难太难!佛是什么?佛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要见性,不可能!所以,一定要把心量扩大。怎么扩大法呢?发心救度众生。所以一开端,就把十二类生摆出来了,“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这就是总说,底下这个分别说出十二类生,一定要这样发心。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度”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帮助别人,帮助这些众生。帮助到什么个程度呢?帮助他成佛,“无余涅槃”就是成佛,这才算是帮助到底!这个众生还没有成佛,你帮助得没有完!你帮助得不彻底!不究竟!要帮助他到成佛。他到成菩萨,成等觉菩萨还不行,你的责任还没有尽到,一定要帮助他圆满成佛。你看这个心量多广,这个心量多大!这是佛的心量。这样的心量,才能够把所有一切的障碍都破除了,这个心量扩张到无限大,跟真如本性相应了,这才相应。度众生把他度到等觉菩萨,我成佛了,他是等觉菩萨,有这么一个观念,那不行!你这个心量还是小!

末后这一句好!“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一句话要紧,决定不能有帮助众生的那个念头,有这个念头你着相啦!所以《般若经》上讲的“三轮体空”!修一切善法决定不能着相,一着相呢,就是凡夫。着是执着,这个住就是执着,执着当然有个我,虽然讲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但是它的根本就是一个我执。我执没有了,其他的当然统统没有了,所以我相是个根本。本经所说的重点就是在破四相,换一句话说,就是在破我执。后半部的经文,则是破我见!更深一层了。但是破我相呢,当然也连着我见在内,因为我见不除,我相怎么能破呢?这决定不能破的嘛!这是教给我们,我们要发心帮助一切众生,决定不要执着我去帮助人。人家接受我帮助,有这个念头就错了,这是凡夫错误的见解,为什么呢?因为清净心中没有这些事情。所以,六祖慧能大师说得好,本来无一物!这些念头,本来没有!你要想见本来面目,你还有一念存在,这一念就是障碍,这一念的根本就是我,就是这一个念头,必须要把我舍掉。所以本经前半部的重点,不管它说多少,不管它怎么说法,都是叫我们离念、离相。后半部着重在离念,比前半部这个意思更圆满,更要究竟了。那么在日常生活当中,从哪里下手呢?佛在此地告诉我们:“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怎样无住?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这个色、声、香、味、触是属于外境,法就包含内心了,就包含这起心动念了。那么换一句话说,他这个里面的含意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要这样去修布施。布施是生活行为当中的一个代表,大家不要看到,喔!这是布施!那你就错了。布施包括六度!六度包括万行!换一句话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全部就用这一个名词代表了。我们穿衣吃饭算不算布施呢?算布施。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布施!穿衣吃饭怎么是布施呢?穿衣有穿衣的样子,吃饭有吃饭的样子,给别人做榜样!教化众生!样样都有规矩!都如法啦!那他怎么不是布施呢?这是从表面上看,更深入一层看呢,穿衣吃饭是养这个身体!为什么养这个身体呢?需要这个身体为一切众生服务!可见得为一切众生服务是布施,没有这个身体,怎么布施法呢?由此可知,穿衣吃饭都是布施!所以,佛在经里面讲了无量的法门,通常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属于生活里面应当要晓得的一些规矩,在此地就用“布施”两个字作代表。无住的时候,要放得下,一切都要放下。纵然,说到最密切的地方,这是我们凡夫以为的要养这个色身,也不能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不能有。是要讲究卫生,要保养身体,但是不能动这个念头,为什么呢?一动这个念头,就落在四相里面。

你看,释迦牟尼佛每天出去托钵,托钵为什么?他不是养色身吗?他不着相,他比我们高明,我们养这个色身着相。天天想到自己身体,要健康、要保养,他有着相!这着相,跟诸位说,哪个身体都会衰老,营养再好,也不是治本哪!治本是什么东西呢?佛告诉我们,境随心转,我们这个身体也是境!心清净这个身就清净,身清净就不老!心不清净,用种种方法来保养,那是治标!不是治本!还是要衰老,还是要生病。心清净,身就清净了,清净身怎么会生病呢?不会呀!这一点我们要明了,你明了什么?真的幸福!真的快乐!年岁大的时候,健康长寿!年岁大了身体不健康,那个不是幸福!那不是福报!年岁再大,跟年轻人一样,那就是非常幸福了。怎么得来呢?佛教给我们,你能做到,你就得到了。现在这个医生也常讲心理健康,他懂得一点心理,究竟心理健康关系多么大,他还没搞清楚;影响多么深,他也没搞清楚。他要真搞清楚了,那他教人就不是一般的教法了。所以,佛法对于我们有切身的好处,有真实的利益,所以“行于布施”这四个字,我们晓得它的含意是无限的深广。

我们起心动念生活行持,都包括在这一句里面。它的原则就是告诉我们,外不要受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不要受环境的诱惑。它这个用意是在此地,外不受诱惑,内不动心哪!内心如如不动!这个就是佛与大菩萨他们行持高过我们的地方。我们今天要学,学什么?就是这个。释迦牟尼佛一天到晚做出来给我们看,做了榜样给我们看!那么我们晓得,佛出现在这个世间,第一部宣讲的是《华严经》,《华严经》当中有没有这个意思呢?有!不但有,而且比《金刚经》讲得更详细,更透彻,更圆满。《华严经》末后的一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做样子给我们看!怎么学佛?这五十三位善知识,就代表我们现前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论你在哪一个行业,无论你是什么身份,都是菩萨行!都是佛行!确确实实在那个境界里面,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学佛成佛,不一定要出家啦!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以出家身份出现的,五个人而已!所以,佛教导大众,主要还是要叫大家在家成佛!在家成菩萨!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的,《无量寿经》上举贤护等十六正士,你看在这个经前面,排列的这些上首大德,在家比出家多,出家只说了五个人,在家说了十六个人!这十六个人都是等觉菩萨,他们的地位跟文殊、普贤、观音、势至没有两样,贤护等十六正士是属于等觉菩萨,在家菩萨。这是在证明,佛法教人修学,不叫你改变什么身份,无论是什么身份,无论是哪个行业,就你的行业去修行,都成佛道,都能够圆满成佛,只要守住这个原则,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事业一点妨碍就都没有,你的日子才过得真正的幸福美满。所以这个经,我们要仔细去看。

古人常说佛经特别是大乘经,意在言外。换一句话说,你听要会听,看要会看。它的意思在文字之外,单单看文字看不出它的味道;在文字之外听呢,它意思也在音声之外,所谓弦外之音。你要能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你才能真正明了,所以这个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又说了“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刚才讲了布施就是生活,不住相布施,就是不住相生活!就这个意思!那个福德就不可思议了,那是真正的福德。福德用现在的话说是享受!从前方东美先生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一句话很不容易说得出来!很高的境界!实在说,要照《金刚经》上所讲的原理方法来过日子,那的确是人生至高无上的享受。方东美先生还没有见到,但是他所见到的层次已经相当不简单了。这一句话,说明佛法有真实的用处,佛法决不落空。

依照佛法修学,一定可以得真实的利益,但是这个“得”也不能着。一着了,这个着相呢,你所得的利益,那就很有限了。那就不是不可思量,那是可以思量的。着了相,你所得到的是可以思量的,为什么呢?你的果报不出六道嘛!这范围很小,并不大!不住相布施,为什么说不可思量呢?因为不住相布施,它能见性,见性成佛!真如本性是十法界依正庄严的本源!是一切法的理体!见性那真的就不可思量,不但凡夫没有这个能力思量,就是诸佛菩萨也无法思量。我们常常在经上见到那个高的境界,殊胜的境界,所谓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就像一般净土经论里面赞叹的西方极乐世界,只有如来果地上才完全明了。等觉菩萨以下,如果不得佛力加持,他也搞不清楚。其实如来在果觉上虽然明了,也说不出来,明了是真的,为什么说不出来呢?太多了!太复杂了!能说出来,所以挂一漏万,这个的确是事实真相!经上举出十方虚空,来形容不住相布施福德之大,这是从一个比喻上让我们去体会。如果我们真正要想得究竟圆满的受用,一定要依照佛的教诲,依照佛的教训去做。也就是说,依照佛的教训去生活,我们才能真正得到,这个得到的利益真正不可思议。

我们无量劫来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这一生当中有办法超越的,太难得太稀有!佛说这些话,这个经上是不少次的重复,但是每一次的重复意思不一样,意思是愈来愈深,愈来愈精纯,这都是读《金刚经》不可以不知道的。那么佛为什么叫我们这样做?假如我们没有把这个道理搞清楚,我们就很难接受,不会心甘情愿这样去做。佛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一句话是讲的事实真相!这一切相是虚妄的,你如果在这个里面起心动念,分别执着,那就错了!六道轮回是虚妄的,决定不是真实的,这个意思前面已经讲过了。我们听了佛的话,即使听懂了,肯定佛说的没错,可是事实上我们还是做不到,原因在哪里?我们的习气毛病太重,动不动就犯了老毛病,老毛病就是分别执着又打妄想。所以,如何能把这个习气克服,就是此地讲的“云何降伏其心”,这个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个关键的问题。怎样来降服其心?净土宗里面呢,教给我们的方法就妙了。净土宗教给我们信、愿、行。信是什么?真相信!决定没有一丝毫的怀疑。真信,就是要符合《金刚经》讲的那个信的标准,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我们的信要达到信心清净,要到这个标准,可见得这个信不是普通泛泛之信,那个是不管事的。愿,恳切的愿望。恳切的愿望从什么地方能看得出来?这个世界,身心世界统统放下了,再不会把它放在心上,再不会有一丝毫牵挂了,那你是真的愿了。一心一意就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想见阿弥陀佛,心里头起心动念,晚上睡觉做梦都梦到极乐世界,这样才行,这个愿才是真的愿。由此可知,这个世间无论人事物,若你还有贪爱,还有留恋,还有放不下,你那个愿就是假的,不是真的!即使彻底放下了,没有这样的愿,你也不能舍弃娑婆世界。因此,我们要真修,在事上要真下手,虽然在原理上讲理事无碍,只要心地放下就行了,可是若我们功夫不到,这个事相就会影响我们心理。那么换一句话说,现在影响我们心理最大的是什么?如果是财,我们对财富看得很重,那你必须把财舍掉。有人喜欢特别在美国,住的房子大,环境又很幽美,舍不得,那就是障碍!这个地方舍不得,极乐世界你怎么能去得了!总不能说到西方极乐世界,还要把我的房子、地都带去,没有这个道理!你要能舍!能放下!放下呢,自在了,心里没有障碍。那个放下之乐,放下之自在,一般人不容易体会,必须你做到的时候,你才能够知道!这才有几分相应。为什么?经要念得熟。经念得熟,西方极乐世界,那是老家啦!那个家乡的一切状况,这记忆都觉得很清楚了,起心动念想什么,一想就是想极乐世界,不想别的地方!专想极乐世界,专想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