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儿和老公曾经是对门邻居,小时候经常一起玩耍,直到结婚后很久,他们一起玩过的小河还在他们的记忆中,青梅竹马的情形延续到了很久。后来,夫妻俩一起去上海打工,当时的家庭还非常和睦,丈夫有一手技术,宝儿也非常能干,婆婆也很喜欢宝儿。
刚到上海的时候,日子还是很难过的,他们睡过桥洞,也有过没有吃的经历。但是他们互相鼓励,相信一切都会好转。慢慢地,他们的生活开始好转起来,丈夫当上了小工头,宝儿在百货公司做了收银员。这天,婆婆来上海到他们租的小屋子里看了看,说挺好的。过年回家的时候,夫妻俩人一身光鲜,大包小包地往回带,婆婆笑得合不拢嘴,拿上他们带的城隍庙瓜子什么的,东家西家一家不漏地分到,说是儿子媳妇带回来的。于是,大家都知道了他们在上海有了工作,而且不是最初级的民工工作了。大家都说他们开始像上海人了。
但是却没有想到,就在他们打算在上海长期生活下去,而女儿也出世的时候,发生了变故。丈夫的工作越来越忙,开始有了应酬,回家也越来越晚了。这个时候宝儿开始有了疑心,但是毕竟都是老夫妻了,宝儿还是信任丈夫的。但后来,宝儿发现丈夫有了神秘的手机电话,宝儿一听手机就挂掉了。而老公接,则又通了。当时宝儿没有想太多,直到后来丈夫开始夜不归宿,还遮遮掩掩地告诉宝儿,说工地附近的一个上海女孩子常给他送几个菜,洗洗衣服什么的。但他又强调,他只爱宝儿和宝儿的女儿,叫宝儿不要多心。
但后来婆婆来上海看望他们的时候,知道有个上海的姑娘向自己的儿子献殷勤后却非常高兴,还充满自豪地夸儿子有本事,在上海混出了人样,竟然吸引了上海姑娘。本来老公就这件事情对妻子是有内疚之感的,但是听妈妈如此一说,开始满脸惊喜起来。婆婆就这样夸着儿子,一点都不顾及宝儿的难受。婆婆的态度无疑纵容了丈夫,丈夫不再拒绝,甚至很得意地在他的工地上公开接受这个姑娘献的种种殷勤。到最后,这个姑娘毫不掩饰她对宝儿丈夫的追求,每天公然拦在工地门口,接他下班回她的住处去。
宝儿心里很不高兴,她想到了自己当初和老公刚来上海时的样子,当时他们一起坐公共汽车,连小姐们都会走远点,怕他的一身土弄脏了她们的衣服。那时丈夫说,城里的姑娘有什么了不起的?长得还没我老婆好看,又不能干,就是靠打扮。他还说,将来我们有钱了,一定把我的宝儿打扮得比她们好看!
想到这里,宝儿流泪了,她不明白为什么婆婆会对自己有这么大的成见?这么多年的感情就都白流了吗?面子和虚荣如此重要吗?
事实上,关于婆媳之间的故事,在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在争论的问题,甚至于很少有儿媳妇能处理好和婆婆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人们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想着和婆婆分开过,就是没有想过如何去缓解和婆婆之间的关系。故事中的宝儿因和老公是邻居,对婆婆应有一个理解,而婆婆接纳宝儿也很容易,就故事中看,两个人的关系并不是那么陌生,相反很融洽。
那么,婆婆为什么后来会鼓励儿子和上海女孩交往呢?
从婆婆的心理出发,一名农村的老太太,觉得儿子在上海有了工作,而且不是民工,就是非常荣耀的事情了,觉得可以光宗耀祖了。这是一种虚荣心的体现,而当婆婆听说上海有姑娘喜欢和追求自己的儿子时,婆婆的虚荣心再次得到了满足,这个时候婆婆控制不住虚荣心的膨胀,在儿媳妇面前说了一些让儿媳妇感到伤心的话,比如鼓励儿子和上海女人相处等。其实,婆婆心里未必是这样想的,她或许觉得儿子出息了,有人喜欢了,做媳妇应该认识到丈夫的成绩,要多分担点丈夫的事情等。倒不一定真的是想让儿子和儿媳妇分开。
对此,宝儿不用过于敏感,一方面对婆婆的心理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把自己的心理和态度明确地告诉婆婆,以取得理解和支持。
事实上,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婆婆当着自己的面说谁家的儿媳妇好,谁家的儿媳妇给婆婆买了漂亮的衣服等事情,这个时候应注意,婆婆如此说并不是真的觉得别人家的儿媳妇好,只是在借他人来说你而已。你应心领神会,经常给婆婆买点衣服等物品,让婆婆体会到你对她的好。
媳妇和婆婆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矛盾,也不是天生的敌人,而是互相都需要理解和支持。作为媳妇来讲,婆婆已经如此生活了大半辈子了,迁就一下婆婆也是应该的。一切以缓和矛盾为准则。
如果真的和婆婆之间有什么问题或疙瘩,也要以缓和矛盾为先,只有当矛盾不是那么尖锐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处理和婆婆之间的关系。这之间丈夫起着桥梁的作用,他是缓解婆婆和媳妇之间的润滑剂,媳妇要懂得说服你老公,共同去处理好家庭之间的关系。
在日常的生活中,多为婆婆着想,让婆婆体会到你是一个贤惠、孝顺、知书达理的好媳妇。至于那些爱要面子又好强的婆婆,家里的事无论大小都由她做主,哪怕和你商量也是早就内定了的,那你不要当面反驳她的意见,有什么问题,最好通过你老公去说,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有家的人都懂得“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一个家庭是否和睦,需要全家人共同经营、呵护,一旦处理好与婆婆之间的关系,其实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