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善解家人心情:爱心家庭心理学
13000700000045

第45章 为什么你尊重的婆婆不尊重你

张小姐下了班回到家,准备把衣服洗了再睡觉。却看见阳台上飘着女儿的衣服,好像是婆婆刚洗过的。看着衣服不停地往下滴水,张小姐想重新弄到洗衣机里甩甩吧,这样一夜也就干了。

就在张小姐把衣服重新放到洗衣机的时候,婆婆看见了。老太太一脸的不高兴,张小姐马上意识到自己做错了,婆婆好心洗了衣服,自己这样一来,婆婆肯定要误会自己了。果真,婆婆开始动怒了:“也不知道整天穷烧个啥,以为自己是皇帝的女儿啊?你以为自己有多干净,你也不过如此啊!”

面对婆婆的怒火,张小姐也生气了:“我怎么穷烧了?”

婆婆指着盆里的衣服喊:“你是什么意思啊,我洗的衣服没你洗的干净还是怎的?”

张小姐生气地说:“我只是顺便甩干,我不觉得错了,您发什么火?”

婆婆还是很生气地叨唠着:“好像我应该给你做的,不知道好歹,真是不清白。什么都不会,长的又不漂亮,你拽什么啊?开始都说不同意要你,还是我要你……”

总之,婆婆将张小姐说得一无是处,张小姐看着婆婆不停地说着,那一张一合的嘴,感到非常气愤。但是却又不知道如何是好!没有想到晚上吃饭的时候,婆婆又来劲了,她只喊自己的儿子吃饭,而且还对儿子说:“要这媳妇干吗,你弄回来气我,把我气死了对你有什么好处?”

听着婆婆的声音还在继续,张小姐再也听不下去了,抱着孩子拿着包就离家出走了。只听后边婆婆的喊声:“让她走,反正这不是她的家,她今天要去哪,哪里是她家,到那里呆一辈子去!”

张小姐痛苦极了,自己的丈夫听他父母的话,就算张小姐带着孩子走的那刻,依然没有挽留,他任由他的母亲对张小姐进行数落。把张小姐的人格和尊严全部都放在他妈妈的脚下践踏。张小姐实在无法忘记婆婆对自己语言上的侮辱,字字句句像利刃刻在心上,就算是自己的不是,也不应该如此说自己啊?难道就不能好好交流,难道就不能彼此尊重一点点吗?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婆媳不是母女,少了一份血脉相连,也便少了一份彼此容忍及矛盾发生后的互相体谅;多了一份天性中地位的对立,许多在常人看来并不算什么的小事与言语,也往往会激化成不可挽回的矛盾。

不管是从婆婆的心理,还是从媳妇的心理上看,都是不能容忍对方有一点点过错的。但是这种心理未免有点太不现实了。长时间地身处同一屋檐下,即便是亲生母女也难免产生种种口舌之争,何况在中国传统中最难相处的婆媳关系。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个世界上,还有大度的婆婆,懂事的儿媳,即使产生矛盾也不至于有种种嫌隙。但是,绝大多数的时候,不是有大度和懂事就可以消解所有的矛盾。吵一回架,离一回心,这在婆媳之间是最正常不过的了。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婆婆是好心帮忙洗了衣服,而儿媳妇也全然没有责怪婆婆没洗干净的意思。但最终还是发生了这个矛盾,看似很小的问题,却隐藏着巨大的心理问题。

对于丈夫来讲,怎么就能袖手旁观看着媳妇跑出家门呢?怎么就能听妈妈指责自己的媳妇而无动于衷呢?

万事以“和”为先,家庭生活尤其如此。当媳妇和婆婆之间发生矛盾或“战争”的时候,家里的其他成员应懂得劝架,而不是沉默或火上浇油。

很多时候,婆婆好心,难免因对儿子疼惜得太甚而让儿媳觉得自己置身事外,明明是自己最亲近的丈夫而自己却好像是外人;婆婆年迈,不免唠叨,有时候根本不值一提的一件小事却会重复几遍而让儿媳觉得厌烦,而当这种厌烦表现出来,婆婆又会因自己的好心落得如此下场而备觉委屈;儿媳好强,对自己家中的事情时而以主妇的身份做些决定,婆婆便不免认为自己的地位与权威受到威胁,从而本来应该很好办的事情却产生种种波折;儿媳事忙,对家中的事稍有懈怠,如不能按时做饭整理屋子,婆婆嘴里不说什么,心里却难免有些不舒服,长久下去,矛盾便必然会发生。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过这样一段话:两个男人可以化敌为友,男人与女人也可以,但两个女人之间的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尤其是婆媳关系。只要有了芥蒂,就很难互相谅解,即便表面上平静,其实也是各自较着一股劲儿。

如果你的家庭存在这样的问题,就应该赶紧找到解决的方法。不然总有一天,两个较着劲的女人会将这个家庭掀翻。

那么,有什么好的办法吗?俗话说:相见时,念的只是彼此的好,又有谁会想起去制造矛盾产生积怨?如果你试图化解矛盾了,但是没有什么效果的话,那么就要想办法将两个女人分开。分开住,一则尽量避免了同一屋檐下产生长远矛盾的高危性,很大程度上减少相互摩擦的机会;二则,定时地回家去探望父母公婆,可借彼此想念之情,大大增进彼此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