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善解家人心情:爱心家庭心理学
13000700000038

第38章 孩子为什么会撒谎

小明的爸爸要去朋友家玩,让小明去外婆家玩,爸爸为了让孩子答应,于是许诺星期天带小明去游乐场玩。小明很高兴,然而星期天到了,爸爸却食言了。而带小明去游乐场玩的日期无限期地推后了。小明的希望落空,他认为是爸爸在欺骗自己,在向自己撒谎。在小明生气的同时,也从中得到了一些经验:为了要达到目的,夸张一点说话、许诺也无妨,撒谎也是被允许的。

小明得到了这样的经验后,也开始模仿父母,开始撒谎了。比如,明明在外面玩,却告诉父母说自己在温习功课……。小明的谎言虽然很拙劣,但有的时候,小明的谎言也能够成功;有时候小明的谎言会被父母识破,这时小明往往会被父母责罚。小明被责罚后,又得到了一个经验:撒谎被父母戳穿了,会被父母打,所以谎言一定要圆满。于是,小明就开始思索如何能将谎言编得合理,不容易被识破,更能让人相信……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说什么是父母最担心的,那大概就是孩子撒谎了。谎言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不仅会使孩子失去信誉,还可能会把孩子的成长引入歧途。很多父母都有一个疑问,原本孩子是那么的纯洁、善良,怎么突然就学会撒谎了呢?

想明白孩子撒谎的原因,要先从孩子的心理特征谈起。因为孩子年龄小,心理发展不健全,因此有的孩子无法分清想象与现实,容易将未满足的愿望或幻想当成现实。

对待犯错误孩子,有的父母常采取打骂等惩罚手段,这样可能造成孩子强烈的畏惧心理,为了保护自己,孩子可能以撒谎来逃避惩罚。也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话语过于相信,很少核实,于是孩子发现有些目的不能从正常途径得到的,但可以通过撒谎得到。比如,有的父母很少让孩子玩,孩子就会以“今天学校有事”等非正当途径来实现玩的愿望。

从心理学上来看,孩子的撒谎行为分为两种:“过失撒谎”和“有意撒谎”。“过失撒谎”主要是因为孩子没有撒谎的动机而做出的行为,这种行为性质不算严重,也比较容易纠正。而“有意撒谎”则比较让父母感到头痛,大多是孩子故意编造,以达到造成某种的目的。

其实孩子的撒谎行为,大多是因父母等长辈影响造成的。例如,有的父母以谎言恐吓孩子,希望孩子不要撒谎。以谎言来教导孩子不要撒谎,父母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在教导孩子如何去撒谎,孩子也会效仿。

还有的父母给孩子提出一些两难问题,使孩子不知怎样回答,引逗孩子说谎。无奈之下,孩子只好用一些善意的谎言,来哄父母等长辈开心。比如,妈妈问孩子是“是妈妈好还是奶奶好”,孩子往往感到很为难,不知道怎样回答,为了不使妈妈失望只好告诉妈妈,是妈妈好。

孩子撒谎很多时候是无意的,特别是在幼小年龄的孩子中,常有这种情况产生。因此,父母对待孩子的谎言一定要了解、分析孩子撒谎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根除孩子撒谎的毛病。

有的父母对撒谎的孩子施以重重的惩罚,但这种惩罚只会使孩子认为,被惩罚的原因是谎言被父母戳穿了,而不是撒谎本身。结果只会事与愿违,孩子撒谎会更频繁、更老练,就如同例子中的小明一样。因此,父母面对孩子的谎言要有一定的策略。

孩子撒谎了,说明孩子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父母首先要相信孩子会改正错误,并给孩子提供一个改正、补救的机会。父母此时还应耐心地教育孩子要勇于承认错误,要严肃地指出撒谎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让孩子明白撒谎的后果。同时,父母也要进行适当地反思,父母是否在平时对孩子过于严厉,让孩子只能用撒谎来弥补自己的错误。

其次,要彻底改变孩子撒谎的习惯,父母还要以身作则,既不要自己撒谎,不要给孩子树立撒谎的坏榜样,也不要引逗孩子说谎。孩子说了谎,父母不要如临大敌,而要坦然面对,要让孩子明白撒谎是没有必要的,撒谎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才是关键。

最后,父母对孩子要多一点情感关注。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关注得多,但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却关注得少,以至于孩子跟父母间的情感变得生疏,孩子为了不影响父母和他们之间的感情,会很自然地选择一个相对自己有利的表达方式。因此,父母不要一味认为撒谎是孩子的错,而要将之视为孩子的一种求助信号,多关心关心孩子的心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