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与水浒传
12999000000001

第1章 1906年

当毛泽东识的字足够他看一些简单故事书时,他便弄到一本他大致能看明白的小说,在他住的那个小村里,书是极少的。大家都爱看的正好是《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两本小说。前者讲的是一百零八将聚义的壮举,后者讲的是三国打仗的故事。毛泽东对这两本书入了迷。在农忙中,一有空闲,他就去读这两本书。

阴历十月的韶山冲,从一条弯弯曲曲的黄泥小路上走来了一个挑书箱的少年,这就是刚被井湾里私塾先生赶出来的“反叛”学生,13岁的毛泽东。原来这天上午,毛泽东背着老师偷偷地读《水浒全传》。正当他被梁山好汉深深吸引住的时候,先生突然夺走了他的书,鼓起眼睛训斥他:“你这是反叛,我不敢教你了。收拾你的书箱回去!”就这样,毛泽东结束了8岁开始的5年私塾学习,回到了,上屋场。他第一次失学了。

1906年秋至1909年夏,毛泽东停学在家务农。白天,他要和家人、雇工一起从事繁重的田间劳动;晚上,还要帮父亲看帐、记帐。尽管常常累得筋疲力尽,仍还是坚持学习、读书,常常在小油灯下熬至深夜。这一期间,毛泽东博览群书,只要是韶山冲里能借到的书,他必借来看,甚至连庙里和尚的经书也津津有味把卷夜读,《精忠传》、《水浒传》、《隋唐嘉话》、《三国志》和《西游记》这些古典小说更是百读不厌。毛泽东后来回忆起那些读书生活说:“我熟读经书,可是不喜欢它们。我喜欢看的是中国的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

毛泽东同斯诺谈话时说:“我读过经书,可是并不喜欢经书。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我读过《岳传》、《水浒》、《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那是在我很年轻的时候瞒着老师读的,老师憎恨这些禁书,并把它们说成是邪书。我经常在学校读这些书,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用一本经书把它们盖住。大多数同学也都是这样做的。许多故事,我们几乎都可以背出来,而且反复讨论过许多次。关于这些故事,我们比村里的老人还要知道得多些。他们也喜欢这些故事,而且经常和我们相互讲述。我认为这些书对我的影响大概很大,因为这些书是在易受感染的年龄里读的。”

据金仲及主编《毛泽东传》说,毛泽东读了《水浒传》等后,“他就和小朋友乃至村里的老人们互相讲述。他后来回忆说:‘有一天我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一件事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作为农民的儿子,毛泽东对这一点纳闷了很久。他开始分析小说的内容,发现这些小说的主人公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显然让农民替他们种田。’(《西行漫记》)他觉得这样是不平等的。农民们自然常要反对这种不平等。《水浒》里汇聚在梁山造反的人物,便成了毛泽东心目中的英雄。这种影响是意味深长的,在后来艰难备尝的革命生涯中,《水浒传》一直是他放在手边常常阅读的书。”

据萧三回忆毛泽东少年时代:“那些小说里的故事、人物,毛泽东都记得非常的熟。放牛或农作完了的时候。他和小朋友切磋书中的故事——武松打大虫演得很像。看的人都喊‘再做一回’!那些读物后来对他的影响也很大。

[附注]“武松打大虫”,见《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

武松,行者武松,梁山正将之一,步军头领。排行座次第十四。

毛泽东在1936年在延安对斯诺说:“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后来他还谈到过在与父亲发生冲突时,他把父亲比着《水浒》中的贪官,而自己无疑是梁山上那群“替天行道”的好汉。

[附注]“替天行道”,见《水浒传》第六十回《公孙胜芒砀山降魔晁天王曾头市中箭》:“宋江乃言道:‘小可今日权居此位,全赖众兄弟扶助,同心合意,同气相从,共为殷脏,一同替天行道。’”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挂上‘忠义堂’、‘断金亭’牌额,立起‘替天行道’杏黄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