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生肖集邮概说
12989500000004

第4章 生肖文化的对外传播

十二生肖自形成以后,几千年来,它的12位成员是基本稳定的。即使十二生肖后来传播到中国以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成为当地的民俗文化,十二生肖中个别“成员”略有变动,但主体始终是中国模式的。这反映了尽管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状态不同,但人类对十二生肖的取向却是大体相同的。同时,也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对世界各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文化(包括生肖文化)向海外传播,首先在东亚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了以中国本土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因为东亚地区的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地区的越南与中国不仅地理相近,而且同属于农耕文化区,代表和体现农耕文化最高水平的中华文化易于在这些国家传播和接受。中国唐朝时,日本大规模地、全面地吸收和移植中华文化,几乎达到“全盘唐化”的程度。

中国的岁时节日在春秋到秦汉时期已经出现,隋唐时期蔚然成俗,体制俱足。此时,中国的岁时节日习俗传到了日本。日本称岁时节日为“年中行事”,也叫“节供”。在日本年中行事里不仅有许多和中国岁时节日同步的东西,而且也可以看出中国对日本文化的深刻影响。由于日本长期使用中国历法,所以也一直按中国农历进行“年中行事”。直到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宣布将明治5年(1872)12月3日作为1873年1月1日,废止以中国历法为基础的阴历,实行太阳历。这样,一直受阴历制约的岁时节日便改为按太阳历计算。所以现在日本民间于太阳历1月1日过“年”,5月5日过端午节,9月9日过重阳节等。

春节是中国最悠久、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去人们把春节叫做“元旦”、“新年”等。1949年中国正式采用公历,公历1月1日称做“元旦”、“新年”,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春节集喜庆仪礼、祭祀习俗、节日服饰、饮食习俗、游艺竞技习俗、乡里社交习俗之大成,成为展示民间习俗的综合性大节,这些都为生肖文化注入了极为丰富的民俗艺术营养。

在日本,自大化2年(646)以后,上自宫廷内的庆祝新年仪式,下至百姓的过年习俗,完全同于唐朝。中国的生肖属相、守岁、饮屠苏酒等习俗,在日本也一应俱全。因此,日本在世界上最早发行生肖邮票绝非偶然。

朝鲜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古国。朝鲜古时没有自己的文字,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汉字便传入朝鲜。公元1世纪,汉字在朝鲜三国时代已经被广泛地使用了。汉字在朝鲜的传播和应用,对推动朝鲜文化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文字中蕴含的思想与感情亦同时传入。

朝鲜文化是世界上移植和融合中华文化规模最广泛、受到中华文化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文化。在这样的文化历史背景沃土之中,中国传统的生肖文化习俗在朝鲜半岛自然会生根发芽,世代相沿。

越南地处中南半岛东部,面积32.96万平方公里。居民85%以上是京族(也称越族),其他是60多种少数民族及华侨等。在中华文化圈诸国中,越南是吸收中国文化最深的国家。

至唐朝时,越南人中已经有不少人能熟练地掌握汉语和汉字。汉字汉文的广泛应用,为中原文化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推动了越南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在日常的生活方式上,由于越汉两族的杂居,从风俗习惯到语言、信仰,越南人深深地受到汉族的很多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越南北方长期属于“中华文化圈”的成员,在文字、宗教、政治制度、学术思想乃至生活方式等许多方面都模仿中国。

中国的十二生肖属相纪年,在越南同样流行,其排序与中国完全相同。唯一不同之处是越南的生肖中有猫无兔。这与越南人对猫的宠爱有关。

泰国、菲律宾、老挝、柬埔寨都是中国的近邻,新加坡则是华人居民占76%的国家。自古以来,中国与东南亚交往频繁。中国人南下出海,一出国门,首先抵达的便是东南亚诸国。宋元至明初,随着中国海外贸易的大发展,向这些地区移民的大量出现,使东南亚地区各国长期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交通往来,因而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和影响也很广泛。

中国文化对泰国的影响,首先是因为泰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觉接受和积极吸取。在历法方面,泰国人长期使用中国的干支纪年和纪日。干支纪年法大约在13世纪传入素可泰王朝,他们把干支纪年和纪日明确注明是泰式或泰日。素可泰人还借用古汉语词来称呼干支。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22个读音中,子寅卯辰巳未申戌亥甲己庚癸等13个字的读音明显地来自古汉语,还有9个字的读音也和汉语有关系。

中国人与菲律宾人具有很久远的血缘关系。菲岛居民的祖先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大陆。所以在菲律宾文化中,在当地居民的衣食住行、生活习俗中,处处可见中华文化影响的印记。

同样,历代移居马来半岛的华人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6世纪初葡萄牙人绘制的马六甲地图上,标有中国村、中国溪、中国山、漳州门等,说明当时马六甲华人居留地的规模不小。

大约6世纪中期建立的真腊国,位于现在的柬埔寨和老挝南部。宋元时期,已有中国移民流寓真腊,被当地尊称为“唐人”,两国的贸易也有一定的发展。明清两代移居柬埔寨的华人比宋元时有所增加,由中国人带领当地居民共同开发的河仙港口地区,有“小广州”之称。明末清初,老挝华人数目已有3000多人。中国文化对柬、老两国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例证,是两国一直沿用中国的十二生肖。老挝的苗族和瑶族,与中国文化的联系更密切,他们至今还书写汉字帖、汉字对联。

蒙古是一个内陆国家,面积156.5万平方公里,居民主要是蒙古族。蒙古原属中国的一部分,称为外蒙古。1921年宣布独立,1924年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从历史上看,蒙古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联系源远流长,民风习俗一脉相承。

13世纪,蒙古在中国北方崛起,南下中原,先后灭亡金朝和南宋,建立了统一中国的元朝。元朝只是蒙古汗国的一部分。蒙古人的三次西征,在幅员广阔的欧亚大陆上建立起空前庞大的帝国。蒙古南下西征,在传播文化这一点上,可谓达到空前绝后的规模。不仅使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汉化了,也使中华文化的向西传播达到了一个高潮。

中亚五国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原来均属于苏联。1989年苏联解体,这些国家相继独立。与中国邻近的中亚地区,在很长时期内属于中华文化圈的影响范围。中国唐朝、宋朝与中亚地区保持着传统的友好交往关系。

元代,蒙古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同样以中华文化为宗师,因而中华文化在中亚地区又有了更广泛的传播。大批的蒙古族人和汉族人从中国迁至中亚,使中国科技、宗教、生活礼俗等在当地有了更普遍的影响。

不丹是南亚的一个内陆国家,面积4.6万平方公里。居民80%为不丹族(藏族的一个分支),多信喇嘛教,讲不丹语(为藏语的方言),生肖习俗受到中华文化的一定影响。使用藏历干支纪年,以阴阳同木、火、土、金、水五行相配,交替出现。藏历新年与十二生肖成为不丹人世代沿袭的节俗。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了向海外移民的历史,但是直至19世纪中期以前,中国人移居海外的数量和规模并不很大。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英美实行禁奴措施,中止了持续几个世纪的非洲黑奴贸易。为了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来源,他们把目光转向中国。随之在中国南方诸省出现了以“苦力贸易”为主流的华工出国潮。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部分中国人走出国门,这就是留学生。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陆续有成批的学子负笈海外,遍及美国、日本和西欧各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留学运动。这些留学生有的学成回国效力,也有的留居异邦,成为海外华人的一部分。

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聚居区被称为“华埠”、“中国城”,而更普遍的称谓是“唐人街”。唐人街被称为“华人的海外故乡”,工作和生活在唐人街以外的华人,也时常来唐人街,领略这里的乡情。在亚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主要城市,几乎都有唐人街的存在。例如美国共有唐人街80个,旧金山唐人街是最大的一个,始建于1849年。加拿大约有唐人街十多个,温哥华唐人街是其中规模最大的。

唐人街不仅是凝聚海外华人中国心的精神纽带,也是一处向异国人民展示中华文化的橱窗。特别是到了春节等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唐人街都会布置成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节俗喜庆场面,灯笼高挂,对联迎门,生肖动物图案随处可见,舞狮舞龙热闹街头。唐人街独特的中华文化色彩也吸引着大量游客,在当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祖国的日益强大,中华文化的特殊魅力,5000多万海外华人的优良品格,都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和赞誉。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许多大城市相继建立了中华文化中心,美国和加拿大政府还通过发行生肖邮票表达对华人的美好祝愿。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它热衷于发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生肖邮票,自然会对世界各国,尤其是许多欧美国家产生一定的影响。

生肖集邮的深入发展,不仅有利于推动集邮事业的创新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向全世界的传播。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在东西方文化日益交融与碰撞的今天,生肖邮票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不容小视。通过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发行生肖邮票,中国的十二生肖被更多的西方人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民众所接受。这一现象拉近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其所产生的感染力、凝聚力和精神穿透力是任何说教都代替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