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梁启超其人其书
12989400000014

第14章 附:《新民丛报》影印说明

《新民丛报》是20世纪初在日本发行的半月刊,是梁启超主持的报刊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刊物。

1901年12月20日(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十日),《清议报》第一百册出版的第二天,报馆失火停刊。1902年2月8日(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初一日),梁启超在日本横滨续办《新民丛报》。每月旧历初一日、十五日发行。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起,改为每月旧历十四日、二十九日发行。1904年2月以后,经常不能如期出版。《新民丛报》历时六年,共出九十六号,编辑和发行人署冯紫珊,实为梁启超负责,刊物上重要文章也大都出自梁氏之手。

《新民丛报》初创时,向保皇会译书局借款数千元作为经费,一年后还清,改为股份经营,分六股,梁居其二。

《新民丛报》创刊号“告白”称:“本报取名《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初创时,分图画、论说、学说、口闻短评、中国近事、海外汇报、史论、地理、教育、学术、近事、名家说丛、舆论一斑、杂俎、小说、文苑、绍介新著各栏。第二年起“改定内容”,论著门中,着重论说、学说、时局、政治、历史、地理、教育。说明“以教育为主脑,以政论为附从”,“为吾国前途起见,一以国民公利公益为目的”。

《新民丛报》初创时,主要论文几乎都出自梁启超之手,所撰《新民说》,是系统表达他关于“新民为今日中国急务”的文篇,也是当时较有代表性而影响广泛的文篇。他说:“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也就是说,旧有的要创新,本无的要采补。凡二十章,即叙论、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释新民之义、就优胜劣败之理以证新民之结果而论及取法之所宜、论公理、论国家思想、论进取冒险、论权利思想、论自由、论自治、论进步、论自尊、论合群、论生利分利、论毅力、论义务思想、论尚武、论私德、论民气、论政治能力。自1902年创刊号开始登载,直到1906年1月6日第七十二号止,历时五年,后又出版单行本。

《清议报》第九十八册开始登载的《饮冰室自由书》,也在《新民丛报》继续刊登,一直登到1905年4月出版的第六十七号,以“自验其学识之进退、气力之消长”,“日记数条以自课”,“每有所触,应时援笔”,“或登论,或讲学,或记事,或钞书,或用文言,或用俚语,惟意取之”。

《新民丛报》还发表了梁启超的《新史学》(第一、三、十一、十四、十六、二十号)、《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五、七、九、十二、十六、十八、二十一、二十二号)等学术专著,以及介绍西方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的生平和学说,如《天演学初祖达尔文学说及其略传》(第三号)、《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第十七、十八号)、《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第十八号)、《新英国巨人克林威尔传》(第二十五、二十六、五十四、五十六号)、《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八、四十六至四十八号)、《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第三十八、三十九号)等,对当时以至当今有着深远影响。

梁启超还写了不少切中时弊的“时论”。由于梁启超议论新颖、文字生动,吸引了许多读者,促使《新民丛报》印数日增。最初仅印两千份,到了第二十二期,增至九千份,还经常再版、翻印。据1902年11月14日(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十五日)创刊的《新小说》后面所附“广告”,记录《新民丛报》第二十号以前的版次说:

《新小说》创刊之时,《新民丛报》正出到第二十号,所以只载到第二十号,这两份报刊同由梁启超主持《新小说》编辑兼发行人虽署名赵毓林,实由梁启超主持。它们的发行所同在日本横滨市山下町百五十二番,所记出版、再版情况自属可信,但只记到《新小说》创刊时,以后还曾加印,可知销售之广。据称一般销售数在一万份左右,国内外的销售处也达九十余处。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革命报刊的兴起,梁启超的思想时有变化,《新民丛报》的宗旨也时有动荡。

1903年11月,梁启超出访美国后返回日本,思想大变,放弃了过去的“破坏主义”主张,在《新民丛报》第四十至四十三号,接连发表《论俄罗斯虚无主义》、《答飞生》、《答和事人》,表达了他当时“用意之所存”。以为“立言者必思以其言易天下,不然则言之奚为者”。“吾所谓与舆论挑战者,自今以往,有以主义相辨难者。”“苟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吾乐相与赏之析之。”本来,他信奉卢梭的民权、民约论,旅美后看到美国民主政治的弊病,又感到不能“迷信共和”。

就在这时,国内革命形势日渐高涨。1903年由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引发的“《苏报》案”扩大了革命的思想影响,章士钊、陈去疾等续办《国民日日报》,“放肆蜚言,昌言无忌”,重遭清政府外务部通饬总税务局转告邮政局“毋得代寄”。不久,蔡元培等又创《俄事警闻》,后扩展为《警钟日报》,愤斥帝国主义,抨击清朝政府。在日本刊行的《江苏》、《浙江潮》言论也渐趋激烈。孙中山在《檀山新报》发表《敬告同乡书》,明确指出,“革命与保皇,理不相容,势不两立”,“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革命者志在扑满而兴汉,保皇者志在扶满而臣清,事理相反,背道而驰”,号召“大倡革命,毋惑保皇”孙中山:《敬告同乡书》,见《孙中山全集》,第一卷,230~233页。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并为中国同盟会,把“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写入誓言。从此推翻清朝成为时代主流。次年,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也在日本刊发。

面对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梁启超担心革命会引起帝国主义的干涉,说是“外国则或俟观政府之请求然后干涉焉,或不俟其请求而先干涉焉,皆意中事也”梁启超:《申论族种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载《新民丛报》,第七十六号,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欲为政治革命者,宜以要求而勿以暴动。”梁启超:《开明专制论》,载《新民丛报》,第七十五号,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初一日。还说:“自秦以来,贵族即已消灭”,“乃至本朝,根株愈益净尽”,“举国无阶级之可言”梁启超:《杂答某报》,载《新民丛报》,第八十六号,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五日。革命只会“煽动下流”,煽惑“赌徒、小偷、乞丐、流氓”来“荼毒一方”梁启超:《开明专制论》,载《新民丛报》,第七十五号,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初一日。

梁启超旅美返日后的思想以至对《民报》的论争,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热衷,在《新民丛报》也时有反映。尽管这些文章和当时形势不相适应,但也反映了一些知识分子由改良而立宪的心态。《新民丛报》也成为研究近代中国,特别是革命和改良论争的不可或缺的素材。

《新民丛报》多次重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刊发的诗文,也多次结集,但要深入探索近代中国和梁启超思想,还得查阅《新民丛报》。

梁启超诗文结集搜集最多而为晚近学者经常引用的是《饮冰室合集》(下简称《合集》),这是梁启超去世后由其好友林志钧编辑的,序言虽谓“编辑遗稿,并订定已印诸集”,实际因时间紧迫,并未收全,也未及认真“订定已印”诸集。下面即以《新民丛报》为例:

第一,《新民丛报》发表时没有署名,《合集》未收,而《饮冰室全集》或其他结集却已辑入的,如《西藏密约问题》,载《新民丛报》第十三号“国闻短评”栏,未署名,《合集》未收,而在《饮冰室全集》第三十七册收入。

第二,《新民丛报》发表时没有署名,《合集》未收,但据《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下简称《长编》),可以确证为梁氏所撰的,如《呜呼荣禄》,载《新民丛报》第二十九号“杂评”栏,未署名,《合集》未收,而《长编》收有此文。

第三,《新民丛报》发表时有署名,而《合集》没有收入的,如《答某君问张伯仑帝国主义政策一节》,载《新民丛报》第六号,署名“饮冰”,《合集》未载。

这种事例不是个别,而是时有发现。此外,《新民丛报》发表时虽曾署名,《合集》未收,而《梁启超全集》或其他结集却予辑入的,也有不少。

照此说来,全面查阅《新民丛报》,有助于正确评述梁氏思想转变的迹象及其与当时社会政治的关系。

《新民丛报》的重要论文,大都出自梁启超之手,但不是所有诗文都是梁氏一人所写,其他人的诗文,在编排上也自具特色。

《新民丛报》上的诗文函札,作者除梁启超外,还有章太炎、严复、黄遵宪(人境庐主人)、蒋智由(观云)、马君武、杨度、黄宗仰(乌目山僧)、蒋方震(百里)、康有为(明夷)、梁启勋、钱基博等,他们的诗文书札,有的没有结集,有的虽收入文集,也有助于勘核。还有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裴村)的遗稿。

《新民丛报》首载“图画”,刊载世界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的图片,如“法帝拿破仑第一”、“德前相俾士麦”(第一号),“美国前大统领华盛顿”、“英国前相格兰斯顿”(第二号),“英国前女皇域多利亚”、“德前皇维廉第一”(第三号),“英儒培根”、“法儒笛卡尔”(第四号),“政治学大家法儒卢梭”、“哲学大家德儒康德”(第五号)等。这些“图画”,也是不可多得的。

《新民丛报》列有“小说”一栏,有译自法国焦士威尔的《十三小豪杰》以及梁氏(饮冰室主人)的《新罗马传奇》。此后,梁氏又在日本创办了《新小说》月刊。

《新民丛报》从创刊到结束,历时六年,在这六年动荡岁月中,既有论说时政的专文,还有“口闻短评”、“中国近事”、“海外丛报”等栏。加上其他栏目,实为研究中国近代政治、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刊物。因此,重新影印《新民丛报》是完全必要和非常迫切的。

然而,影印《新民丛报》却并非易事。《新民丛报》的刊行,虽然距今仅有百年,但这一百年中,屡经战乱,它又在日本发行,国内虽有多处发行所,也不是每号按时寄到,要把九十六号搜集齐全既不容易,每号是否中有缺损也有待细核。一些主要图书馆虽有收藏,借出影印又有各种限制。经多方联系,终于将几家单位所藏配套辑成。其中第一至六、三十一至五十四号藏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七至三十、七十三至九十六号藏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第五十五至七十二号藏于中华书局图书馆。又,《新民丛报》多次再版,这里采用的版本无法详加考证。而各号中有的封面缺损,有的广告页缺失,这里只补全了封面,其余未加变动。此次影印的《新民丛报》,保留了原刊页码,每页外侧的中文数字页码,为影印时所加。为了方便读者,按照原刊每期目录,编制了总目,附于书前,以便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