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走进孩子内心世界:0~3岁儿童心理百科
12982200000042

第42章 手是孩子内心的传感器

手,就是人的第二张脸。比如一个人的手看起来细腻光滑,那说明他很少干活,可能家境富裕或者从小娇生惯养,那么他的性格就可能表现为任性、娇气、脾气大。手掌虽小,但却是交流的好工具,因为一个小动作就暗示出了内心。观察孩子的手及手的动作,会使父母更加了解孩子的心理。

手可以充分地表达情感,科学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人的手指是十分灵敏的,它可以感觉到振幅只有0.00002毫米的震动,而孩子的手指则更加敏感。所以,观察孩子说话时手势的变化,往往能捕捉到孩子从心中发出的各种信息。

从手型看性格

英国教育协会理事长坎宁安把孩子的手型分为四大类。

1.肥胖型

胖乎乎的小手给人以可爱、信赖的感觉。但是,这种不漂亮也没有魅力的手,使孩子在别人面前很少展示自己,甚至会有一些自卑。有这种手的孩子在平时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会显得稳重,成熟,朋友圈子很固定,不喜欢主动结交新朋友。他们的爱好也同样局限在一个范围中,一般只对传统的事情感兴趣,会排斥新的、流行的东西。因此,这样的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比较缺乏,取得的成就也大多不尽人意。所以,面对这样性格的孩子,父母要从小培养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变通能力和思想的灵活性。

2.瘦长型

这样的孩子的手纤细修长,灵活好动,往往容易和弹钢琴联系在一起。手指细长的孩子往往好动,动手能力强,能吃苦,热衷于各类事务,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为达到既定目的不怕吃苦,这是一种比较完美、实际的手型。拥有这样手型的孩子将来多对金钱有着本能的欲望,理财能力强。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因材施教,看到孩子有哪方面的才能就着重培养。

3.磁性型

玉器一般质地的手,散发着磁性。这种手型无可挑剔,有着完美无缺的质感,不用戴华丽的首饰也能显出它的高贵。这类孩子的气质可能像高贵的王子或者公主,天生挑剔,无论是吃穿还是对朋友,经常孤芳自赏,缺乏追求。面对有着大富大贵手相的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引导才好呢?其实,父母只要记住:幸福和成功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的,美丽的双手如果只是一个摆设,那么也无济于事。要教育孩子学会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结交朋友,劳动的双手才是更美丽的。

4.魅力型

魅力型的双手修长,柔软,它是与生俱来的,它与孩子的气质是一致的。这双手并不代表孩子以后一定是有钱有势有地位的人,但是它能说明孩子有着不屈不挠的气质。这样的孩子做事的时候往往带着一些幻想。他们喜欢高雅的东西,对音乐、绘画、建筑有着情有独钟的热情,这是一双艺术的手。但是这样的孩子很可能对以后的工作有热情,但是没有毅力,容易受到失败的打击,半途而废。父母应该注意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性格。

从手势看心理

1.托腮

父母有的时候会发现孩子静静地坐在那里,停下手中的事,双手托腮,若有所思地望向远方。这就是一种暗示——孩子有心事。其实,当孩子长时间呆坐的时候就说明孩子在思考,孩子因为某一个问题进入了冥想状态,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事物。随着思考的时间延长,瞳孔开始发散,给人以他在望向远方的感觉,最后用手托腮支持头部,这时候孩子已经进入了深度思考的状态。当父母发现孩子出现这种手势的时候,先不要打扰孩子,让他自己静静地把问题想完。这不但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对孩子脑部思考能力的开发。如果孩子正处在深层思考状态而被打扰的话,会对其脑部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当孩子把问题想完,或者仍然没有想通的时候,自然会去问父母。如果孩子性格内向,父母则应主动和孩子交流沟通,打开孩子的心扉。

2.抓后脑勺

有的父母对孩子喜欢“抓耳挠腮”的习惯很苦恼,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人们常说“急得抓耳挠腮”,这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这可能就是孩子抓后脑勺的问题所在。孩子遇到了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心里有事,不敢和父母说,自己又干着急,于是便开始“抓耳挠腮”,可是自己完全不觉得。父母看到孩子出现这种手势,不要乱担心,想想“孩子是不是有什么急事或者难事?”还是“有什么难言之隐?”主动和孩子沟通,帮孩子解决问题。如果孩子真的仅仅是养成了抓耳挠腮的毛病,那么,父母就要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提醒孩子,帮他改掉这个坏毛病。

3.其他“小手势”

用手捂嘴巴或者摸鼻子,表示孩子可能在说谎或者掩饰自己真实的想法。抓挠脖子,这个手势代表疑惑或者不确定。拉拽衣领,撒谎或者感到愤怒和挫败感的时候都可能有这个动作。孩子突然下意识地握拳,这是一种典型的冲动心理,说明孩子极为反感当前的话题。孩子将十指相对做成尖塔形状,说明他对父母所谈论的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用手在面部摩挲则表明他对谈话的内容心不在焉,没有任何兴趣。

手是孩子内心的传感器,一个人脸上的表情可以控制,伪装,但是手型和不经意间的手势是不容易改变和控制的,所以经常可以通过人们的手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所以,父母要借助这一条件,通过孩子细微的动作了解孩子的性格和心理,正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