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走进孩子内心世界:0~3岁儿童心理百科
12982200000040

第40章 肢体语言与孩子性格的关系

孩子在婴幼儿时期,除了啼哭之外还有一些细微的肢体语言。一般来说,7个月以上的孩子便有了初步的模仿能力,可以用身体语言来与大人们进行交流,用他们的体态表现自己的态度和意见。

肢体语言是解读孩子心理的重要途径,它包括手势、坐姿、站姿等,也包括微笑、啼哭、行走等动态因素。如果你细心观察,能够理解孩子的这些细微之处,便能建立起和孩子沟通的有效渠道,对孩子的行为做一些相应的回应,有利于增进与孩子的感情。

解读孩子的肢体语言

作为父母,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很多时候,孩子没有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我们要学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发现和理解孩子的一些肢体语言,读出他们的内心,说不定就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1.高兴

看到孩子笑,爸爸妈妈都会非常开心。这是孩子生理上的反应,当他吃饱了,睡醒了,身体会觉得舒服,孩子就会用笑来表达自己心情的愉悦,这是自身的生理需要满足后的情绪反应。刚出生的孩子也会笑,在孩子刚刚出世的几天,就能观察到婴儿的笑容,而且都是在孩子睡觉的时候。其实,这时候的笑容是没有什么实在意义的,这是脑干部位脑电波的活动信号,并不是因为舒服和高兴而发出的笑容。在孩子出生第2周,除了睡觉,醒着的时候孩子也会微笑。这同样是脑电波活动的反应,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孩子出生后的第3个月会出现非理性的笑,也就是受到外界刺激后引起的情绪反应。比如爸爸妈妈轻轻触摸孩子的脸、手,或者孩子听到熟悉的声音、音乐,看到喜欢的玩具等,都会引发孩子愉快的情绪而微笑。这种微笑也是一种信号,是孩子在呼唤大人接近他,和他交往。在这一阶段,几乎任何人和孩子接近,都会使孩子出现笑容。

孩子2~7个月的时候,就会出现交往的选择性,他们开始对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反应,高兴的情绪也有了分化。婴儿到了第4个月,就能够辨认和自己亲近的人了。这个时候,孩子对熟悉的人比对不熟悉的人笑容多,有的孩子甚至只会对自己熟悉的人笑。孩子所处环境中的各种事件也开始能够引起孩子的笑容,爸爸用玩具逗孩子,妈妈触摸孩子,给孩子瘙痒,他会高兴地咯咯笑。这不但是因为孩子的神经受到刺激,还因为有人陪他玩耍,使他产生了愉快的体验。

2.生气

孩子在还不会说话的这段时间里就是用笑和哭来表达自己的快乐和烦恼的。妈妈们都知道,孩子的哭是变化多样的。孩子的哭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饥饿、口渴、疲倦、着急、生气或者是生病了身体不舒服。时间长了,妈妈们听到孩子的哭声就知道孩子想要什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所以孩子的哭也是有着信号作用的。

孩子生气的时候,除了会哭,还伴随着其他的肢体动作,比如两手摇动,两脚乱踢,眉头紧皱,小脸涨红等,这个时期孩子愤怒的原因也不外乎饥饿、睡眠不足、生病等。妈妈要通过观察,了解孩子啼哭的原因,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抚摸、抱抱孩子,用温柔的言语安抚孩子来让他平静下来,而不能对孩子置之不理。

3.恐惧

出生不久的孩子在家里大多受到保护,很少生活在会引起恐惧的环境中,但是孩子仍然会有恐惧感,知道害怕一些东西。这种恐惧的心理大概在出生后6个月出现。比如一些动物的叫声、放鞭炮的声音,孩子都有可能都会因受到惊吓而哭起来。这个时候父母要陪在孩子身边,轻轻抱住孩子,抚摸着他给他解释这是什么声音,告诉孩子不要害怕就可以了。另外,孩子看到陌生人也可能会出现恐惧感。这是孩子成长中的正常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所改变的。

正确回应孩子的情绪

在孩子没有学会说话之前,家人和孩子已经开始用身体语言“交谈”了。要注意,孩子初期的身体语言几乎是他的照看者的翻版,所以对孩子的情绪,父母要及时做出积极的回应,让孩子体会到更多的开心。

首先,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表情。表情是直观而且丰富的身体语言,父母的表情能直接传递给孩子很多信息。父母表情慈祥温柔,孩子就会觉得愉快放松;父母从容镇静,孩子也会心平气和;父母激动热情,孩子便情绪高涨;父母生气愤怒,孩子会惊恐紧张等等。所以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表情,让孩子保持愉悦的心情。

其次,要注意身体的动作和姿势。父母与孩子的身体接触也是十分重要的交流方式。孩子年龄越小,身体接触对孩子的影响越大。在孩子恐惧的时候将孩子抱在怀里,孩子会觉得安全;在孩子高兴的时候,拍拍他的手和脸,会让他保持愉悦的心情;在孩子痛苦哭泣的时候,轻轻拥抱他,可以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关爱……另外,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和孩子接触的时候,经常做一些和孩子一样的动作,孩子就会对你有亲切感,非常愿意亲近你,和你玩。

最后,父母除了要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身体动作,还要善于观察、读懂孩子的身体语言,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满足孩子的需要。比如孩子的眼神,都说孩子的眼睛不会说谎,孩子的眼睛发亮,表示他很有精神,思维活跃;孩子的眼神专注,表示他在思考,等等。父母要建立“高敏感性”,能够对孩子的喜怒哀乐进行准确的判断,然后给予相应的处理,培养孩子健康的情绪和性格。

读懂孩子的“微表情”:咧嘴笑,表示孩子愉快兴奋,父母应报以笑脸回应;撅嘴、咧嘴表示要小便;横眉红脸、目光发呆,表示孩子要大便;玩弄自己的嘴唇、舌头或者吮吸手指,大多是婴儿在没有睡意的时候独自玩耍,而不希望被别人打扰。父母只有读懂了孩子的这些“微表情”,才能和孩子建立起亲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