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走进孩子内心世界:0~3岁儿童心理百科
12982200000004

第4章 孩子非常在乎成人的暗示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人在冷冻室被困了一个晚上,第二天被冻死了。而事实上,这个冷冻室在他进入的那个晚上根本就没有开冷气,这个人一晚上都待在一个常温的地方。但是,他认为这里是冷冻室,里面的超低温是常人无法忍受的,出不去就一定会冻死在这。就这样,一个可怕的自我暗示将他“冻死”了。可见心理暗示是多么厉害。

什么是暗示?心理学认为,暗示是通过语言、手势、暗号、表情等对某人施加影响的过程。它往往会使人的心理或者行为发生改变,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信念或者意见。暗示对孩子来说是健康成长的关键。从婴幼儿到儿童这个期间,暗示就像点燃他们智慧和生命的火把,让他们看到未来的曙光。暗示,是一种与爱和本能联系起来的早期教育的一部分,父母要充分利用暗示,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暗示是把双刃剑

孩子是非常容易受到他人暗示影响的。比如孩子看到大人碰什么东西,自己也要去碰,“碰”这个动作就是给孩子的一种暗示,他要模仿成人的这种行动。这种接受外界刺激的心理,就是因为受到暗示的影响。孩子对外界刺激越敏感,他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

暗示可以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两种,所以也会对人产生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比如,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跌倒了,其实他并没有感觉到疼,也没有哭。如果大人装作没有看到,孩子也许就会自己爬起来,继续玩耍,这其实就是大人的一种暗示:没什么事,要勇敢。这是一种积极的暗示。如果大人看到孩子跌倒了,马上过去扶,嘴里还念叨着:“宝贝,摔疼了吧?”那么几乎所有的孩子这个时候都会哇哇大哭起来,因为家人紧张的神情就是在暗示孩子在承受着痛苦,因而加深了孩子的疼痛感,这就是一种消极的暗示。积极暗示改变孩子的认知吃午饭的时间到了,幼儿园的孩子们都愉快地吃着喷香的饭菜。但是悠悠却撅着小嘴,仔细地挑着蔬菜吃,一点也没碰那诱人的红烧肉圆。老师看到了,就走上前去让悠悠吃肉圆,悠悠却摇着小脑袋,还是不肯碰,尽管老师想尽了各种方法,悠悠就是不肯吃。

悠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肯吃肉呢?老师及时与悠悠的爸爸妈妈沟通后才知道,原来悠悠的家人都长得比较胖,全家人对肉制品就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平时在家里很少吃肉。大人们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悠悠,久而久之,悠悠也渐渐养成了不吃肉的饮食习惯。

悠悠和同龄孩子比起来显得瘦小而单薄,这就是片面的饮食结构导致的营养不良,这让家人很着急,但却没有办法。最后,老师想出了一个好方法,在一次吃午饭的时候,老师把番茄牛肉端到了悠悠面前,笑着对她说:“酸酸的小牛牛来啦!你想知道是什么味道吗?”悠悠好奇地尝了一口,而且吃得津津有味。后来老师一连试了几天这种方法:鸡肉饭,告诉悠悠是“小鸡吃米”;百叶包肉,告诉她是“小枕头菜”……悠悠每次都吃得很开心。悠悠从此以后发生了可喜的转变。

心理暗示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它让个体在别人或者环境中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发出信息并出现相应的反应。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都忽视了心理暗示对幼儿个性发展的积极作用。现在很多孩子都像悠悠一样,存在吃饭困难、挑食厌食的毛病。有的孩子不吃肉,有的孩子不吃菜,有的孩子只吃零食不吃饭……其实,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都是一样的,没有谁注定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之所以在成长的阶段会出现吃什么、不吃什么的现象,很大程度上都和家长的暗示有关。比如有一些家长会当着孩子的面说:“我不爱吃韭菜,有味道。”“我不吃肉,太腻了。”还有一些家长会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这孩子就是不爱吃菜。”“我这孩子不喜欢吃水果”等等。这些说法就相当于在暗示孩子:韭菜有味道,肉不好吃,我不爱吃菜,我不吃水果。这就等于在“教”孩子挑食,所以大人不喜欢吃没关系,千万别说出来影响了孩子。

消极暗示易让孩子逆反自卑

小涛是个可爱的孩子,3岁时,妈妈把他送到幼儿园,每天都是奶奶负责接送他。每天放学的时候,奶奶一接到小涛,就把准备好的零食塞给孙子,领着孙子的手问:“幼儿园好不好啊?今天吃饱了吗?老师有没有批评你?有没有哪个小朋友欺负你?……”时间一长,还没等奶奶问,小涛一放学就会拉着奶奶的手抱怨:“今天有个小朋友打我了,中午的菜太难吃了,老师今天没有表扬我……”小涛话一出口,就让奶奶顿时担心起来:原来孩子在幼儿园过得一点也不开心。于是奶奶回家以后就和小涛的爸爸妈妈说了这些情况,爸爸妈妈听了以后又开始埋怨小涛:“你怎么这么老实呀,你不会打别人呀!怎么什么都学不会?”小涛委屈地哭了。从这以后,小涛慢慢地也不爱和小朋友一起玩了,变得很孤僻。

小涛的这种表现,就是奶奶和爸爸妈妈消极暗示的结果。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的这段时间,是家长与孩子有效沟通的黄金时间,既能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又能增进亲子关系。家长一定不要用消极的方式去误导孩子,而是要用积极的暗示引导孩子,以正面问题向孩子进行询问,比如“今天在幼儿园高兴吗?和哪个小朋友一起玩了?今天有没有发生什么好玩的事?和妈妈说说。”这样,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也会特别留意开心的事,而不是去在意不高兴的事情。

还有一些孩子不愿意和别人接触、打招呼,家长就总对别人说:“孩子一直就胆小,不爱说话。”这样的回答不是在为孩子“解围”,反而是在暗示孩子“我胆小,我不爱说话”,使孩子也认可了这个评价,渐渐地,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这种消极的暗示,是万万要不得的。

从3岁开始,儿童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便进入了关键时期,他们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和可塑性。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心理还不成熟,自我调节能力低,很容易受到他人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教育中,一定要采取积极的心理暗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心灵,轻松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